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概况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在北京市区的正中心,是15世纪初在元朝大都宫殿基址上建造起来的,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历史沿革
朱元璋灭元之后,定都在南京,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将北平更名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下诏营建北京宫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贺,紫禁城皇宫正式启用。
三个月零七天以后,即四月初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遭雷火被焚。
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至次年九月,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二宫(乾清宫、坤宁宫)完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申刻,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二楼,左顺右顺二门,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房尽毁。经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殿等完工。更名奉天殿为皇极殿,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文楼为文昭楼,武楼为武成阁。奉天门改名为大朝门,又改为皇极门。改左顺门为会极门,右顺门为归极门,东角门为弘政门,西角门为宣治门。
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上年三月延烧之乾清、坤宁二宫及交泰殿修复工程尚未完工,又火起归极门,延烧至皇极、中极、建极等殿,文昭、武成二阁及周围庑房。又搁置了28年,至天启五年(1625年)始动工修建,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重建完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明宫。四月二十九日,仓皇称帝于武英殿后,随即焚毁宫殿撤出北京。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皇极、中极、建极三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后,才开始对此三殿进行修建。顺治三年(1646年)元旦,太和殿先修完。十月三十日,修建太和、中和等殿,体仁等阁(即文昭等阁),太和等门正式完工。十一月二十二日位育宫成。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因不戒于火,又遭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开始重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完工。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是清朝盛世的高峰,也是紫禁城宫殿建设的高潮,其造园艺术、修建技术均达到帝制社会的最高峰。
从1420年紫禁城启用,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491年间有14位明朝皇帝、10位清朝皇帝在紫禁城生活、执政。
1961年,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筑特点
紫禁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7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墙四角建有重檐多脊(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四面显山的角楼,周围绕以52米宽的护城河。
城内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核心,前朝听政、举行大典。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核心,是帝后的生活区。
五门三朝
明初建的承天门 、端门,是按 《周礼》营建王城的设计思想中,经汉儒阐释为“五门”、“三朝”的载体。五门,汉儒的解释是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与现存的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相对应。三朝,《周礼》注释为治朝在路门之外,燕朝在路寝之庭,外朝在库门外。“雉门为中门,雉门设两观”,雉门相当于明清设两观的午门。
左祖右社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是对宫廷全面安排的设计思想,是古代宫廷遗产的完整概念,也是历代宫廷都以不同方式遵循的理念。
