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由相邻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统称圆明园。圆明园鼎盛时期东西长2620米,南北宽1880米,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园内有一百多处风景园林建筑群,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由皇帝冠以佳名的殿阁亭榭八百多所。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为康熙帝赏赐于四皇子胤禛的花园,它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共六朝帝王,至1860年被毁,先后营建153年,更是见证了雍正的励精图治,乾隆的盛极一时,嘉庆的艰难维持,道光的江河日下,咸丰的四面楚歌。
康熙帝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亲题匾额“圆明园”,含义取自《中庸》所云“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康熙对圆明园初赏之面积约1200亩,后胤禛即皇帝位,年号雍正,他便从雍正三年开始,对圆明园进行扩建,从1200亩扩建至3000余亩。
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分别是南边绮春园、东北长春园、西北圆明园组成,共占地5280亩(350公顷、350万平方米),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由此可见,圆明园是故宫面积的五倍,且较颐和园大900亩(60公顷),圆明园也是当时规模最宏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圆明园较于其他长春园、绮春园来说,建造年代早、占地面积大、房屋建筑多、最具代表性,因此当前习惯上以圆明园作为统称,而非其他二园。
胤禛继位后,园明圆升为御园。圆明园的地位与性质则是在雍正三年发生改变。从雍正到咸丰共五代皇帝,他们每年大概只有冬季三、四个月才回到皇宫生活,其他时间都选择御园居住。如雍正在位期间,平均每年在圆明园生活210天,乾隆126天,嘉庆162天,道光260天,咸丰216天,而且道光皇帝在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居住圆明园时间长达355天,成为皇帝御园居住时间之最。另外,因皇帝长期生活在圆明园,所以国家政务同样在此处理,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及勤政亲贤殿便是当年上朝、批注公文、接见大臣的场所。由此可见,圆明园从最初的一座王府花园逐步演变成为了第二个全国政治中心,被赋予政治作用,其地位与紫禁城相当。
经过雍正朝十三年的拓建和乾隆初年的增建,到乾隆九年(1744年),圆明园四十景图建成。其后又在东邻建长春园,东南邻建绮春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形成三园格局,嘉庆十九年(1814年)达全胜规模。
圆明园造景取材十分广泛,有仿建我国各地尤其是江南的胜景名园,有仿古代诗词绘画建造的人生佳境,有仿造神话传说建造的仙山琼阁。圆明园中还建有祖祠、佛寺、藏书楼、画廊、宫室、习射场、管家处等各种具有使用功能的园林景观,并在长春园仿建了一处欧式园林。
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之集大成者,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和东方的凡尔赛宫。当年目睹胜景的英国随军牧师麦卡吉惊叹,这是《一午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不出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美景,必须有一位集诗人、画家、美术鉴赏家、历史学家和许多科学知识于一身的人,才能图写圆明园。
不幸的是,在1860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侵略者大肆掠夺后,又付之一炬。这座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150年营建的华夏园林明珠,化为一片焦土。圆明园被焚毁后,同治、光绪两朝进行了小规模的修复。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攻陷北京,圆明园终遭灭顶之灾。
全国解放后,圆明园遗址的整合和保护受到了十分重视,市、区政府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衰园毁,盛世兴园。1983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把圆明园划为遗址公园,并明确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发展方向。
1988年6月底,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开放。同年,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突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特色,管理处重点清整了开放区内的遗址,力求遗址保持原有风貌,并竖立说明牌。圆明园遗址公园还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是山清水秀,林木葱茂,花草芬芳,景色宜人。在这里,每年都要举办踏青节、荷花节、菊花等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