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门及太和门广场

太和门位于午门内正北,是朝廷的仪门,是前朝三大殿的正南门,也是紫禁城内规格最高、最雄伟的宫门。

历史沿革

太和门

太和门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奉天门。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称皇极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被火焚毁。次年重建,曾名为大朝门,后仍改称皇极门。

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太和门。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曾有修缮。

光绪十四年(1888年?)腊月十五深夜,火起贞度门,向东延烧至太和门、昭德门,将三门及廊庑尽数焚毁。次年重建。

昭德门

贞度门

协和门

煕和门

建筑特点

太和门

太和门为屋宇式大门,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檐下施以和玺彩画。门下是须弥座台基,四周绕以石栏。后檐明次间的金柱间,安大门三槽,朱漆金钉。阶下列铜鼎四只,门前设铜狮一对,皆为青铜本色,是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前的铜狮,是紫禁城内陈设的铜狮中体量最大的。左为雄狮,右前爪伸出,抚按玩弄绣球。右为雌狮,左前爪伸出,抚按逗弄幼狮。

阶下两侧,还陈设有石亭和石匮。

内金水桥

内金水桥,也称玉带桥。御桥居中,望柱雕龙。御桥两侧是王公桥,最外两侧是品级桥。王公桥、品级桥的望柱均雕成火焰形。

建筑用途

太和门

在明代,太和门一直作为御门听政的场所,又称为常朝御门。

由于奉天殿没有重修,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都是在奉天门(太和门)登基。

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在皇极门(太和门)举行登基大典。

清朝的常朝和御门听政则不在同日举行,常朝在太和殿,御门听政在乾清门。

内金水桥

朱棣奉天门听政时,大臣们先在桥南等候,奏事者过桥。

内金水河

  • 宣泄雨水
  • 满足宫中营造建设和日常用水
  • 消防灭火
  • 湿润空气,营造小气候
  • 建筑美学的需要。在经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等庄严的建筑之后,需要缓和一下气氛。
  • 风水需要。金帽玉带抱水,龙身边要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