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慈禧太后传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是安徽皖南道(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广德洲)道台惠徵的女儿。咸丰元年(1851年),慈禧太后被选入宫,封号是懿贵人。咸丰四年(1854年),进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同治皇帝出生,慈禧太后进封懿妃。咸丰七年(1857年),进封懿贵妃。咸丰十年(1860年),跟随咸丰皇帝到了热河。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同治年间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皇帝驾崩,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被并尊为皇太后。这个时候,怡亲王载垣(yuan)、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奉咸丰皇帝遗命,称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诸位王大臣擅自专政,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认为是国家的大患。御史董元醇请两宫太后暂且处理朝政,两宫太后召见怡亲王载垣(yuan)等人入内商议。怡亲王载垣(yuan)等人以本朝没有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提出了质疑。侍郎胜保及大学士贾桢等人的表章,也相继而至。

恭亲王奕訢(xin)原来负责在北京留守,到热河奔丧后,两宫太后向恭亲王奕訢(xin)说明了诸位王大臣擅自专政的情况。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奉迎咸丰皇帝的丧礼銮驾回到北京。当即下诏将怡亲王载垣(yuan)、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人处以死罪,并罢免废黜赞襄政务的其他诸大臣,授恭亲王奕訢(xin)为议政王。以同治皇帝的名义下旨,要求诸位亲王大臣呈上,讨论垂帘听政典礼制度的表章。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初一,同治皇帝奉请两宫太后到养心殿垂帘听政。太后说:“不是喜欢垂帘听政,只是时事诸多艰难,各位亲王大臣处理国家大事不能无所禀承,所以姑且同意大家的请求,临时垂帘听政。等到同治皇帝成年后,典学有成,即归政于皇帝。”

从此以后,每天召见议政王、军机大臣入内,召开例会,君前问对。内廷外朝的奏章,两宫太后阅览后,由亲王大臣拟旨,次日再进呈太后。两宫太后审阅后,以咸丰皇帝所赐的同道堂玉玺(闲章)盖章,仍然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圣旨。

随后,采纳御史徐文启的奏章,要求在京在外的诸位王公大臣认真分析时事的缺失,直言上奏,务必不要有所隐讳。采纳御史钟佩贤的奏章,要求崇尚节俭,注重国家的典章制度。采纳御史卞宝第的奏章,要求严格赏罚制度,整肃吏治,审慎的推荐人才。命内廷当值的翰林学士,编辑整理历史上的帝王政治事迹,以及母后垂帘听政的有关事迹,或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或有可以引以为戒的失败教训,都要呈报上来。

同治初年,烽烟遍地,连年用兵。两宫太后同心协力,力求安定国家,选拔能老成谋国的大臣,倚靠信任一线将帅。两广、捻军被荡平,云南、甘肃也逐渐平定。

同治十二年(1873年)二月,两宫太后归政于同治皇帝。

光绪年间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同治皇帝驾崩。两宫太后合议,拥立光绪皇帝,又恢复了垂帘听政。

太后说:”当今皇帝继承国家法统,年龄还小,又因为国家时事艰难,不得已之下才恢复垂帘听政。国家大事错综复杂,日有万机。昼夜努力尚且不够,何况百姓民生困苦,各省水旱灾害不断。在京在外的各位大臣、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官员中,负有汇报职责的人,在国家的用人和行政等方面,凡有应该做的事,对时事有助益,而又有可操作性的,要给出详尽的可执行方案并上奏。至于敦促节俭,袪除浮华,应该从宫中开始做起。凡是娱悦耳目、奢侈浮华的东西,一律不得进贡到皇宫。“

又说:“诸位封疆大吏,应该更多的关心民间疾苦,多加注意抚恤。应该清理积案,着意缉捕逃犯。收储粮食,办理赈灾的相关事宜,要督促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并应当整训部队,加强战备,选择和任命贤能的地方官员,让人民可以得到休养生息。“

采纳御史陈彝奏章,罢黜南书房行走、侍讲王庆祺。采纳御史孙凤翔等人的奏章,罢黜总管内务府大臣贵宝、文锡。又治罪宫内的不法内监,充军发配三人,廷杖四人。一时之间,皇宫内府整饬肃然。

光绪五年(1879年),将同治皇帝安葬在惠陵。吏部主事吴可读,在上陵期间自杀。留下表章,希望朝廷发布明诏,在光绪皇帝之后,由同治皇帝的嗣子继承国家的法统。太后要求亲王大臣等,组织讨论吴可读遗表,亲王大臣等认为不需要讨论。尚书徐桐等人,侍读学士宝廷、黄体芳,司业张之洞、御史李端棻(fen),也都各自呈上表章,陈述自己对吴可读遗表的意见。

