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殿
中和二字出于《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历史沿革
中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华盖殿。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被火焚毁。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正统六年(1441年)完工。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再遭火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完工,并改名为中极殿。
万历、天启年间曾先后重修。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中和殿,并动工重修,次年完工。
乾隆三十年(1765年),又有修缮。
建筑特点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是一座正方形的殿宇。面阔五间,进深五间,每正位三开间。黄琉璃瓦,四角攒尖式屋顶,正中安铜胎镏金宝顶。
中和殿内正中设宝座,宝座后设屏风。清制,宝座前及两侧设宝象一对,鼎炉两对,香筒一对,甪端一对,另有一对炭盆分置左右。
建筑用途
中和殿四面辟门,每逢冬季举行大朝会和庆典,殿内的两个大炭盆都燃炭火。
每次朝贺庆典,皇帝从皇宫乘舆出宫,临中和殿,执事官员行礼后,御太和殿升座受群臣拜贺。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季祭先农坛、行亲耕礼。祭祀和亲耕之前,清代皇帝在中和殿阅视祭祀用的写有祭文的祝版和亲耕时所用的农具。
皇帝亲祭地坛、太庙、社稷坛、历代帝王庙、至圣先师庙、日坛和月坛,也要先期在中和殿阅视祝版。
清代给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中和殿阅视册书。
清代,每十年纂修一次玉牒,即皇室谱系,每次修纂完成,在中和殿举行仪式,进呈皇帝审阅。然后,玉牒由太和门、协和门、东华门出,在皇史宬尊藏(汉代皇帝家谱就称为牒)。
皇帝偶尔也会在中和殿举行便宴,受恩赏者往往是危机中承担重任的大臣,或者少数民族首领、宗教领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