紫禁城外皇城以内,正中御道左方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即明清皇帝祖宗的神庙,道右有较完整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左方还有保存皇家档案的皇史宬,礼佛的普度寺。右方宫廷园苑内还有“一山三海”,北面有明代堆砌的、可俯视全城的景山,以及道观大高玄殿等。
天安门
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兼仪门,因位于紫禁城午位,故称午门。
历史沿革
午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次年元旦正式启用,嘉靖年间遭火灾后重建。清朝入关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至乾隆、嘉庆年间屡有修饰,但是沿用了明朝的建筑形制。
建筑特点
色泽
自古以来,色泽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更是与地位、等级联系在一起。
午门城墙饰以最深的红色“绛”,而城门则饰最纯正的红色“朱”。朱红的城门上,有横九坚九的八十一颗黄铜色的馒头钉。
午门楼宇的装饰,一如宫殿模式。丹楹朱户,黄色琉璃瓦,配以汉白玉栏杆。城台饰以土朱红,与楼阁互相映衬。
宫门双阙
午门的建筑形式沿袭了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和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从汉代门阙演变而来。宫门两侧的城墙向前伸出,呈凹字形,两阙与城楼形成三面围合的广场。
午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
城台正面有三个门洞,两翼与城楼的拐角处开左掖门和右掖门,左右掖门折而北上,所以午门北面是并排的五个大门洞,称为明三暗五。开掖门既有礼制规矩又有实际需要,因为左右两观,开不了五个门。
城台以上为城楼,由正楼、明廊、角亭、雁翅楼几部分组成。
午门正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前后出廊。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正楼两侧明廊各三间,原置钟鼓各一。由左右明廊折而南出,东西各有连檐通脊的长庑十三间,俗称雁翅楼。雁翅楼南北两端,各建一座镏金宝顶的四角攒尖重檐顶角亭。整组建筑,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正楼与太和殿虽同属古建筑的高等级重檐庑殿顶、九开间,但是出廊有所不同。午门正楼是前后檐出廊,两山不出廊。做法较简,等级也稍低。
建筑用途
门洞
祭祀坛庙、命将出征等重大国事,皇帝出入午门正中的门洞。皇帝大婚,皇后从午门正中门洞进入。科举考试公布名次,叫大传胪。状元、榜眼、探花从午门正中门洞出宫。
上朝时,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走东侧左门,宗室王公走西侧右门。大朝礼时,三品以下文官走左掖门,三品以下武官与外邦使节入右掖门。殿试时,贡士进宫按名单上的次序,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
典礼仪式
明清两代,一些重要的典礼仪式在午门举行。
每逢较大规模的战争取得胜利后,要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皇帝登上午门城楼,接受献俘礼。
清朝的颁朔礼在午门举行,明朝颁历在奉天门。每年十月初一,颁布来年的时宪书(皇历)。
遇到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春节)、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还要在午门陈列皇帝仪仗。
在明朝,元宵节、立春、端午、中秋、腊八等节令时,皇帝在午门赏赐百官节令美食。每年正月十五,还曾有午门观灯,以示与民同乐。
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太和门位于午门内正北,是朝廷的仪门,是前朝三大殿的正南门,也是紫禁城内规格最高、最雄伟的宫门。
历史沿革
太和门
太和门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奉天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皇极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火焚毁。次年重建,曾名为大朝门,后仍改称皇极门。
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门。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曾有修缮。
光绪十四年(1888年?)腊月十五深夜,火起贞度门,向东延烧至太和门、昭德门,将三门及廊庑尽数焚毁。次年重建。
昭德门
贞度门
协和门
煕和门
建筑特点
太和门
太和门为屋宇式大门,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檐下施以和玺彩画。门下是须弥座台基,四周绕以石栏。后檐明次间的金柱间,安大门三槽,朱漆金钉。阶下列铜鼎四只,门前设铜狮一对,皆为青铜本色,是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前的铜狮,是紫禁城内陈设的铜狮中体量最大的。左为雄狮,右前爪伸出,抚按玩弄绣球。右为雌狮,左前爪伸出,抚按逗弄幼狮。
