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前三殿后紫禁城中轴线上,是内廷的中心建筑。宫后为交泰殿、坤宁宫。
历史沿革
乾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三次毁于火灾,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顺治十三年(1656年)建成。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
乾隆四年(1739年),乾清宫廊内换墁花斑石,二尺三寸见方,共 243 块。
嘉庆二年(1797年)毁于火灾,并延烧弘德殿、昭仁殿、交泰殿,第二年重建。
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修缮。
建筑特点
乾清宫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脊兽九只,殿内铺墁金砖。
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型式。后檐两金柱间设雕龙漆金屏风,屏前地平床上设宝座。
地平床前及左右有景泰蓝香炉,地平床上有香亭、甪端、仙鹤等。
宝座上方悬清顺治皇帝福临御题“正大光明”匾。
东西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乾隆皇帝御笔“温室”匾,曾悬挂于乾清宫西暖阁。
因为是皇帝的生活区,乾清宫的殿基就是两级石台阶,交泰殿、坤宁宫的殿基仅二十厘米。
殿前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尺寸比太和殿前的小一些。月台前设鎏金香炉四座。
月台南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丹陛之下有老虎洞,石砌,拱形,两侧设门,可贯穿东西。
须弥座东西两侧,各有文石台一座,建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石台上置仿木构建筑的铜镀金小殿,东为江山,西为社稷。
两座金殿形制相同,坐落在文石台座上,平面呈方形,深广各一间,四面各设一槽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扇。重檐两层,下方,上圆,攒尖顶。
文台石四周精刻十二生肖、海水江崖。
建筑用途
乾清宫
乾清宫的建筑规模居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除洪熙皇帝朱高炽外,共有十三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宫,曾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的停灵之处。
清代康熙以前,沿袭明制,供皇帝居住。皇帝新丧,梓宫亦奉安于祭奠。
康熙病逝,雍正皇帝即位后住养心殿。此后,雍正皇帝及其后的七位皇帝都住在养心殿,乾清宫改作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使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
雍正皇帝即位后,废弃了公开建储制,宣布实行秘密建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皇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宣布:“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皇帝命诸王大臣共议这种做法,诸王大臣均无异议。
乾隆皇帝在对历朝历代的建储法详加比较剖析后,认定秘密建储实为美善,进一步将秘密建储确定为神圣不可更改的建储家法。乾隆以后,嘉庆、道光、咸丰,都是按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的。
清代皇帝大婚的第四天,在乾清宫接受皇后、妃、嫔、公主、福晋及命妇等人的拜贺。
清代皇帝有亲笔写福字的习俗,首开于康熙皇帝。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悬于乾清宫正殿,其他张贴于后宫、御花园等处,余下的赐予王公大臣及内廷翰林。原来写福字多在除夕前几天,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定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斋开笔书福,后来成为惯例。
清宫每遇皇帝寿辰、元旦、除夕及各节令,在乾清宫举行家宴,称乾清宫家宴仪。元旦或上元节前,皇帝在乾清宫举行宗室宴,皇子、皇孙、近支皇族、宗室王公参宴。
正月初二或正月十六举行廷臣宴,皇帝与大学士、五府六部尚书、侍郎等饮宴赋诗。
清朝殿试发榜前一日,在乾清宫举行小传胪,阅卷大臣将十份没有拆“弥封”的优卷呈皇帝。皇帝阅卷后,有时召见前十名新科进士,面试后再确定他们的名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以乾清宫南廊为苫次。
昭仁殿
弘德殿
乾清宫东庑
乾清宫南庑
乾清门内东西两侧围房亦称乾清宫南庑,设有上书房、阿哥茶房、南书房,中间为乾清门,门西为宫殿监办事处、尚乘轿太监首领值房。
上书房
上书房是清朝皇子、皇孙、近支王公子弟上学读书的地方。
自顺治时就设有专门管理皇子读书的机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称上书房,设在西华门内南熏殿西侧的长房等处。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为了便于监督皇子们的学习,将上书房移至乾清门内东侧的南庑,选择房屋五间为皇子读书处。房内墙上悬挂孔子画像,雍正皇帝还亲题联: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皇子六岁开始读书,早上五点开始上课,七点半吃早饭,十二点吃晚饭(即午饭)。重要节日不开课,学生生日不上学。
上书房读书没有毕业的概念,嘉庆和他的弟弟永璘在上书房读书二十多年。
上书房自雍正初年迁至内廷,历经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因无皇子,上书房不再使用。
敬事房
乾清门西之三间为宫殿监办事处,亦称敬事房,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清顺治时,曾名乾清宫执事,为总管太监办事的地方。
内悬挂康熙御书匾额“敬事房”。置总管、副总管,专司宫内一切事务,奏行谕旨及承办内务府各衙门一切文移。
南书房
南书房又称南斋,位于宫殿监办事处之西,北向。
清初曾为圣祖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先翰林等官员中才品兼优者入值,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名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十七日,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供奉内廷,为南书房侍从,是南书房入值之始。康熙十七年,陈廷敬、叶方蔼、王世祯等入侍,在南书房候召。
皇帝偶尔会来南书房,侍从地点多在懋勤殿。
南书房供奉们辰时入值,戌时出宫,陪伴康熙皇帝谈论古今、品诗书画、整理谕旨,有时奉谕拟旨。南书房是康熙为自己建立的秘书班子。南书房供奉也会随驾出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
历史典故
千叟宴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六旬庆寿时,在畅春园举行千叟宴。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乾清宫分两日举行六十五岁以上的满、蒙、汉文武大臣、官员共一千余人的筵宴。
-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以登位五十年大庆,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宴请亲王以下六十岁以上的三千余人。
-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在宁寿全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