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兼仪门,因位于紫禁城午位,故称午门。

历史沿革

午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次年元旦正式启用,嘉靖年间遭火灾后重建。清朝入关后,于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至乾隆、嘉庆年间屡有修饰,但是沿用了明朝的建筑形制。

建筑特点

色泽

自古以来,色泽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更是与地位、等级联系在一起。

午门城墙饰以最深的红色“绛”,而城门则饰最纯正的红色“朱”。朱红的城门上,有横九坚九的八十一颗黄铜色的馒头钉。

午门楼宇的装饰,一如宫殿模式。丹楹朱户,黄色琉璃瓦,配以汉白玉栏杆。城台饰以土朱红,与楼阁互相映衬。

宫门双阙

午门的建筑形式沿袭了唐代大明宫含元殿和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从汉代门阙演变而来。宫门两侧的城墙向前伸出,呈凹字形,两阙与城楼形成三面围合的广场。

午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

城台正面有三个门洞,两翼与城楼的拐角处开左掖门和右掖门,左右掖门折而北上,所以午门北面是并排的五个大门洞,称为明三暗五。开掖门既有礼制规矩又有实际需要,因为左右两观,开不了五个门。

城台以上为城楼,由正楼、明廊、角亭、雁翅楼几部分组成。

午门正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前后出廊。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正楼两侧明廊各三间,原置钟鼓各一。由左右明廊折而南出,东西各有连檐通脊的长庑十三间,俗称雁翅楼。雁翅楼南北两端,各建一座镏金宝顶的四角攒尖重檐顶角亭。整组建筑,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正楼与太和殿虽同属古建筑的高等级重檐庑殿顶、九开间,但是出廊有所不同。午门正楼是前后檐出廊,两山不出廊。做法较简,等级也稍低。

建筑用途

门洞

祭祀坛庙、命将出征等重大国事,皇帝出入午门正中的门洞。皇帝大婚,皇后从午门正中门洞进入。科举考试公布名次,叫大传胪。状元、榜眼、探花从午门正中门洞出宫。

上朝时,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走东侧左门,宗室王公走西侧右门。大朝礼时,三品以下文官走左掖门,三品以下武官与外邦使节入右掖门。殿试时,贡士进宫按名单上的次序,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

典礼仪式

明清两代,一些重要的典礼仪式在午门举行。

每逢较大规模的战争取得胜利后,要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皇帝登上午门城楼,接受献俘礼。

清朝的颁朔礼在午门举行,明朝颁历在奉天门。每年十月初一,颁布来年的时宪书(皇历)。

遇到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春节)、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还要在午门陈列皇帝仪仗。

在明朝,元宵节、立春、端午、中秋、腊八等节令时,皇帝在午门赏赐百官节令美食。每年正月十五,还曾有午门观灯,以示与民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