阶下两侧,还陈设有石亭和石匮。
内金水桥
内金水桥,也称玉带桥。御桥居中,望柱雕龙。御桥两侧是王公桥,最外两侧是品级桥。王公桥、品级桥的望柱均雕成火焰形。
建筑用途
太和门
在明代,太和门一直作为御门听政的场所,又称为常朝御门。
由于奉天殿没有重修,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都是在奉天门(太和门)登基。
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在皇极门(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
清朝的常朝和御门听政则不在同日举行,常朝在太和殿,御门听政在乾清门。
内金水桥
朱棣奉天门听政时,大臣们先在桥南等候,奏事者过桥。
内金水河
- 宣泄雨水
- 满足宫中营造建设和日常用水
- 消防灭火
- 湿润空气,营造小气候
- 建筑美学的需要。在经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等庄严的建筑之后,需要缓和一下气氛。
- 风水需要。金帽玉带抱水,龙身边要有水。
太和殿前广场
历史沿革
体仁阁
左翼门
弘义阁
右翼门
建筑特点
须弥座
三大殿坐落在平面吴土字形的宽大台基之上,即须弥座,古称丹陛。台基上中下三重,俗称三台,周围绕以石雕栏杆,栏杆望柱浮雕云龙、云凤图案。
须弥座南端三出陛,最中为御路。丹陛石高浮雕蟠龙祥云,海水江崖。丹陛石两侧有踏跺,下层两侧踏跺31阶,中层、上层两侧各12阶。每一阶踏跺都用“压地隐起雕法”雕出鹿、鹤、天马、花草等吉祥图案。三层须弥座列铜鼎十八只,象征清朝在全国的十八个省。
太和殿丹陛(月台)的东南角陈放日晷(也称为日规)。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最经典的标准器。晷盘为圆形,象征天,晷是影子的意思。殿前设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授时的最高权力。西南角汉白玉方亭之中陈列着标准计量器 - 嘉量,象征国家权力。日晷圆形,嘉量方形,天圆地方。
中左门、中右门前各陈设镏金青铜太平缸两口,寓意是金瓯无缺。镏金太平缸器形浑然厚重,金光灿灿,每缸镏金用纯金一百两。
太和门广场
太和门广场有三万多平方米,广场正中御路铺以青石,两侧青砖墁地。青砖地面上,八字形排列着各九十方汉白玉石块(仪仗墩),是大朝礼时各类仪仗的站班位置。土字形须弥座正前方是核心典礼区,巨型青白石铺成,有550多平方米。
建筑用途
须弥座
望柱下又有石雕螭首,口内凿有手指粗的圆孔,是雨水的排泄孔道。
铜鼎的实际作用为香炉。
月台东西侧陈设铜龟、铜鹤,是艺术化的香炉。
太平缸的实际作用是储水,以备日常洒扫庭院、防火之用。
太和殿前广场
宽阔的太和殿广场,烘托着太和殿的庄严尊贵,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自紫禁城建成以来,太和殿广场最壮观的典礼仪式就是日军在此受降。
1945年10月10日10时10分,景山上汽笛长鸣,太和殿广场开始了日军的受降仪式。受降典礼虽然仅有25分钟,但是北平受降是中国战区受降规模最大的一次。
太和殿
太和殿位于太和门内正北,与中和殿、保和殿前后序列,全称三大殿,又称前三殿。
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三大殿焚毁后,朱棣、朱高炽、朱瞻基都没有修建。正统元年(1436年)九月动工,重建三大殿。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三大殿及乾清宫、坤宁宫竣工。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雷火自奉天殿燃起,延烧至华盖殿、谨身殿、奉天门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1年)九月竣工,奉天殿更名为皇极殿,华盖殿更名为中极殿,谨身殿更名为建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九日,三大殿再遭雷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建开工,旋即停工。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二十三日,开始重建三大殿,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竣工。
李自成撤离前,放火烧毁皇极殿。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动工重建。顺治三年(1646年)建成,更名为太和殿。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御膳房失火,由于风大,殃及太和殿被焚。康熙三十四年至三十七年,重建太和殿,面阔九间改为十一间。
建筑特点
室外
太和殿是现存中国宫殿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单体建筑。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属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的最高形制。黄琉璃瓦只能用于皇家,王府用绿琉璃瓦,其他任何人不得享用琉璃瓦。
