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

历史沿革

保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为谨身殿。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毁于火。正统五年(1440年)动工重建,正统六年(1441年)建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又被火毁。当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完工,改名为建极殿。

万历、天启年间,又有重修。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保和殿,同年重修,次年完工。顺治三年(1646年)至顺治十三年(1656年),顺治居住在保和殿,更名为位育宫,大婚也在此举行。

康熙登基后,因乾清宫在修缮中,住进保和殿,称清宁宫,一直住到康熙八年(1669年)。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有重修。

建筑特点

保和殿为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九五开间。大殿内部采用了减柱造型式,在大殿的南侧减去了一排柱子,殿内空间更宽敞,以满足使用功能。

保和殿后,从中层须弥座台面一直到地面,有一块紫禁城内也是全国最大的丹陛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总重187吨。石材为艾叶青石,采自北京房山境内的大石窝,紫禁城初建时就铺设于此。乾隆二十五年凿去了一尺二寸厚的旧雕,重雕九龙、云纹、海水江崖,两侧铺踏跺二十八级。

建筑用途

明代册立皇后、皇太子颁诏时,百官上表称贺,皇帝先到谨身殿(保和殿)穿戴衮冕礼服,然后到奉天殿(太和殿)接受朝贺,再回谨身殿(保和殿)换下礼服。

清朝皇帝除夕在保和殿大宴文武官员,正月十五宴请外藩蒙古王公,公主下嫁前宴请额驸(驸马)、额驸父亲及有官职的族人,三品以上大臣作陪。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顶端,每三年一次。国家有喜庆或逢皇帝整寿增加一次,称恩科。殿试在四月举行,称春闱。明代在奉天殿(皇极殿、太和殿)举行殿试。顺治十五年前在天安门前殿试。顺治十五年至乾隆五十四年,前期在太和殿殿外、后期在太和殿殿内殿试。清乾隆五十四年以后,在保和殿殿试。

顺治十四年(1657年),文华殿修建工程尚未完工,于保和殿始行经筵典礼。

实录、圣训修成,于保和殿举行恭进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