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图书馆

北京城市图书馆是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馆内建有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是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

2019年10月28日,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式开工。2023年7月,北京城市图书馆确定具体名称;11月13日,北京城市图书馆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12月27日,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式开放。2024年1月30日,北京城市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开馆试运行,少年儿童馆位于图书馆一层西南部,面积为4000平方米,设置360个坐席,可借阅6万册图书。2024年12月27日,北京城市图书馆2025年“新服务 新活动”发布会举办。

截至2024年7月10日,北京城市图书馆开馆196天,到访读者突破200万人次,达到200.32万人次。

发展历史

2019年10月28日,北京城市图书馆正式开工。

2023年7月,北京城市图书馆确定具体名称。8月,主体结构及外立面装修工程已全面完工,预计于9月底具备竣工验收条件。11月13日,北京城市图书馆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12月27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开放仪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标志着北京城市图书馆开馆试运行。北京城市图书馆新标志正式发布。

2024年,北京城市图书馆将通过讲座、展示、体验、交流互动等方式,开展1000场丰富多彩的活动,供市民乐享文化生活新体验。

2024年1月30日,北京城市图书馆少年儿童馆开馆试运行,少年儿童馆位于图书馆一层西南部,面积为4000平方米,设置360个坐席,可借阅6万册图书。6月22日,北京城市图书馆中的非遗文献馆/地方文献馆、古籍文献馆和艺术文献馆三大特色主题馆同步开放。12月27日,北京城市图书馆2025年“新服务 新活动”发布会举办。

馆藏图书

北京城市图书馆藏书量达800万册。

内设机构

馆内设有山间阅览区、24小时图书馆、休闲阅读区、元宇宙体验馆、库本阅览区和立体书库等,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

馆内设计

北京城市图书馆坐落的通州区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常被称为北京的“东大门”。作为通州区的三大文化建筑之一,北京城市图书馆的落成进一步确立通州区的繁华活力,也把北京的城市肌理延伸 到这个全新的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通州区总体规划发展的核心部分,将成为通州由开发程度相 对较低的区域转型成热门文化艺术区的一大助力。连接通州和北京市中心的地铁线路完成后,通州将与北京市更紧密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这个全新的城市副中心。北京京城市图书馆是根植在绿心公园中“森林书苑”,项目整体设计元素来源于银杏叶片和森林山谷,顶部茂密的叶片伞盖相互交叠聚合成为一方中国传统书画中的“赤印”,其内部设计则呈现出蜿蜒流畅的山体、山谷结构,将森林景观与图书阅览区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

建筑规模

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设有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少儿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开架阅览区、立体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日接待能力为5000至8000人次,阅览坐席约2400个。

建设设施

建有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

读者服务

2023年12月27日起,免押金读者证开通文献续借服务,读者可在文献到期前14天内续借1次,续期28天。2024年1月1日起,全市公共图书馆范围内实现文献续借服务。

北京城市图书馆在开馆期间,率先在全市推行信用免押金读者证,读者持有效身份证件即可免押金办理读者证,在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均能免押金借阅各类文献,最大外借数量达30册、件,这在全国开通免押金服务的省级馆中位列第一,让所有读者零门槛借阅书籍。

图书馆还推出“摇篮书香计划”,秉承阅读从零岁开始的理念,向全市新生儿免费发放第一张读者证、第一本书、第一份书单、第一张书签,让含书香的新生礼物陪伴孩子茁壮成长;推广覆盖京津冀三地读者的“送书到家”网借服务,三地读者可通过首都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阅享京彩”网借平台,选择“送书上门”服务方式借还首都图书馆图书;提供1000种“终身阅读书单”纸电一体免费阅读资源,并通过线上平台分龄分级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和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增添生命的诗意与光芒。

世界纪录

2023年,北京城市图书馆山间阅览区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面积2.18万平方米,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北京城市图书馆

原文: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北京城市图书馆

项目名称: 北京城市图书馆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通州

建筑设计: Snøhetta、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总建筑面积:75,000 m²

建成年份:2023年

大约十年前,图书馆被认为是一种正在消失的类型,因为数字化使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为了恢复图书馆在今天的重要性,Snøhetta 为图书馆的外观、工作方式和服务社区提供了新的愿景。

这座玻璃建筑位于通州区,将自然引入阅读空间,由144棵“银杏树”支撑起的知识空间,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包含地上3层,地下1层,以“临山间 于树下 勤阅览”为建筑设计理念,打造城市中的“森林书苑”。

作为2024年最受期待的项目之一,该图书馆拥有世界上较大的气候阅读空间,此外还有各种设施,旨在为城市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目的地。

北京城市图书馆独占三个世界第一:

  • 首座2.5万平方米超大开敞式阅览环境图书馆
  • 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墙结构建筑
  • 世界范国内藏书量最大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书库

据说藏书量达800万册,阅览坐席约2400个,建有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国内第一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国内最专业的艺术文献馆、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元宇宙体验馆。

一进入空间最震撼的就是巨大的屋顶,“树冠”顶天立地的银杏树,布满了整个穹顶,绰绰有余的层高,配上错落有致的地上建筑,给人一种如入艺术殿堂的错觉和惊喜。 在阳光和煦倾泻而下,温暖而明亮。

图书馆的中心是一个近 16米高的迎宾广场,阶梯式露台沿着平滑、有节奏的曲线升起。山谷的呈现与附近通惠河的河道相互映衬,无缝地延续了远处的景观体验,并连接了南北入口,引导游客进入内部的其他空间。

图书馆一层西北角,在“山谷大厅”、“24小时阅读区”、“库本阅览区”的交汇处,搭建着北京城市图书管公共元宇宙场景。其中公共数字人呈现鲁迅、儿童、未来人三个。读者可与不同的数字人进行语音对话。

该建筑获得了中国可达到的最高可持续发展标准——GBEL 三星级标准。该项目既是其环境的管理者,也是其所服务的社区的管理者。该建筑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隐含碳和运营碳,以应对气候挑战。

建筑顶上有570片叶片,年发电量25万度。126个采光顶,让阳光照进图书馆,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物日间照明所需用电量。同时,采光顶玻璃还运用了自动调光技术,根据自然光线的明暗,即时增减透光率,保障阅读时的光线需求。

这些柱子还配备了气候控制技术,包括照明、声学控制和雨水收集。玻璃开口根据阳光照射进行调整,而屋顶则集成了光伏组件,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的生产。

设计在建筑的南北两侧的入口处,种植了真正的银杏树。山丘将视野向外引导,以进一步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联系。该图书馆将阅读、艺术和景观融为一体,颂扬北京的自然和文化遗产。

最后,来一杯机器人做的咖啡。馆内有咖啡厅无餐馆,如需用餐,可以外卖在餐饮区食用。另外北京城市图书馆附近还有大运河博物馆、城市绿心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可以游玩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