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是国家5A级景区,始建于清朝的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沿、什刹海南岸,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是现在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恭王府的前身,原为乾隆朝权臣和珅的宅第和嘉庆皇帝的弟弟庆王永璘的府邸。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及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花园位于王府后,又名萃锦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据考证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园区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

府邸

府邸建筑为乾隆时期最高规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亲王府有门脸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

中路

王府中路主要为银安殿和嘉乐堂。

银安殿俗称银銮殿,是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用于举办重大庆典。最初的银安殿连同东西配殿在内的整个院落于民国十年(1921年)元宵节夜因烧香失火被毁。修缮后的银安殿,呈现出恢弘的气势,殿顶铺设绿色琉璃瓦,飞檐之下彩绘金龙。

嘉乐堂是和珅时期之建筑。因悬挂嘉乐堂匾额得名,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由证实,但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名。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牌位,以萨满教为主。

东路

王府东路主要为多福轩和乐道堂。

多福轩是府邸东路的主要建筑之一。恭亲王时期称之谓“多福轩”,因其殿内悬挂的许多“福寿”匾而得名。恭亲王奕䜣在此居住期间,是王府的穿堂客厅,主要用于主人日常接待来客、亲友或前来回禀公事的下属,兼用作存放皇帝送来的礼物。院内有一架古藤萝,据考证已生长200多年,在北京实属罕见。因此这个院又被称为藤萝院。

“多福轩”此匾为咸丰皇帝所题。意为幸福很多的殿堂。殿内正中悬挂“同德延禧”匾额,意在告诫主人:你与皇帝同德才能延禧(禧:吉祥如意、福寿绵长)。殿内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皆悬挂福寿字匾,这些福寿字均写于红色方纸之上(即“斗方”)呈梭形摆放,一福一寿成对制成匾额。

乐道堂位于府邸东路第四进院落,清代按照以东为尊的习俗,宅院里最主要的人物住在东路,恭亲王奕訢以此为起居处后,改名“乐道堂”,并自称“乐道堂主人”。“乐道堂”原名为道光皇帝亲笔,是奕訢大婚前移居圆明园阿哥所时所题,奕訢为铭记父亲,将自己在阿哥所、海淀旧居、恭王府的居处、陵寝的正堂均命名为“乐道堂”,道光皇帝题匾悬挂在陵寝正堂,其余处是复制的匾额。

2005年修缮时,在乐道堂北卷正梁上发现了贴金凤凰捧牡丹的彩画。主图案为两只展翅的金凤凰簇拥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周围环绕着五彩祥云,两侧衬托图案的均以牡丹、金凤、祥云为题材,一派富贵堂皇。

西路

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

锡晋斋在和珅居住期间叫做“庆颐堂”,殿名缘自乾隆皇帝御赐的“庆颐良辅”的匾额。房屋因全部采用楠木装修,故又称为楠木厅。

葆光室位于府邸西路,在和珅与庆王时期为客厅,在恭亲王时期,是秘密客厅,接待王爷至亲所用。“葆光室”的匾额为咸丰帝临幸恭王府时,御题给恭亲王奕訢的,其意味深长。“葆光”一词源于《庄子·齐物论》:“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咸丰皇帝之意是让奕訢收敛其光,暗含着告诫之意。恭亲王奕訢为此撰写了一篇《葆光室铭》,表示明白咸丰的意思。

后罩楼

府邸最深处建有两层的后罩楼,又称藏宝楼,其后墙一共有44个什锦窗,相传和珅可以根据窗户的形状,来对应宝物的种类。后罩楼位于府邸和花园的衔接处,全长150多米,是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东部为瞻霁楼,西部为宝约楼。后罩楼俗称99间半,蕴含着满则亏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花园

园区内“西洋门”、“福字碑”、“大戏楼”合称恭王府三绝。

西洋门

西洋门坐落在中轴线上,位于花园中路最南端,是花园的正门,称“静含太古”,为奕訢所建。门由汉白玉石雕砌,形制仿圆明园中大法海园门所建,西洋拱式风格。门额外刻“静含太古”,内刻“秀挹恒春”,西洋门也是园内唯一的西式建筑,可以体现出主人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技术来挽救清朝统治之意。这也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另两绝是大戏楼和后罩楼。

独乐峰

独乐峰位于西洋门北部,是高约5米的北太湖石之孤赏石,有点缀园林,不使园内美色尽览之功效。园林专家认为它可同时起到影壁和屏风的作用。石之命名“独乐峰”,或许套用司马光“独乐园”之意。“独乐峰”由于多年风化已经形成一种自然美,像软水漩涡,像淡云舒卷,古朴典雅而又富有诗情画意。

沁秋亭(流杯亭)