正脊两端大吻由十三块琉璃构件拼接组成,表面饰以龙纹,又称龙吻。
垂脊上装有脊兽十只,脊兽前是骑凤仙人。太和殿的脊兽依次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檐角走兽设有行什,太和殿是唯一的孤例。垂脊兽数量根据殿堂等级分为三、五、七、九单数,等级降低从后往前减。
太和殿的装饰与陈设均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等级。
梁枋施以金龙和玺彩画。前檐金步正中七间,安六抹菱花槅扇。东西两侧的两间,下为彩色龟背锦琉璃砖饰面的槛墙,上为四抹菱花槅扇槛窗。槅扇绦环板、群板和槛窗绦环板浮雕云龙,门窗饰以铜镏金饰件。后檐檐步正中三间安槅扇门,形制与前檐相同,两侧则以后檐墙封护。
室内
室内饰以龙井天花,正中为向上隆起如伞如盖的蟠龙斗八藻井。藻井上圆下方,巨龙盘卧,龙首下探,口衔宝珠,通体髹金。
太和殿内上方匾额,是“建极绥猷”。室内正中偏后,置有须弥座式木制平台,明代称金台。台上设镂空金漆龙椅,即皇帝的宝座。宝座后设雕龙髹金屏风,宝座前设宝象、甪端、仙鹤、香筒各一对。平台前,台阶间设两对香炉。
平台两侧的六根金柱采用遍体贴金的浑金做法,用沥粉贴金工艺于每根金柱上各绘一条巨龙,伴以云纹衬托,其下饰以海水江崖。
建筑用途
吻的实际功能是吞住正脊和垂脊的交会处,以防风雨的侵蚀。
脊兽即是装饰构件,也是固定垂脊琉璃瓦的构件。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凡皇帝登极、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元旦(春节)、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皇帝都要在此接受朝贺并在此赐宴。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北京宫殿启用,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就在此接受朝贺,大宴群臣和外国使者。
明朝规定,三大节均在奉天殿(太和殿)举行筵宴。四品以上官员的宴桌设在殿内,五品以下官员在东西两廊。
明代每月初一、十五,文武百官在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朝见皇帝(朔望朝仪),殿外不设仪仗。
清代赐宴,王公和一、二品官员在太和殿内,二品以上的世爵等在殿前月台上,三品以下官员和外国使臣在院内东西廊下。
旧制新进士殿试于太和殿两廊,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改为在保和殿考试,但传胪必于太和殿宣名。
冬至圜丘祭天大祀、孟夏圜丘常雩礼、孟春祈谷坛祈谷都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大事,皇帝在去天坛斋戒前,来到太和殿恭敬地阅视祝版。
中和殿
中和二字出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历史沿革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华盖殿。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被火焚毁。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正统六年(1441年)完工。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再遭火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完工,并改名为中极殿。
万历、天启年间曾先后重修。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中和殿,并动工重修,次年完工。
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有修缮。
建筑特点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是一座正方形的殿宇。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每正位三开间。黄琉璃瓦,四角攒尖式屋顶,正中安铜胎镏金宝顶。
中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设屏风。清制,宝座前及两侧设宝象一对,鼎炉两对,香筒一对,甪端一对,另有一对炭盆分置左右。
建筑用途
中和殿四面辟门,每逢冬季举行大朝会和庆典,殿内的两个大炭盆都燃炭火。
每次朝贺庆典,皇帝从皇宫乘舆出宫,临中和殿,执事官员行礼后,御太和殿升座受群臣拜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季祭先农坛、行亲耕礼。祭祀和亲耕之前,清代皇帝在中和殿阅视祭祀用的写有祭文的祝版和亲耕时所用的农具。
皇帝亲祭地坛、太庙、社稷坛、历代帝王庙、至圣先师庙、日坛和月坛,也要先期在中和殿阅视祝版。
清代给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中和殿阅视册书。
清代,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即皇室谱系,每次修纂完成,在中和殿举行仪式,进呈皇帝审阅。然后,玉牒由太和门、协和门、东华门出,在皇史宬尊藏(汉代皇帝家谱就称为牒)。
皇帝偶尔也会在中和殿举行便宴,受恩赏者往往是危机中承担重任的大臣,或者少数民族首领、宗教领䄂。
