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门

进入先师门,迎面便是重基石栏的大成门。大成门与主体建筑大成殿同取孔子对中国古文化做了“集大成”之意。大门前后三出陛,中为螭陛,左右各十三级台阶。门内悬钟、置鼓各一,每逢皇帝祭孔,鸣钟108响,击鼓360通。钟鼓齐鸣,百官就位,庄严肃穆。

大成门内两侧有石鼓十枚,为清乾隆年间仿照先秦石鼓刻制而成。原物在唐代陕西歧山出土,因其形状似鼓故称“石鼓”。鼓上文字内容为游猎古诗,称为“猎碣”。石鼓被称“国中之宝”,乾隆皇帝因“惜其岁久漫漶,所存不及半……”故而重新刻制。原物早年辗转徙迁,曾置放在孔庙,现今存放于故宫博物院。乾隆石鼓之文字,为今人习石鼓文书法的重要范本。

东西两侧的石鼓旁各立有一碑,东侧碑文记载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刻石鼓之经过,西侧碑是清代大书法家张照草书唐代韩愈所作的《石鼓歌》。张照手书,苍劲有力,刚柔相济,属难得的书法珍品。

戟门

戟门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具有特殊意义和用途的门,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

历史渊源与象征意义

  • 历史渊源:戟门起源于古代帝王外出时,在止宿处插戟为门的做法,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建筑形式。
  • 象征意义:唐代之后,朝廷允许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在自家门前立戟显示身份,戟门成为权势和地位的象征,门前立戟数量越多,主人地位越高。

建筑特点

  • 屋顶形式:戟门屋顶形式多样,如太庙戟门为黄琉璃筒瓦屋面,单檐庑殿顶;西安孔庙戟门则采用歇山式单檐九脊顶。 
  • 开间与布局:通常面阔三间或五间,中间为大门,两侧为配室或旁门。如西安孔庙戟门,面开三间,平时大门关闭,边门仅在祭祀时打开,中门只有考中状元者祭拜孔子时才可通行。
  • 装饰与构件:檐下常施斗拱,门安装铺首,戗脊上装饰仙人、走兽等。走兽数量依建筑物大小和等级而定,明清规定戗脊上走兽最多11个,最少3个。

相关规制

  • 立戟数量:北宋时,赵匡胤下令在全国各地文庙施行立戟礼制,大成殿主门门洞内竖十六支戟。宋徽宗时,将文庙戟门所立之戟增加到二十四支,此后历代沿袭。
  • 使用场合:主要用于皇家祖庙、孔庙、文庙及三品以上官员府第等。在皇家祖庙和孔庙中,戟门是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对祖先和孔子的尊崇。

著名的戟门

  • 北京太庙戟门:位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尚为明代规制,是皇帝祭祖场所的重要建筑。 
  • 西安孔庙戟门:是西安孔庙古建筑群中珍贵的明代建筑,是祭孔时整理仪容和陈列礼兵器的场所。 
  • 平遥文庙戟门:平遥文庙大成门亦称戟门,是联系贯通第一、第二进院的建筑物,体现了文庙建筑的庄严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