沁秋亭位于独乐峰的东北方向,是一座八角形的小亭子。沁秋亭是主人在初春、盛夏、深秋时节邀文人雅士们饮酒作诗的地方,又名流杯亭,取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修禊赏乐”之意。沁秋亭的看点是亭内奇趣的“曲水流觞”,亭后假山中老井的水流入小亭内蜿蜒的沟渠。清水潺潺流入小亭内,园主人常在此接待客人,饮酒作诗。亭内彩绘有二十四孝、白蛇传等故事。

安善堂

安善堂一座宏伟庄重的五开间厅堂,也是萃锦园中路最主要的建筑。其前出抱厦,后带平台,两侧有游廊通向东西两庑。东西配房各三间,东配房为明道堂,西配房为棣花轩。安善堂在蝠池、邀月台、水榭、大戏楼的簇拥下,显得富贵堂皇,景致优美。这里原是主人游园时吟诗、作画的地方,也曾是恭亲王奕訢宴请重要宾客的处所。

滴翠岩

安善堂北有一座假山,名叫滴翠岩。藏有康熙福字碑的秘云洞,就位于“滴翠岩”中心腹部。假山顶是整个花园的制高点,顶上的建筑叫“绿天小隐”;建筑前面的平台为“邀月台”,是赏月的地方。滴翠岩为一座由太湖石叠成的宝嵦,为恭王府花园所独有。东西各有一条通向假山顶的曲径小道,小道顶端各卧有一带孔的水缸。仆人把水蓄入缸内,夏、秋高温潮湿,石壁间便生出翠绿的苔藓,石黄苔绿,黄绿相间,苍翠欲滴,故名“滴翠岩”。岩下长方形小池中有三组叠石,意为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岛。

福字碑

福字碑位于花园中路滴翠岩下的秘云洞内,是由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御笔刻成。此福字苍劲有力、颇具气势,可分解为多田、多子、多才、多寿,构思巧妙,堪称天下第一“福”。福字碑碑石长7.9米,贯穿整座假山。碑前的地上有一副用碎石子摆成的中国象棋棋盘,方方正正,清晰可见。 康熙帝很少题字,所以此“福”字极其珍贵。

府内满园“福”字。多达一万多个,与康熙“福字碑”共同组建恭王府“福”文化。

蝠厅

蝠厅又称蝠殿、蝠房子,位于花园中路最北端,也是中路最后一座建筑。建筑正厅五间,前后出抱厦三间。两侧又出耳房,四面出廊,形制多变,如蝙蝠两翼。耳房比正厅略前,形成曲折对称类似蝙蝠的平面,故名蝠厅。其建筑彩绘上的斑竹,全部是由油工一笔一笔画上的。该建筑的造型和彩画被誉为“古建筑中只此一例”。因其特殊形状与较高的地势,此厅自早至暮皆有日照,被誉为北京古建筑只此一例。

在花园主山和府墙的蔽护下,幽静而秀美,恭亲王奕訢经常在此和大臣们谋划军国大事。这里也是个消夏纳凉的好地方。后成为恭亲王之孙、著名书法家溥儒(溥心畬)的书房。

邀月台

邀月台是恭王府花园中的最高点。两侧的上山路在最下面有两级台阶,再往上都是没有台阶的斜廊。走的时候,游客要一步跨过这两级台阶,这其中是另有道理的。传说古时候人们把台阶看做是坎坷,和珅希望自己在跨过早年的艰辛后,能够一生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坎坷,仕途顺利,所以修建了这条“平步青云路”。上下“邀月台”走升官发财路是很有讲究的:要使劲地跨过两级“坎坷”,然后平步青云的一直走到山顶,不能从另一边往下走,而只能从旁边的小路下山才不会坏了运气。邀月台是全园的最高处,居高俯览园中,美景尽收眼底。台上三间小室,名“绿天小隐”,现称“福神庙”。每年中秋节,在此摆上点心、水果,是主人与家人或亲朋好友共同赏月的好地方。

蝠池

蝠池因形似蝙蝠而得名,有祈福的寓意。池四周种植榆树,每年春末,榆钱纷落蝠池。“福”和“财”共佑主人吉祥富贵。在清代的北京,往私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王府是少数几个获此殊荣的王府之一。这个用青石围砌成的蝙蝠形大水池,旧名为“蝠河”,后称“蝠池”,又因形状像元宝,也称元宝池。水池的周围种满了榆树,每到春夏之交,榆荚飘落,状似铜钱的“榆钱儿”落满蝠池,谐音“福钱”满盈,寓意是福贵双全。

艺蔬圃

艺蔬圃为王府的菜园。主人在种植杂蔬之时,即能体会天地生机、农耕的野趣。

竹子院

与“蓺蔬圃”一街之隔的正北部是一套清幽雅致的院落。恭王府三绝之一的大戏楼就坐落在院中央。穿过垂花门进入第一进院落——竹子院。院东侧的雅舍名为“香雪坞”,是恭亲王的福晋、侧福晋们游园观戏的小憩之处。据说嫡福晋十分喜欢摇曳的翠竹,所以小院四角种的都是竹子。

