交泰殿
历史沿革
交泰殿建于永乐年间,名中圆殿,是连接乾清宫和坤宁宫的穿堂殿,仿南京紫禁城省躬殿。省躬殿是建文帝唯一命名的殿宇,建文帝的痕迹是朱棣最大的避讳,改称中圆殿。嘉靖年间重修,改名为交泰殿。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交泰殿,当年重建。
建筑特点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三间,单檐四角攒尖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铜镀金宝顶。
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群板槅扇门各四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交间砌墙。
殿内外梁枋均施龙凤和玺彩画。殿内顶部正中一间为藻井,结构繁复,饰以赤、库两色金,中盘龙衔珠,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皇后宝座,上悬康熙皇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板屏上书乾隆皇帝御制《交泰殿铭》,殿内东次间设铜壶滴漏,西次间设大自鸣钟。
建筑用途
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铁牌曾立于交泰殿。
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
交泰殿是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十五宝玺密藏于交泰殿中,装置宝玺的宝盝为两重,木质,外罩黄缎绣龙纹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皇帝发布诏书、敕谕等,都要钤用相应的宝玺。每年岁末封宝。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