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简称“军博”,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9号,坐落于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1959年,军博筹建;1959年3月12日,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60年8月,军博正式开放;2012年9月,军博对展览大楼进行加固改造,2017年7月,加固改造工程竣工。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中国古近代军事史和世界军事史为主。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馆藏文物包括飞机、大炮、舰船、导弹、枪械、弹药、冷兵器、勋章、证章、印章、钱币、陶器、瓷器、器具、服装、旗帜、文献、笔记等。有一级文物1793件/套,大型武器装备250余件,艺术品1600余件,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2551件。截至2024年末,军博藏品数量212252件/套。

2007年9月,军博被评为“公众喜爱的中国十大经典红色景区(点)”。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评定军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14年,军博上榜百度百科榜,被评为年度人气博物馆。2017年12月,军博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同年12月2日,军博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24年10月,“问勇路”路牌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历史沿革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决定,为庆祝建国10周年,在北京新建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博物馆和展览馆。同年10月12日在军事博物馆陈列大楼建筑工地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1959年7月,军事博物馆陈列大楼建成;同年3月12日,中央军委第167次会议议定:“正在筹备的军事博物馆,可以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60年5月13日,总后勤部军械部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移交武器、器材、弹药1525件;同年8月1日,正式开放,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

1962年夏,毛泽东主席为军博题写馆名。军博报总政副主任肖华并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同意,请毛泽东主席为军博题写馆标。毛主席欣然同意,在6页信笺纸上写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1个大字。同年8月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共有红军馆、抗日馆、解放馆、抗美援朝馆、现代馆、兵器馆、民兵馆、礼品馆、综合馆。

1965年8月,军博鉴定出馆藏一级文物936件,其中红军馆229件,抗日战争馆206件,解放战争馆263件,抗美援朝馆159件,保卫社会主义建设馆62件,兵器馆17件。

1967年1月中旬,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军博闭馆。

1970年10月13日,军博按试行编制组建领导机构,取代“革委会”。周础任政委,耿学文任副馆长。并建立临时党委。馆下属共3个处级单位:政治部、管理处、陈列宣传处。

1975年10月29日,军博历史综合馆(原综合馆之改称。因其缺少建国后的内容)开始内部预展。

1977年4月,《毛泽东主席纪念展览》经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领导人批准,进行内部展出。同时对内开放的还有已陈列就绪的3个历史分馆。

1979年,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尖兵1号”及其返回舱,由国防科工委交军博收藏。

1981年7月,军博历史综合馆撤除。

1982年3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军博是该学会发起单位之一,副馆长秦兴汉、马仲廉参加成立大会,被选为该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秦兴汉为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同年8月1日,进行重大调整修改的兵器馆和经过进一步修改的现代一分馆正式开放。

1985年8月13日,抗日战争馆正式开放。

1987年1月1日,军博试行全周开放制度,每周7天都开馆,改变星期一闭馆的惯例,只在元旦、“十一”各闭馆1天,春节闭馆2天,每年可增加约57个开馆日。

1988年7月1日,军博《中国古代战争馆》《中国近代战争馆》正式开馆。

1994年8月1日,军博试行分馆制并开始运行。

1995年12月22日,北京市首批博物馆注册登记颁证会在北京市文物局召开,军事博物馆成为首批注册的55所博物馆之一。

1998年4月7日,革命战争馆东一、二、三层楼于6月起陆续撤展。同年8月25日,军博干部按新编制开始定岗定位。同年10月21日,军博召开领导干部会议,确定从1998年11月1日起展览大楼全面闭馆维修。

2001年2月13日,军事博物馆大楼中央空调安装工程开工典礼仪式在军博举行。

2004年2月18日,《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全国解放战争馆》开馆仪式在军博举行。

2008年3月1日,军博在首都博物馆界第一个免费开放。

2010年7月,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立项。

2012年9月21日,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举行开工典礼。

2017年7月,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竣工。

2021年,军博启用新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按文物藏品类型实施数字化工程。

2022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闭馆,于2023年1月1日起恢复开放。

2024年10月,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副中心博物馆建设发展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建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州分馆等一批重点博物馆。

