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门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门。
历史沿革
乾清门
乾清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景运门
隆宗门
建筑特点
乾清门
乾清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 1.5 米高的的汉白玉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
门前三层台阶,各九级,中为御路,前绕白石栏杆。两侧列瑬金铜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
门两侧是八字形琉璃影壁,两端接宫墙。壁心及岔角以琉璃花装饰,琉璃顶及须弥座。影壁心饰以缠枝宝相花,四岔角饰菊花、牡丹花。宫墙下摆放着铜缸、路灯。门内有高台甬路连接乾清宫月台。
景运门
隆宗门
建筑用途
乾清门广场
广场北侧正中为乾清门,东为内左门,西为内右门。内右门外西侧宫墙之下,为侍卫房、军机处、内务府等值房。
乾清门广场东面内左门与景运门之间的值房(值庐),为内奏事处(收接大臣们的奏折)以及侍卫大臣和文武官员的用房,为蒙古王公及九卿值房,是文武大臣奏事等待召见的地方。西面内右门与隆宗门内北侧排房为军机处办公处。
广场两端东为景运门,西为隆宗门。景运门内南侧为奏事待漏所,隆宗门内南侧为军机章京值房。
广场南侧中为保和殿后陛,及后左门、后右门。
乾清门广场宽阔、平坦,是外朝内廷的分界线,也是紫禁城内东西联系的主要通道。
乾清门
大祀前,皇帝进行斋戒(亦称戒斋),斋戒首日黎明,太常寺卿等将斋戒牌、斋戒铜人恭设于乾清门内左侧,清朝沿袭了明朝的惯例。
乾清门在清代兼为处理政务的场所,清代自康熙年始在此御门听政。此后,斋戒、请宝、接宝等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
皇帝召见满汉大臣由乾清门出入,太监带领太医院值班御医走乾清门。军机大臣和年老的文武大臣准由内右门出入,造办处官员进内接活,也可由内右门走。内左门则常闭不开。
皇帝前往慈宁宫向皇太后问安行礼,走隆宗门。御奉先殿祭祀及往宁寿宫,走景运门。
皇帝崩逝,梓宫经由乾清门、景运门出东华门。
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以西北用兵军情告急,设立军机房,三年后改称办理军机处。
军机处实际上是皇帝直接控制的、得力的、高效率的工作班子,增强皇权,削弱内阁的职权。
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承旨书谕(恭拟上谕)、奉旨议政、处理要奏、奉旨钦差、举荐官员、督察科举等。
宣统三年(1911年)内阁成立,雍正设立并传之多代的军机处撤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