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撷珠——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

时间:2024年2月-2024年12月

地点: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三层九号展厅

前言

为全面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好发挥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服务社会大众的职能,特此举办“沧海撷珠——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此次展览是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成立60余年以来首次举办的珍藏文物展,依据文物类别共遴选展品161件(套)。大部分展品为首次面向观众展示,希望观众从中感受到中华文明丰厚的历史积淀,厚植家国情怀,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青花雅韵

审美。青花瓷,是历代烧瓷技艺和心得感悟的结晶,也是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开放包容的典范。中国古代工匠把他们的智慧、巧思与匠心付诸于青花瓷上,在造型、釉色、装饰、烧造技艺上不断探索精进,青花瓷中融入的山川河流,池塘野趣、花鸟走兽、生活写照等一系列生动图景,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璞琢生烟

“玉,石之美者。具“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玉,钟灵毓秀,聚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浊气。

吉金流彩

是红铜、锡、铅的合金。公元前21世纪前后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达到鼎盛,并大量铸造青铜礼器。青铜礼器被古代贵族占有,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和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表示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礼器特性逐步消失,更多作为日常生活用器。

秦、汉之后,随着铁器、漆器、瓷器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青铜铸造业逐渐衰退,但轻巧、实用的各种铜制生活用器依然得到创新和使用,其铸造的形制、风格和纹饰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所变化,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京津丹青

地区画家群体,他们来自祖国各地,画风不尽相同,但都是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广泛吸收其他绘画流派的精华,在艺术上兼收并蓄,強调传统笔墨功力,同时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和写生技法,在北京、天津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无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来京津地区的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薪火相传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原北京市文物商店、北京市文物公司)历经六十余载,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始终保持对文物事业的初心和情怀,在艰苦条件下,不畏艰辛,冒酷暑斗严寒,吃苦耐劳,以恒定持久的专注力,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种,坚守在文物保护一线。他们下农村、进场站,拣选抢救了大量文物,便众多珍贵文物得到保护,同时为国家级博物馆,大专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藏品和学术研究资料。

主要有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唐代《敦煌彩绘水月观音像》等,为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北宋张先《十咏图》、南宋马和之的《小雅鹿鸣之什图》卷等,为首都博物馆提供的宋刻原石晋代王献之书《洛神赋》 玉版十三行、清乾隆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大方套瓶和明宣德洒蓝釉钵等,都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瑰宝。

结语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原北京市文物商店、北京市文物公司)历经六十余载,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始终保持对文物事业的初心和情怀,在艰苦条件下,不畏艰辛,冒酷暑斗严寒,吃苦耐劳,以恒定持久的专注力,深厚扎实的专业素养,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种,坚守在文物保护一线。他们下农村、进场站,拣选抢救了大量文物,便众多珍贵文物得到保护,同时为国家级博物馆,大专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藏品和学术研究资料。

主要有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提供的唐代《敦煌彩绘水月观音像》等,为故宫博物院提供的北宋张先《十咏图》、南宋马和之的《小雅鹿鸣之什图》卷等,为首都博物馆提供的宋刻原石晋代王献之书《洛神赋》 玉版十三行、清乾隆外粉彩内青花镂空花果纹大方套瓶和明宣德洒蓝釉钵等,都是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