建筑布局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建筑面积15.3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5.9万平方米。主楼建筑高94.7米,南北两侧各4层,楼顶装有直径6米的巨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全馆有43个陈列厅(区)。正门上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匾额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

展出内容

综述

按中央军委和军委政治工作部明确要求,军博主馆(复兴路9号)展陈,以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体,在陈列形式上包括叙事型的军史陈列、器物型的兵器陈列、美术型的艺术品陈列、科普型的科技陈列等;正在筹建的通州分馆,以新中国武器装备发展史和中国古近代军事历史为主,以世界近现代军事藏品展示为辅。

基本陈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陈列

本展览主要展示1921年至1949年,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内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史为主线,重点是人民军队战史、军史,突出军事特色,处理好军战史与党史、革命史的关系,处理好人民军队建设史和作战史的关系。展示面积6300平方米,位于展览大楼二层东、西各3个展厅,共6个展厅,展出照片图表等1200余张、文物2400余件、艺术品43件、图表制字94幅。

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陈列(筹建中)

本展览主要展示1949年至2017年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展示内容以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发展为主线,按历史时期编排,突出每个时期的特征,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作战史、改革史。

兵器陈列

本展览分三个展区,负一层中央大厅陈列坦克装甲车辆、各型火炮、U2飞机残骸、红旗2号导弹,一层中央大厅陈列飞机、导弹和舰艇,二层东、西、南3个回廊陈列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弹药、刀具等。展示面积18500平方米,主要展示中国人民军队曾使用、缴获和研制的2500余件武器装备。

中国历代军事陈列

本展览位于展览大楼一层东侧3个展厅,展示面积3152平方米,展出照片图表470余张、文物1300余件、艺术品60余件、图表制字130余幅,主要展示先秦至民国成立中华民族数千年军事文明,以历代战争和军队建设为主线,是战争实践、军事制度、兵器装备、军事思想等。

(2022年1月25日起中国历代军事陈列停止开放,重新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军事科技陈列

本展览分别位于负一层、一层和二层的6个展厅内,展示面积7500平方米,设置陆军重武器装备技术、陆军轻武器装备技术、海军武器装备技术、空军武器装备技术、导弹武器装备技术、核武器与核技术和平利用展区,通过介绍国防科技、诸军兵种军事技术知识,开展国防教育和军事科普教育。

红色记忆——馆藏革命军事艺术作品陈列

本展览位于展览大楼三层北侧3个展厅,主要展示军事博物馆馆藏的革命军事题材的艺术作品,分油画厅、雕塑厅、国画厅,展示面积3693平方米,展示油画、雕塑和国画作品共140件。

馆藏文物

文物综述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中国古近代军事史和世界军事史为主。

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馆藏文物包括飞机、大炮、舰船、导弹、枪械、弹药、冷兵器、勋章、证章、印章、钱币、陶器、瓷器、器具、服装、旗帜、文献、笔记等。有一级文物1793件/套,大型武器装备250余件,艺术品1600余件,对外军事交往中受赠礼品2551件。截至2019年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品数量184000件/套。截至2024年末,军博藏品数量212252件/套。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全军各大单位调拨、个人捐献和转让等方式,对中国人民军队历史文物和中国近现代文物进行系统征集,奠定军事特色鲜明的红色大馆的文物优势地位。采取捐购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世界军品的征集,征集到具收藏和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近2万件(套)。

