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跃龙门

鲤鱼跃龙门,是古代中国的一个民间传说,发生在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区(一说——陕西韩城黄河龙门)。

传说只要鲤鱼能够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为真龙。还有传说龙门为应龙开辟,有诗赋赞曰:“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当鲤鱼跃龙门时,就会有应龙盘旋上空。

科举制度推行后,鱼跃龙门被用来比喻科举中试,于是龙门在国人心里就有了神圣的地位。

“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流传下来,也影响了日本等地,日本风俗在男孩节悬挂鲤鱼旗,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像鲤鱼一样跳过龙门成龙。

赠崔侍郎

《赠崔侍郎》(郎一作御),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同题酬赠诗,酬赠对象是同一个人,但不是同时同地之作。李白集中,现存有酬赠崔侍御诗十一首,除了两首之外,其余都是在金陵一带写的。李白《赠崔侍御》的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仕宦的殷切。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

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黄河鲤鱼

古代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没有凿开,黄河里的鲤鱼逆流向上,到达龙门前的湖中,只要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但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据说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成语典故

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宋·陆佃《埤雅·释鱼》)

大禹凿门和鲤鱼登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水经注》、《三秦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

据《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据《名山记》载:“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

清乾隆《韩城县志》载:“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亦称禹门渡。

关于“禹凿龙门”,《吕氏春秋》说:“禹立,勤劳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

《三才图会》记载:“此处两山壁立,河出其中,赛约百步,两岸断壁,状尽斧凿,形状似门,故称“龙门”。

《太平广记》卷四六六“龙门”条引《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而清张澍辑《三秦记》复云:“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上者鱼,故云曝腮龙门。”后世民间传说,遂谓为鲤鱼跳龙门。

《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后以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

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但愿鱼化龙,青云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宫。”

《水浒传》第一一三回:“正是了身达命蟾离壳,立业成名鱼化龙。”

唐李白《赠崔侍御》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即用此典。人们还用“登龙门”来比喻因得到有力者的援引而致显耀。在科举时代,参加会试获得进士功名的,也被称作为“登龙门”。

鲤鱼跳龙门,既是这个优美传说的形象表述,更寄托着祈盼飞跃高升、一朝交运的美好愿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读书应试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当作幸运来临的象征。

历史传说

传说一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从此,每逢暮春季节,就有无数金色鲤鱼循著黄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门下,奋力跳跃,偶有一跃而过者,便化为苍龙,腾飞九天之上。化龙飞升的禹门叫「龙门」,「一跃龙门,身价百倍」意即如此。

传装中,常以龙头鱼身的鳌鱼来表现「鲤跃龙门」的典故。本堵表现滚滚江浪中,鲤鱼在龙门下吐津迫,而跃过龙门成龙的鳌鱼,展翅欲飞冲天的模样。

传说二

传说东海里的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鱼类中的优秀者跃上龙门,管护龙门,无不惊喜万分,纷纷跃跃欲试。于是它们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向龙门游来。

灰眼鲤鱼被河水中的泥沙呛得喘不过气来,就掉头游了回去。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迎风顶浪,日夜不停地逆流而上,在一个风平浪静、艳阳高照的中午来到了龙门山前。它们把头扬出水面,仰望龙门胜景:两边高山入云,陡崖千丈;中间黄水滔天,巨旋相连。龙门山上一条百丈石质巨龙昂首向天。河水翻滚,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构成了奇异的仙境洞天。

鲤鱼们看到龙门胜景,心旷神怡,便纷纷向禹王请命要跃过龙门。禹王喜道:“鱼龙本是同种,凡能跃上龙门的便可羽化成龙,管理龙门。”

众鲤鱼一听,立即鼓鳃摇尾,鼓出全身力气向龙门跃起。谁知跃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落下来,摔在水面。但它们并不灰心,日夜苦练跳跃之功。练了七七四十九天,跃起的高度提升到七七四十九丈。但要跃过百丈龙门还差之甚远,有的鲤鱼慢慢有些灰心了。

禹王看见众鲤鱼肯吃苦,就点化它们说:“一根筷子易折断,万众一心移走山。”

金背鲤鱼听了,若有所悟,便对大家说:“禹王说的话是要启发大家同心协力啊!咱们各跳各的,怕永远也跳不过去。”

众鲤鱼说:“你说得对,那你给大家想个办法呀!”