太后最后说:”我朝并没有明确认定储君太子的惯例,吴可读遗表的请求,与祖宗家法不合。光绪皇帝受同治皇帝的付托,将来会审慎的选择合适人选,以继承国家的法统。到时候,将光绪皇帝的继承人,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嗣子。如此处理,即不破坏祖宗家法,又可向天下表示皇帝的无私。光绪皇帝将来一定能很好的体会到这一点。“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生病,身体不舒服。朝廷命各地督抚大员推荐良医治病。光绪八年(1882年),慈禧太后病愈。慈安太后已经在光绪七年(1881年)驾崩,此后慈禧太后开始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慈禧太后独当国

归政光绪皇帝之前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慈禧太后问责因循贻误,罢免恭亲王奕訢(xin)等人,改为任用礼亲王世铎(duo)等。并晓谕军机处,遇到紧要事件的时候,要与醇亲王奕譞(xuan)协商办理。庶子盛昱、锡珍,御史赵尔巽各自上奏,认为醇亲王奕譞(xuan)不宜参与国家机要事务。慈禧太后说:“自从垂帘听政以来,考虑到时事情势,不能不任用近支亲王参与国家机要事务。让醇亲王奕譞(xuan)与军机大臣们会商的事情,本来就是专指军国重事,并不是一概过问。醇亲王奕譞(xuan)也是多次再三再四的恳辞,是我告诉他,等光绪皇帝亲政后,再下达谕旨取消他的职责,这才暂时奉命。此中的原委曲直,各位臣工也不是都能知道的。”这一年,慈禧太后五十大寿。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法国订立了条约。醇亲王奕譞(xuan)建议设立海军。

光绪十三年(1887年)夏,慈禧太后命醇亲王奕譞(xuan)会同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巡视检阅海军,并派太监李莲英做醇亲王的侍从。李莲英做慈禧太后的侍从,非常用心,也很得太后的信任。御史朱一新以全国各省遭水灾,奏请朝廷修身自省,其中言辞涉及了李莲英。慈禧太后很不高兴,要求御史朱一新提供具体情节,再次上奏。朱一新再次上奏,说李鸿章专门派船迎接醇亲王奕譞(xuan),醇亲王婉拒,并没有乘坐。李莲英坐了这条船,逾越了规格,让迎接的将士官吏误以为是亲王的坐船。慈禧太后找醇亲王奕譞(xuan)核实,醇亲王回复说没有这回事。御史朱一新,随后被罢黜。

慈禧太后打算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正月,归政光绪皇帝。醇亲王奕譞(xuan)及其他亲王大臣等,奏请太后再训政几年,光绪皇帝也极力再三恳请,慈禧太后才答应。亲王大臣等合议,提出了训政的礼仪和制度,太后要求按决议执行。亲王大臣等建议给慈禧太后授予荣誉称号,太后坚决不同意。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皇帝举行了婚礼。二月,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

御史屠仁守奏请,慈禧太后在归政光绪皇帝后,仍旧批示奏章,裁决施行。太后不同意,说:“垂帘听政,本来就是万不得已才采取的措施。历史上,后宫干政流弊很多,所以才特别要求及时归政皇帝。归政后,只有醇亲王奕譞(xuan)的奏章,暂时需要直接给我看。醇亲王密奏:‘皇帝刚刚处理国家大事,有关军国重事,探亲串门的时机就可以汇报了。’太后过问国家大事的做法,不能成为惯例,使训政永无终日。”慈禧太后因此斥责御史屠仁守,言论荒谬,予以罢官。

归政光绪皇帝之后

同治年间,同治皇帝提议修缮圆明园,奉请两宫太后居住,但此事没有施行。因为乾隆皇帝曾经奉请其母亲,在万寿山的大报恩延寿寺祈福。光绪皇帝命人修葺(qi)以备慈禧太后游览居住,并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慈禧太后也同意了这件事。归政后,光绪皇帝奉请慈禧太后居住在颐和园。每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皇帝会率亲王大臣祝寿,成为惯例。

