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造M1897式75毫米野炮

这门炮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国民党军的。

该型炮法国1897年研制的,1898年定型,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反后坐装置的火炮,被认为是现代火炮的鼻祖。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76.2毫米
  • 高低射界:-11度至+18度
  • 方向射界:6度
  • 初速:575米/秒
  • 射速:15发/分
  • 最大射程:8000米
  • 全重:1190千克

法国施奈德公司生产的一种口径75毫米的牵引式野炮。又称75ABS1897式野炮。1897年研制成功,是世界上最早的弹性炮架火炮。其射速、射击精度和机动性能,比刚性炮架结构的同口径火炮有明显提高。用于为野战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此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性能最好的速射炮之一,各国很快竞相仿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量使用。

别名

M1897型75毫米火炮,也叫法国M1897型75mm加农炮、法国75毫米快炮、法国75毫米速射火炮、法国施奈德M1897型75mm炮、意大利炮、高卢炮。

发展历史

19世纪20世纪之交,火炮大革新正如火如荼的进行,而这期间一种具有划时代性质的火炮产生,那就是法国M1897型75毫米火炮,它集其它火炮的优良性能于一身,成为一种性能优越的火炮,极大的推进了火炮的革新,随后,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火炮专家开始仿制这种火炮,不久便有了新的进展。

M1897年式75mm速射炮的诞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件头等大事。在此之前,不论是十九世纪的英国阿姆斯特朗后膛炮,或是十五世纪时土耳其人围攻君士坦丁堡所用的巨炮,不论前装后装、滑膛线膛,它们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后坐力。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会将炮身往后推离炮位,不仅士兵要费力将它推回原位,限制了火炮放列时可以选择的地点,同时更使得瞄准尽失,得重新计算弹道诸元,既费时又无效率。法国人做出的改良,在于他们给火炮加上了一个液压驻退复进机构———如此一来,火炮的后坐力便由驻退机吸收,而减轻了传达到炮架上的后坐力。

更具体一点来说,十九世纪列强陆军的标准武器:阿姆斯特朗后膛炮的射速平均是每分钟两发,装备了驻退机的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由于无需推回炮位,每分钟可以喷出十五发炮弹、极限状态可达到三十发的惊人火力。就如同加特林多管枪一样,法国陆军视75毫米速射炮为镇军之宝,将之密而不宣,直到1901年八国联军对抗义和团时,德军才在北京城外见识到了法国人的秘密武器之恐怖。

全世界都被法国人的划时代发明所震惊,随后陆续跟进;五年后德国人才造出了第一门国产的77mm速射炮,但每分钟只有六至七发的射速,性能仍然远远不及法国的75毫米速射炮。美国、波兰、日本很快就跟着向法国输入了75毫米速射炮并展开仿制或授权生产,英国、俄罗斯等国家虽然基于实战经验而对速射炮保持着怀疑感,但也开始按照法国的方法研制自己国产的速射炮。

德国人在速射炮革命中是唯一的输家,因为法国对于德国念念不忘的仇恨,始终拒绝将75毫米速射炮的设计图授权给德国人,结果使得德国不得不将自己手头上的旧式野炮与有缺陷的77毫米速射炮升级修改,但不管怎么努力,德国人都还是面对着坐拥绝对领先优势的法国火炮望洋兴叹。

法国人十分明了他们具备这种绝对优势,遂更进一步地得寸进尺,形成了速射炮万能论学派。他们给速射炮加上钢制炮盾,在教范中要求炮兵将75毫米速射炮推进到距离前线一公里以内,以榴霰弹的弹幕压制德军战线,以支援法军步兵发起他们自豪的国技:刺刀冲锋。

在这种技术与精神两方面的因素下,法国人对于75毫米速射炮的热烈拥戴,已经从军事上的学派升级成为了一种不可质疑的信仰。榴弹炮、重炮、臼炮等各式各样的旧式火器与大口径炮都被扔进了垃圾场,法军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未来战争的最佳解答,全军上下只需要一种火炮、一种口径、一种弹药———75毫米小姐、75mm、榴霰弹———就能够在面对德国人的复仇雪耻之战当中克敌制胜。

但是,法国人再一次地失算了,因为德国人拒绝跟法国人玩速射炮对决。

德国陆军面对法国速射炮在技术面上的绝对优势,终于迫使他们放弃继续陪法国人搞这种被动的军备竞赛,德国人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那就是火炮的大口径远射程化。大口径远射程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普法战争至一次大战之间,除了攻城臼炮以外,绝大多数的陆用野战炮口径都是50~90mm之间,含炮架在内一至四吨左右,其理由也很简单:更大的炮,驮马就拖不动了。倘若是用于攻略要塞用的列车炮或攻城臼炮也就罢了,但是野战之中,一门走不动的重型火炮在进攻时将会带来严重的补给负担,也跟不上部队的推进。但德国人面对技术上不能克服的问题,以组织的效率加以弥补。150mm的重榴弹炮从岸防要塞里被拖出来,换上改良过的野战炮架方便野战放列,制定详尽的动员计划征召更多的马匹来牵引,投资预算在运输车辆的采购上以促进重炮兵单位的机械化。

一般步兵师的师炮兵则从77毫米速射炮升级到105mm轻榴弹炮,大炮的口径变大就意味着射程增加、火力也增强。德军的大口径榴弹炮相比起法国小口径速射炮,虽然射速慢了点,但无论是火力、射程与射角都要占更多优势。

法国的75毫米小姐本质上是一种直射的加农炮,所以德军榴弹炮可以凭借较高的仰角,隐藏在崚线后方依托地形掩护来射击;德军105毫米榴弹炮的射程,也远高于法国75毫米小姐的射程;德军榴弹炮发射的炮弹不再是喷洒出钢珠与破片的榴霰弹,而是整颗塞满炸药的高爆弹,炮盾抵御的再也不是破片,而是足以使炮兵七窍流血的剧烈冲击波。

1914年八月开战之后,法国陆军于前三个月基本上就是单方面的被德国人打脸———他们所自豪的速射炮完全无法靠近德国人,就会被榴弹炮的远程火力撕成碎片。就算挖掘掩体构筑炮阵地也一样无效,因为榴弹炮的高爆弹就算没炸中炮堡本身,光是一两发近弹的冲击波也足以杀光全部的炮组员,更别说德国人研制了延迟引信的穿甲爆破弹,可以在打穿碉堡外层后在内部引爆。法国炮兵部队在前线被德国人打得满地找牙,但后方的军部高级将官却仍然向75毫米小姐发誓至死不渝的真爱,法国人拒绝采用或设计更大口径的重炮,而倔强地坚持认为只要改良75毫米速射炮使其能提高仰角进行曲射攻击,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战况容不得法国人表现他们对75毫米小姐的忠贞,结果到了1914年底,法国人开始从博物馆与垃圾场里,把他们旧式的大口径重炮、臼炮、攻城炮———许多是普法战争甚至拿破仑时代的前膛武器———给拖上战场应急。

实际上法军不是没有好的榴弹炮,他们手里有一批为保加利亚设计的155mm榴弹炮,性能完全优于德军的150mm榴弹炮,但是法国人却只拿它来外销而坚持拒绝制式采用。直到1916年末决定大幅扩增重炮部队为止,法军于是都必须处在这种处处单方面挨打的惨况下,用轻量级的75毫米速射炮对抗重量级的德国150毫米与105毫米榴弹炮。而导致了这种大量流血伤亡惨况的原因,居然是源自于75毫米小姐,一门改变了世界军事史的杰作武器,这可以说是令人始料未及的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