2022年2月2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百集精品纪录片《战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重要藏品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代表性文物有:秦兵马俑、西汉铁铍、汉代钩镶、隋铜虎符、元至正十一年铜铳、明洪武五年碗口铳、明洪武十年铜铳、明东司房锦字号象牙腰牌、明王忬象牙腰牌、清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太平天国铁炮、左宗棠印章、丁汝昌战袍、“镇远”舰铁锚、金陵机器局造铜炮、加特林机枪、叶挺北伐战争使用的指挥刀、朱德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手枪、毛泽东送给袁文才的皮裹腿、贺龙的狮钮印章、红军的第一部电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印章、周恩来的红星奖章、泸定桥铁索、贺龙题写的“兴盛番族”锦幛、黄土岭战斗击毙阿部规秀的迫击炮、杨靖宇的印章、左权的转轮手枪、八路军军工部生产的“八一”式马步枪、侵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代表日军投降时呈缴的战刀、中国人民军队的第一辆坦克“功臣号”、北平(今北京)城门钥匙、黄继光的朝鲜金星奖章、王海驾驶的米格15战机、头门山海战英雄炮艇、U2飞机等。

古近代文物 “镇远”舰铁锚“镇远”舰铁锚年代:近代尺寸:长4.15米质地:铁“镇远”舰是清朝海军北洋舰队主力铁甲战列舰之一,锚重约4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驶抵中国。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镇远”舰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海军舰队,后来日本为炫耀战绩,将“镇远”舰铁锚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被迫将铁锚归还中国。威远将军炮威远将军炮年代:清尺寸:口径21厘米、炮长71厘米质地:铜炮身后部刻有满、汉铭文:“大清康熙二十九年景山内御制威远将军总管监造御前一等侍卫海清监造官员外郎勒理笔怗式巴格匠役伊邦政李文德。”此炮杀伤面积大,在平定中国西北部葛尔丹叛乱和清军多次对敌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火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火铳年代:元,质地:铜元代的金属管形火器是中国乃至世界兵器史上的一大创造。此火铳结构合理,铸造精美,整个铳铸有加强箍六圈,铳口外沿及前膛部位铸三圈箍,药室上下铸两圈,尾銎铸一圈。药室呈球形隆起,尾銎中空不安木柄,以用手持。此铳为单兵使用,铳的前膛、药室、尾銎部位有铭文“射穿百札,声动九天”“龙飞天山”“至正辛卯”铭文。此铳是现存最古老的火铳之一,对研究古代兵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抗日战争时期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平型关战役中缴获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平型关战役中缴获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武汉军区说明:该枪为日本造6.5毫米三八式步枪,系八路军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尺寸:长577厘米重量:18000公斤质地:钢铁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坦克一校周恩来、任弼时在延安使用的收音机周恩来、任弼时在延安使用的收音机年代:抗战初期尺寸:长49厘米、宽31厘米、高24厘米质地:金属、塑料这是一台美国马萨诸塞国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全波段收音机。抗战初期,周恩来、任弼时先后使用这台收音机听新闻。由于日伪军对边区实施封锁,中国人民军队通讯器材非常缺乏,为收听各方消息和新闻,任弼时将此收音机交给延安八路军总部电台人员使用。1959年,由通信兵部移交军事博物馆。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投降时呈交的战刀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投降时呈交的战刀年代: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9日尺寸:刀长90.6厘米质地:钢、木、铜、蛇皮日本在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签字,9月9日,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冈村宁次将其战刀呈缴给中国受降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由何呈送蒋介石。冈村宁次,日本战犯,侵华日军中最著名的将领之一,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对中国人民犯下累累罪行。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并在总统府缴获了这把战刀。刀柄及护手两侧各有日本皇花,为铜镀金。附装刀的木盒上刻有:“日本投降代表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大将呈缴自佩战刀一柄,谨呈委员长蒋,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中华民国卅四年九月九日于南京。”1959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兵器陈列室移交军事博物馆。藏品保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库房,建筑面积约1.8万平米,下设藏品库、珍品陈列室、总账室、摄影室、3D数据采集室、修复室、武器保养车间等功能区,配备恒温恒湿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气体灭火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讯系统、安防系统,成为集文物管理、陈列展示、文物保护、文物信息采集和安全防范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藏品库房。

作用价值 播报 编辑 军事博物馆主要从事收藏、研究、陈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和人民军队建设成就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以及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史的文物、实物、文献、资料。围绕党和国家及军队的中心工作,举办各种专题性、时事性、纪念性展览。接待国内外来宾和观众的参观访问。组织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博物馆之间的业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