光绪十六年(1890年),醇亲王奕譞(xuan)逝世。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光绪皇帝按慈禧太后的要求,起用恭亲王奕訢(xin)。这一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光绪皇帝奉请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接受庆贺。参照康熙和乾隆年间的成例,从紫禁城到颐和园,所过之处都设置了彩棚经坛,举行庆典。后因朝鲜军情紧急,按慈禧太后要求,叫停了庆典。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恭亲王奕訢(xin)逝世。

光绪皇帝对待慈禧太后相当恭谨,朝廷的军政大事一定都会请示太后。光绪皇帝考虑到国事日非,就开始思考变法救亡。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意见不太一致,政见分歧逐渐加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年),光绪皇帝打算在九月奉请慈禧太后到天津阅兵。有谣言说慈禧太后将在天津调兵废掉光绪皇帝,又有谣言说有人密谋调兵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到了八月,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恢复了训政制度。因为皇帝生病,慈禧太后命光绪皇帝居住在中南海瀛台养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二月,将端郡王载漪(yi)的儿子溥俊过继给同治皇帝,并立为皇子。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兴起。端郡王载漪(yi)等人听信了义和团的说法,并向慈禧太后汇报,称其为义民。纵容义和团进入北京,打死了德国大使克林德和日本大使馆的书记官,并包围了大使馆。德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等国联军侵入中国。七月,进逼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德胜门,途经宣化、大同。八月,到太原。九月,到西安。慈禧太后命庆亲王奕劻(kuang)、大学士总督李鸿章与各国议和。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各国订立和约。八月,光绪皇帝奉请慈禧太后从西安出发。十月,到开封。当时,端郡王载漪(yi)以包庇义和团的罪名被废,溥俊以公爵头衔离开紫禁城。十一月,回到北京。光绪皇帝仍然居住在中南海瀛台养病。慈禧太后多次下诏说:“励行新政之心,太后与皇帝是一致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生病,光绪皇帝的病也更加严重。慈禧太后命授予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随后,光绪皇帝逝世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决策立溥仪为宣统皇帝,即日尊称为太皇太后。随后,慈禧太后逝世,享年七十四岁,葬在定陵隆福寺。

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为当年旱灾,奏请朝廷尽快确定慈禧太后的谥号,说:“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去世后的百日内逝世,坊间纷纷议论。有的说慈禧太后是过度悲伤而致病,有的说是吃不下饭而至死。这样深刻的母子情深,如果不予以宏扬,怎么对得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在天之灵,怎么对得起天下万民仰望?”隆裕太后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斥责御史潘敦俨胡说八道,予以罢官。

宣统五年(1913年)三月,合葬在惠陵。

附录:清史稿二百一十四卷后妃传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

是时,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以文宗遗命,称“赞襄政务王大臣”​,擅政,两太后患之。御史董元醇请两太后权理朝政,两太后召载垣等入议,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难之。侍郎胜保及大学士贾桢等疏继至。恭亲王奕訢留守京师,闻丧奔赴,两太后为言载垣等擅政状。九月,奉文宗丧还京师,即下诏罪载垣、端华、肃顺,皆至死,并罢黜诸大臣预赞襄政务者。授奕訢议政王,以上旨命王大臣条上垂帘典礼。

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谕曰:​“垂帘非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自是,日召议政王、军机大臣同入对。内外章奏,两太后览讫,王大臣拟旨,翌日进呈。阅定,两太后以文宗赐同道堂小玺钤识,仍以上旨颁示。旋用御史徐启文奏,令中外臣工于时事阙失,直言无隐;用御史钟佩贤奏,谕崇节俭,重名器;用御史卞宝第奏,谕严赏罚,肃吏治,慎荐举。命内直翰林辑前史帝王政治及母后垂帘事迹,可为法戒者,以进。同治初,寇乱未弭,兵连不解,两太后同心求治,登进老成,倚任将帅,粤、捻荡平,滇、陇渐定。十二年二月,归政于穆宗。

十三年十二月,穆宗崩,太后定策立德宗,两太后复垂帘听政。谕曰:​“今皇帝绍承大统,尚在冲龄,时事艰难,不得已垂帘听政。万几综理,宵旰不遑,矧当民生多蹙,各省水旱频仍。中外臣工、九卿、科道有言事之责者,于用人行政,凡诸政事当举,与时事有裨而又实能见施行者,详细敷奏。至敦节俭,袪浮华,宜始自宫中,耳目玩好,浮丽纷华,一切不得上进。​”​“封疆大吏,当勤求闾阎疾苦,加意抚恤;清讼狱,勤缉捕。办赈积谷,饬有司实力奉行;并当整饬营伍,修明武备,选任贤能牧令,与民休息。​”用御史陈彝奏,黜南书房行走、侍讲王庆祺;用御史孙凤翔等奏,黜总管内务府大臣贵宝、文锡;又罪宫监之不法者,戍三人,杖四人。一时宫府整肃。

