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题名

一、成语释义与出处‌

‌基本含义‌

“雁塔题名”指唐代进士及第后在大雁塔(位于西安大慈恩寺)内题写姓名以纪念荣耀的习俗,后演变为汉语成语,代指科举考中进士。其近义词包括“金榜题名”,反义词为“名落孙山”。

‌文献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成语最早见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记载进士题名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7年),新科进士在“过关宴”后集体至慈恩寺塔下题名。

二、历史渊源与仪式流程

‌起源传说‌

据传,进士张莒(jǔ)游慈恩寺时偶然题名于塔壁,引发其他进士效仿,后逐渐被官方推崇为固定仪式。唐代将此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

‌庆典仪式‌

  1. ‌曲江宴饮‌:皇帝先设宴庆贺新科进士。 ‌2. 集体题名‌:推选善书者用墨笔题写姓名、籍贯及及第时间于塔壁,若日后晋升卿相则改为朱笔。 ‌3. 附加活动‌:包括杏园探花、曲江泛舟等,形成“长安几于半空”的盛况。

三、文化意义与著名案例

‌社会象征‌

该习俗体现了唐代对科举功名的极致推崇,题名者期望“与雁塔并高”“名垂青史”。明代喻茂坚曾仿效此制,在陕西乡试后率举人题名雁塔,并立碑强调“德业与名共垂不朽”。

‌文人轶事‌

  • ‌白居易‌:27岁中第后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炫耀年少得志; -‌ 刘沧‌:以“紫毫粉壁题仙籍”自比登仙,反映进士的狂喜心态。

四、消亡与争议

历史终结‌

北宋神宗年间大雁塔火灾导致唐代题名尽毁。另有说法称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非进士出身)因嫉妒下令清除题名。

‌### 后世影响‌

尽管实物不存,但“雁塔题名”作为文化符号仍被引用,如明代碑刻仿制及现代廉政教育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