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集贤门(大门)

太学门(二门)

琉璃牌坊

踏进太学门,迎面是一座高大华美的三门四柱七座的琉璃牌楼。在北京,类似的牌楼不止这一座,但国子监琉璃牌楼地位特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是因为它位于皇帝讲学宫殿“辟雍”的前面,可以说是辟雍的大门,牌楼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特征。而其他琉璃牌楼都是建在寺庙内,用绿色琉璃瓦为顶。二是牌楼上没有任何宗教饰物。牌楼中门上方,南北两面分别书写的“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其含义都与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辟雍殿

辟雍殿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是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辟雍殿矗立在国子监的中心位置,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17.7米,每边三间面阔,三三得九,意为九州,均为大红色木质门窗。四角重檐攒尖顶,覆黄琉璃瓦。四面辟门,四周环以回廊和水池,池周为汉白玉雕护拦。池水四壁有喷水龙头,璧池的水是在外院的东西各挖一眼水井,井上盖有亭子,称为“井亭”。水井挖有暗沟,分别通往里院的东、西三堂后引入的璧池。池上架有四周石桥,通向辟雍四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圆,传流教化之意。

彝伦堂

彝伦堂位于国子监二进院辟雍殿北侧,原名崇文阁,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清康熙皇帝亲题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殿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室内面积500平方米,室外月台面积400平方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内有御制圣谕碑等7座。亭东为祭酒厢房,西为司业厢房,是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谕其副职司业的办公地。

十三经碑林

二厅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