明道斋

明道斋又名怡神所,位于垂花门内院西侧,为两卷过厅。所说厅内悬挂着当年康熙皇帝御笔“怡神所”匾额一方,因此得名。

大戏楼

恭王府大戏楼是花园东路的主要建筑,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是恭亲王及其亲友看戏的场所。这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在清廷档案中,戏楼均称为“大戏房”。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其建筑形式采用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据说整个大戏楼虽为砖木结构建筑却没有用一根铁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戏楼的声音效果。大戏楼为了保证声音逼真,将戏台底下掏空后放置了若干口大缸,巧妙特殊的构造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使观众身处戏楼里的任何位置,都能清晰地听到不借助任何传声工具的演员的演唱。

南部后台为演员化妆室,前为舞台,北部为看戏与休息的地方。大戏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大戏楼。1936年,著名画家溥儒为其母祝寿,在此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堂会。京剧界的名角齐聚大戏楼,相继登台献艺。这是恭王府大戏楼的最后一次堂会戏。

榆关

榆关,花园西路的门,是一段二十多米长的城墙。城墙上有垛口,门洞石额上书写着榆关二字。站在榆关的城墙上向北看,有遥望、怀念故土之意。也有的园林专家认为是“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园林艺术。

方塘水榭

恭王府花园西路的主要景观,由面积约200平方米的长方形池塘和水中央的湖心亭组成,山中凿泉引水,自池塘三个不同方位的石刻龙头流入池内。

湖心亭

花园西路以水景为主,建有一方形水池,水池中间仿造古人画舫之意而建湖心亭。湖心亭又称诗画舫。碧水之上,赏花垂钓,吟诗作画,颇有江南山水的意境。

历史沿革

清朝和孝公主府(和珅宅)时期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五月二十日,乾隆将和珅儿子丰绅殷德指为和孝公主(十公主)额驸。

同年六月二十一日,乾隆下旨“所有李侍尧入官中一所房屋着赏给和珅作为十公主府第”。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和珅建造此府,用时至少超过四年。

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1790年1月),和孝公主(十公主)下嫁丰绅殷德,正式入住此府。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和珅获罪赐死抄家,宅邸赐予庆王永璘,和孝公主奉旨迁出。

清朝庆王府时期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庆郡王永璘得到和珅宅邸,宅邸开始称为“庆王府”。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庆亲王永璘病逝,其爵位由三子绵慜继承,降袭郡王,成为庆王府的第二位主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绵慜病逝,郡王爵位由仪亲王永璇之孙、绵志之子奕彩继承,是庆王府的第三位主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奕彩被爆出在其母丧服期间纳妾生子,后又查出奕彩向宗人府书办贿赂三千钱,奕彩被革爵,退回本支。永璘五子绵悌革不入八分镇国公爵位,降一级授镇国将军,承袭永璘祀事,是为庆王府的第四位主人。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绵悌病死,无嗣,其弟绵性之子奕劻承嗣绵悌,降袭辅国将军,成为庆王府的第五位主人。奕劻承袭不久,即奉旨迁到府第西侧不远的琦善旧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訢奉旨分府,获赐原庆王永璘旧第、辅国将军奕劻府。

清朝恭王府时期

咸丰二年四月(1852年6月),奕訢正式移居此府,府名史称恭王府。

在奕訢住进来半年后,咸丰二年十月二十三日(1852年12月4日),咸丰皇帝陪着奕訢的母亲皇贵太妃驾临恭王府,咸丰皇帝还为奕訢府第的殿堂题写了多福轩、葆光室匾额。

同治初年,奕訢还重新对府邸后花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命名“朗润园”。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初十日(1898年5月29日),奕訢在恭王府病逝。

奕訢之孙溥伟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承袭恭亲王爵位。

民国时期

1912年1月,溥伟从恭王府出逃。2月清帝退位,恭王府第一次成为王公可以随意处置的私产。

1924年,隐居西山的溥伟之弟溥儒、溥僡及母回到恭王府花园居住。

1936年,溥伟病逝后,包士杰于1937年向北平地方法院起诉,法院将恭王府进行拍卖,被辅仁大学买去。溥儒于1938年初离开恭王府。

1937年,受圣言会委托,圣言会牧师张维笃出面,以19.9万元依法购得恭王府位于地安门外三座桥路,东至府夹道、南至什刹河,西至什刹海河,北至西煤厂街的房屋五百六十九间,廊六十间,以及花园地亩,合计四十九亩三分产权,用于辅仁大学添办女院。

1939年9月,辅仁大学开始大范围招收女生,恭王府随改称辅仁女院,女院由圣神修女会管理。

相关人物

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 ~ 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 ~ 嘉庆四年),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完学院学士、《四库全书》正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开始在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豪华宅第,时称“和第”。也就是后来的恭王府。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和珅以二十大罪被赐白练一条,自尽而死,和珅死时年仅四十九岁。

李侍尧

庆王永璘

恭亲王奕訢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訢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訢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訢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