保和殿
历史沿革
保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为谨身殿。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毁于火。正统五年(1440年)动工重建,正统六年(1441年)建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又被火毁。当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完工,改名为建极殿。
万历、天启年间,又有重修。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保和殿,同年重修,次年完工。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居住在保和殿,更名为位育宫,大婚也在此举行。
康熙登基后,因乾清宫在修缮中,住进保和殿,称清宁宫,一直住到康熙八年(1669年)。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有重修。
建筑特点
保和殿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九五开间。大殿内部采用了减柱造型式,在大殿的南侧减去了一排柱子,殿内空间更宽敞,以满足使用功能。
保和殿后,从中层须弥座台面一直到地面,有一块紫禁城内也是全国最大的丹陛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总重187吨。石材为艾叶青石,采自北京房山境内的大石窝,紫禁城初建时就铺设于此。乾隆二十五年凿去了一尺二寸厚的旧雕,重雕九龙、云纹、海水江崖,两侧铺踏跺二十八级。
建筑用途
明代册立皇后、皇太子颁诏时,百官上表称贺,皇帝先到谨身殿(保和殿)穿戴衮冕礼服,然后到奉天殿(太和殿)接受朝贺,再回谨身殿(保和殿)换下礼服。
清朝皇帝除夕在保和殿大宴文武官员,正月十五宴请外藩蒙古王公,公主下嫁前宴请额驸(驸马)、额驸父亲及有官职的族人,三品以上大臣作陪。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顶端,每三年一次。国家有喜庆或逢皇帝整寿增加一次,称恩科。殿试在四月举行,称春闱。明代在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举行殿试。顺治十五年前在天安门前殿试。顺治十五年至乾隆五十四年,前期在太和殿殿外、后期在太和殿殿内殿试。清乾隆五十四年以后,在保和殿殿试。
顺治十四年(1657年),文华殿修建工程尚未完工,于保和殿始行经筵典礼。
实录、圣训修成,于保和殿举行恭进仪式。
乾清门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门。
历史沿革
乾清门
乾清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景运门
隆宗门
建筑特点
乾清门
乾清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 1.5 米高的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
门前三层台阶,各九级,中为御路,前绕白石栏杆。两侧列瑬金铜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
门两侧是八字形琉璃影壁,两端接宫墙。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琉璃顶及须弥座。影壁心饰以缠枝宝相花,四岔角饰菊花、牡丹花。宫墙下摆放着铜缸、路灯。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景运门
隆宗门
建筑用途
乾清门广场
广场北侧正中为乾清门,东为内左门,西为内右门。内右门外西侧宫墙之下,为侍卫房、军机处、内务府等值房。
乾清门广场东面内左门与景运门之间的值房(值庐),为内奏事处(收接大臣们的奏折)以及侍卫大臣和文武官员的用房,为蒙古王公及九卿值房,是文武大臣奏事等待召见的地方。西面内右门与隆宗门内北侧排房为军机处办公处。
广场两端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景运门内南侧为奏事待漏所,隆宗门内南侧为军机章京值房。
广场南侧中为保和殿后陛,及后左门、后右门。
乾清门广场宽阔、平坦,是外朝内廷的分界线,也是紫禁城内东西联系的主要通道。
乾清门
大祀前,皇帝进行斋戒(亦称戒斋),斋戒首日黎明,太常寺卿等将斋戒牌、斋戒铜人恭设于乾清门内左侧,清朝沿袭了明朝的惯例。
乾清门在清代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自康熙年始在此御门听政。此后,斋戒、请宝、接宝等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皇帝召见满汉大臣由乾清门出入,太监带领太医院值班御医走乾清门。军机大臣和年老的文武大臣准由内右门出入,造办处官员进内接活,也可由内右门走。内左门则常闭不开。
皇帝前往慈宁宫向皇太后问安行礼,走隆宗门。御奉先殿祭祀及往宁寿宫,走景运门。
皇帝崩逝,梓宫经由乾清门、景运门出东华门。
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军情告急,设立军机房,三年后改称办理军机处。