金背鲤鱼说:“我倒想了一个办法,叫‘垫背法’。我拼力一跃,到最高度时,另一位兄弟跃起来,在我的背上踩一下,再用力一跃,也许就能跃过龙门。”

言罢,便自告奋勇愿做第一条垫背鱼。它跃起原先练就的四十九丈高度,第二条鲤鱼落在它的背上,再跃了四十九丈的高度,但是,还差两丈啊。禹王看见后,暗暗挥手,扇过一阵清风,鱼借风力,便跃上了龙门。

这办法,众鲤鱼看得清清楚楚,便依法飞跃,一条条鲤鱼都跃上了龙门,最后就剩下那条垫背的金背鲤鱼了。忽然一股激流冲撞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腾起滔天巨浪。金背鲤鱼顾不得疲劳,趁着激流跃上浪尖,又猛然用鱼尾猛击巨浪,竟跃上了蓝天白云间,一眨眼又轻轻飘向龙门之上。禹王看见了,惊叹不已。他赶紧拿出彩笔,随即在金背鲤鱼的头上轻轻点了一点红。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了一条金黄色的巨龙。禹王就命令它率领众鲤鱼管护禹王带领百姓亲手开凿的龙门。

龙门在哪里

“鲤鱼跃龙门”是一个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有河南洛阳龙门、山西和陕西交界处龙门、四川河津龙门(龙门山)、重庆龙溪河畔等不同说法。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汉代辛氏所著《三秦记》。这个传说主要讲述了鲤鱼成功跃过龙门后化为龙的故事,寓意着努力奋斗、逆流而上。

洛阳龙门传说

传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龙门(今称禹门口),当时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形成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了龙门的美景,都想去看看。它们从黄河出发,经过洛河,再顺伊河来到龙门,跃过龙门而化身为龙。

黄河龙门传说

这个传说发生在山西和陕西两省交界处的黄河段上的龙门景区。每年春天,大批鲟鱼洄游至龙门穴洞之处集结,临产卵前两三天,雌雄鲟鱼追逐跳跃,形成“鲤鱼跃龙门”的壮观景象。

河津龙门传说

河津(四川)地名来源于龙门,当地传说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聚集在龙门下,无法上游。而在每年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成功跃过龙门的鲤鱼便化为龙。

龙门山传说

在在龙门山(四川)河东界,每年春天都有黄鲤鱼逆流而上,成功跃过龙门化为龙。

龙溪河畔传说

很早以前,在一个叫作宁河龙溪河畔(重庆)的地方,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有一天,一条大黄孽龙降临此地,为非作歹,祸害百姓。它要么呼风唤雨破坏庄稼,要么吞云吐雾残害生灵,使得整个峡谷乌烟瘴气,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每年六月六日,它生日这天,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和一百头猪羊供它享用。否则,它就会发怒作恶,吞噬人畜,破坏田园。

在这个困境中,有一位名叫玉姑的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她下定决心要除掉这条恶龙。经过多次寻找,她终于在云台观找到了云台仙子,请求仙子赐予她力量。仙子告诉她,要想除掉恶龙,就必须牺牲自己。玉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条件。

仙子指引玉姑去寻找鲤鱼仙子,寻求帮助。玉姑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在鲤鱼洞找到了鲤鱼仙子。仙子告诉她,要想消灭恶龙,就必须跳过龙门。跳过龙门,意味着牺牲生命,但玉姑毫不畏惧,表示愿意为民除害。

在玉姑坚定的信念感动下,鲤鱼仙子赐予她神奇的力量。玉姑带着仙子的祝福,回到了家乡。在她准备跳过龙门的时候,无数的鲤鱼聚集在水面上,为她加油鼓劲。玉姑鼓足勇气,奋力一跃,终于跳过了龙门。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龙门后的山峰裂开,一条应龙从山峰中飞出,陪伴着玉姑。玉姑成功化身为龙,与应龙一起升腾在天空,降下甘霖,滋润大地。从此,宁河龙溪河畔的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