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经纬仪

黄道经纬仪,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3年设计制造,原物长2.3米,阔1.77米,高3.492米,重2752千克,清朝制造的八件大型铜铸天文仪器之一,现藏于北京古观象台。中国第一台以现代的黄道坐标系统作观测的仪器。主要功能是测量恒星的黄道坐标(黄经、黄纬)。黄道经纬仪的外层是南北向正立的“子午圈”,子午圈内的一个大圈叫做“极至圈”,用钢轴契合在子午圈的两个极点上。在极至圈内,套着一个斜躺着的大圈,这个大圈平行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黄道,叫做“黄道圈”。黄道圈上刻有度数和黄道十二宫的图案,是黄道经纬仪的基本大圈。有一根垂直于黄道圈面的通轴联接黄道南、北两极。最里面的一个圆环叫做“黄道经圈”,与黄道南、北两极相连,并且可以绕钢轴旋转,圈上也刻有度数。在观测天体时,可根据黄道圈和黄道经圈的刻度来定出太阳和行星的位置。整个仪器的观测部分放置在一个半圆云座内,由两条背向而立的苍龙托起,苍龙的爪子紧紧抓住雕有云纹斜交的十字交梁上。测定节气时,先转动“黄道圈”,使其侧面看不见太阳,再把游表东西推移,使表上隙影,直射通轴,则游表所指刻度,即为节气的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