军机处实际上是皇帝直接控制的、得力的、高效率的工作班子,增强皇权,削弱内阁的职权。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恭拟上谕)、奉旨议政、处理要奏、奉旨钦差、举荐官员、督察科举等。
宣统三年(1911年)内阁成立,雍正设立并传之多代的军机处撤销了。
景运门
隆宗门
乾清宫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前三殿后紫禁城中轴线上,是内廷的中心建筑。宫后为交泰殿、坤宁宫。
历史沿革
乾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三次毁于火灾,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顺治十年(1653年)重建,顺治十三年(1656年)建成。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
乾隆四年(1739年),乾清宫廊内换墁花斑石,二尺三寸见方,共 243 块。
嘉庆二年(1797年)毁于火灾,并延烧弘德殿、昭仁殿、交泰殿,第二年重建。
光绪十六年(1890年)曾修缮。
建筑特点
乾清宫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脊兽九只,殿内铺墁金砖。
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型式。后檐两金柱间设雕龙漆金屏风,屏前地平床上设宝座。
地平床前及左右有景泰蓝香炉,地平床上有香亭、甪端、仙鹤等。
宝座上方悬清顺治皇帝福临御题“正大光明”匾。
东西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乾隆皇帝御笔“温室”匾,曾悬挂于乾清宫西暖阁。
因为是皇帝的生活区,乾清宫的殿基就是两级石台阶,交泰殿、坤宁宫的殿基仅二十厘米。
殿前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尺寸比太和殿前的小一些。月台前设鎏金香炉四座。
月台南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丹陛之下有老虎洞,石砌,拱形,两侧设门,可贯穿东西。
须弥座东西两侧,各有文石台一座,建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石台上置仿木构建筑的铜镀金小殿,东为江山,西为社稷。
两座金殿形制相同,坐落在文石台座上,平面呈方形,深广各一间,四面各设一槽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扇。重檐两层,下方,上圆,攒尖顶。
文台石四周精刻十二生肖、海水江崖。
建筑用途
乾清宫
乾清宫的建筑规模居内廷之首,作为明代皇帝的寝宫,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除洪熙皇帝朱高炽外,共有十三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宫,曾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的停灵之处。
清代康熙以前,沿袭明制,供皇帝居住。皇帝新丧,梓宫亦奉安于祭奠。
康熙病逝,雍正皇帝即位后住养心殿。此后,雍正皇帝及其后的七位皇帝都住在养心殿,乾清宫改作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使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
雍正皇帝即位后,废弃了公开建储制,宣布实行秘密建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皇帝于乾清宫西暖阁召见王公大臣,宣布:“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加审慎,此事虽不可举行,然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雍正皇帝命诸王大臣共议这种做法,诸王大臣均无异议。
乾隆皇帝在对历朝历代的建储法详加比较剖析后,认定秘密建储实为美善,进一步将秘密建储确定为神圣不可更改的建储家法。乾隆以后,嘉庆、道光、咸丰,都是按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的。
清代皇帝大婚的第四天,在乾清宫接受皇后、妃、嫔、公主、福晋及命妇等人的拜贺。
清代皇帝有亲笔写福字的习俗,首开于康熙皇帝。写好的第一个福字,悬于乾清宫正殿,其他张贴于后宫、御花园等处,余下的赐予王公大臣及内廷翰林。原来写福字多在除夕前几天,乾隆二年(1737年)开始定于十二月初一日在漱芳斋开笔书福,后来成为惯例。
清宫每遇皇帝寿辰、元旦、除夕及各节令,在乾清宫举行家宴,称乾清宫家宴仪。元旦或上元节前,皇帝在乾清宫举行宗室宴,皇子、皇孙、近支皇族、宗室王公参宴。
正月初二或正月十六举行廷臣宴,皇帝与大学士、五府六部尚书、侍郎等饮宴赋诗。
清朝殿试发榜前一日,在乾清宫举行小传胪,阅卷大臣将十份没有拆“弥封”的优卷呈皇帝。皇帝阅卷后,有时召见前十名新科进士,面试后再确定他们的名次。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驾崩,乾隆皇帝以乾清宫南廊为苫次。
昭仁殿
弘德殿
乾清宫东庑
乾清宫南庑
乾清门内东西两侧围房亦称乾清宫南庑,设有上书房、阿哥茶房、南书房,中间为乾清门,门西为宫殿监办事处、尚乘轿太监首领值房。
上书房
上书房是清朝皇子、皇孙、近支王公子弟上学读书的地方。