光绪五年,葬穆宗惠陵。吏部主事吴可读从上陵,自杀,留疏乞降明旨,以将来大统归穆宗嗣子。下大臣王议奏,王大臣等请毋庸议,尚书徐桐等,侍读学士宝廷、黄体芳,司业张之洞,御史李端棻,皆别疏陈所见。谕曰:​“我朝未明定储位,可读所请,与家法不合。皇帝受穆宗付讬,将来慎选元良,缵承统绪,其继大统者为穆宗嗣子,守祖宗之成宪,示天下以无私,皇帝必能善体此意也。​”

六年,太后不豫,上命诸督抚荐医治疾。八年,疾愈。孝贞皇后既崩,太后独当国。十年,法兰西侵越南。太后责恭亲王奕訢等因循贻误,罢之,更用礼亲王世铎等;并谕军机处,遇紧要事件,与醇亲王奕譞商办。庶子盛昱、锡珍,御史赵尔巽各疏言醇亲王不宜参豫机务,谕曰:​“自垂帘以来,揆度时势,不能不用亲藩进参机务。谕令奕譞与军机大臣会商事件,本专指军国重事,非概令与闻。奕譞再四恳辞,谕以俟皇帝亲政,再降谕旨,始暂时奉命。此中委曲,诸臣不能尽知也。​”是年,太后五十万寿。

十一年,法兰西约定。醇亲王奕譞建议设海军。十三年夏,命会同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巡阅海口,遣太监李莲英从。莲英侍太后,颇用事。御史朱一新以各直省水灾,奏请修省,辞及莲英。太后不怿,责一新覆奏。一新覆奏,言鸿章具舟迎王,王辞之,莲英乘以行,遂使将吏迎者误为王舟。太后诘王,王遂对曰:​“无之。​”遂黜一新。

太后命以次年正月归政,醇亲王奕譞及王大臣等奏请太后训政数年,德宗亦力恳再三,太后乃许之。王大臣等条上训政典礼,命如议行。请上徽号,坚不许。十五年,德宗行婚礼。二月己卯,太后归政。御史屠仁守疏请太后归政后,仍披览章奏,裁决施行。太后不可,谕曰:​“垂帘听政,本万不得已之举。深宫远鉴前代流弊,特饬及时归政。归政后,惟醇亲王单衔具奏,暂须径达。醇亲王密陈:‘初裁大政,军国重事,定省可以禀承。’并非著为典常,使训政永无底止。​”因斥仁守乖谬,夺官。

同治间,穆宗议修圆明园,奉两太后居之,事未行。德宗以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高宗奉孝圣宪皇后三次祝釐于此,命葺治,备太后临幸,并更清漪园为颐和园,太后许之。既归政,奉太后驻焉。岁十月十日,太后万寿节,上率王大臣祝嘏,以为常。十六年,醇亲王奕譞薨。二十年,日本侵朝鲜,以太后命,起恭亲王奕訢。是年,太后六十万寿,上请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朝鲜军事急,以太后命罢之。二十四年,恭亲王奕訢薨。

上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顾以国事日非,思变法救亡,太后意不谓然,积相左。上期以九月奉太后幸天津阅兵,讹言谓太后将勒兵废上;又谓有谋围颐和园劫太后者。八月丁亥,太后遽自颐和园还宫,复训政。以上有疾,命居瀛台养疴。二十五年十二月,立端郡王载漪子溥俊继穆宗为皇子。

二十六年,义和拳事起,载漪等信其术,言于太后,谓为义民,纵令入京师,击杀德意志使者克林德及日本使馆书记,围使馆。德意志、奥大利亚、比利时、日斯巴尼亚、美利坚、法兰西、英吉利、义大利、日本、和兰、俄罗斯十国之师来侵。七月,逼京师。太后率上出自德胜门,道宣化、大同。八月,驻太原。九月,至西安。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与各国议和。二十七年,各国约成。八月,上奉太后发西安。十月,驻开封。时端郡王载漪以庇义和拳得罪废,溥俊以公衔出宫。十一月,还京师。上仍居瀛台养疴。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三十二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

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岁旱上言,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以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五年三月,合葬惠陵,上谥。宣统加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