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前广场

历史沿革

体仁阁

左翼门

弘义阁

右翼门

建筑特点

须弥座

三大殿坐落在平面吴土字形的宽大台基之上,即须弥座,古称丹陛。台基上中下三重,俗称三台,周围绕以石雕栏杆,栏杆望柱浮雕云龙、云凤图案。

须弥座南端三出陛,最中为御路。丹陛石高浮雕蟠龙祥云,海水江崖。丹陛石两侧有踏跺,下层两侧踏跺31阶,中层、上层两侧各12阶。每一阶踏跺都用“压地隐起雕法”雕出鹿、鹤、天马、花草等吉祥图案。三层须弥座列铜鼎十八只,象征清朝在全国的十八个省。

太和殿丹陛(月台)的东南角陈放日晷(也称为日规)。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最经典的标准器。晷盘为圆形,象征天,晷是影子的意思。殿前设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授时的最高权力。西南角汉白玉方亭之中陈列着标准计量器 - 嘉量,象征国家权力。日晷圆形,嘉量方形,天圆地方。

中左门、中右门前各陈设镏金青铜太平缸两口,寓意是金瓯无缺。镏金太平缸器形浑然厚重,金光灿灿,每缸镏金用纯金一百两。

太和门广场

太和门广场有三万多平方米,广场正中御路铺以青石,两侧青砖墁地。青砖地面上,八字形排列着各九十方汉白玉石块(仪仗墩),是大朝礼时各类仪仗的站班位置。土字形须弥座正前方是核心典礼区,巨型青白石铺成,有550多平方米。

建筑用途

须弥座

望柱下又有石雕螭首,口内凿有手指粗的圆孔,是雨水的排泄孔道。

铜鼎的实际作用为香炉。

月台东西侧陈设铜龟、铜鹤,是艺术化的香炉。

太平缸的实际作用是储水,以备日常洒扫庭院、防火之用。

太和殿前广场

宽阔的太和殿广场,烘托着太和殿的庄严尊贵,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自紫禁城建成以来,太和殿广场最壮观的典礼仪式就是日军在此受降。

1945年10月10日10时10分,景山上汽笛长鸣,太和殿广场开始了日军的受降仪式。受降典礼虽然仅有25分钟,但是北平受降是中国战区受降规模最大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