自顺治时就设有专门管理皇子读书的机构,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称上书房,设在西华门内南熏殿西侧的长房等处。
雍正初年,雍正皇帝为了便于监督皇子们的学习,将上书房移至乾清门内东侧的南庑,选择房屋五间为皇子读书处。房内墙上悬挂孔子画像,雍正皇帝还亲题联: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皇子六岁开始读书,早上五点开始上课,七点半吃早饭,十二点吃晚饭(即午饭)。重要节日不开课,学生生日不上学。
上书房读书没有毕业的概念,嘉庆和他的弟弟永璘在上书房读书二十多年。
上书房自雍正初年迁至内廷,历经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因无皇子,上书房不再使用。
敬事房
乾清门西之三间为宫殿监办事处,亦称敬事房,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清顺治时,曾名乾清宫执事,为总管太监办事的地方。
内悬挂康熙御书匾额“敬事房”。置总管、副总管,专司宫内一切事务,奏行谕旨及承办内务府各衙门一切文移。
南书房
南书房又称南斋,位于宫殿监办事处之西,北向。
清初曾为圣祖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先翰林等官员中才品兼优者入值,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名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十七日,命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供奉内廷,为南书房侍从,是南书房入值之始。康熙十七年,陈廷敬、叶方蔼、王世祯等入侍,在南书房候召。
皇帝偶尔会来南书房,侍从地点多在懋勤殿。
南书房供奉们辰时入值,戌时出宫,陪伴康熙皇帝谈论古今、品诗书画、整理谕旨,有时奉谕拟旨。南书房是康熙为自己建立的秘书班子。南书房供奉也会随驾出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
历史典故
千叟宴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六旬庆寿时,在畅春园举行千叟宴。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乾清宫分两日举行六十五岁以上的满、蒙、汉文武大臣、官员共一千余人的筵宴。
-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以登位五十年大庆,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宴请亲王以下六十岁以上的三千余人。
-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在宁寿全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
壬寅宫变
红丸案
移宫案
交泰殿
历史沿革
交泰殿建于永乐年间,名中圆殿,是连接乾清宫和坤宁宫的穿堂殿,仿南京紫禁城省躬殿。省躬殿是建文帝唯一命名的殿宇,建文帝的痕迹是朱棣最大的避讳,改称中圆殿。嘉靖年间重修,改名为交泰殿。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交泰殿,当年重建。
建筑特点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三间,单檐四角攒尖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铜镀金宝顶。
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群板槅扇门各四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交间砌墙。
殿内外梁枋均施龙凤和玺彩画。殿内顶部正中一间为藻井,结构繁复,饰以赤、库两色金,中盘龙衔珠,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皇后宝座,上悬康熙皇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板屏上书乾隆皇帝御制《交泰殿铭》,殿内东次间设铜壶滴漏,西次间设大自鸣钟。
建筑用途
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铁牌曾立于交泰殿。
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
交泰殿是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十五宝玺密藏于交泰殿中,装置宝玺的宝盝为两重,木质,外罩黄缎绣龙纹罩,分列于御座左右。
皇帝发布诏书、敕谕等,都要钤用相应的宝玺。每年岁末封宝。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
铜壶滴漏
大自鸣钟
坤宁宫
历史沿革
坤宁宫始建于明朝的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两次毁于火灾。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建筑特点
坤宁宫为内廷中宫,建筑规模在六宫之上。
建筑用途
明代皇后居住在坤宁宫,皇后主内廷,统摄六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