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仪
简仪,公元1276年由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由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它是中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简仪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365.25 日分度。它由北高南低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极轴,围绕极轴旋转的是四游双环,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极轴南端重叠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和游旋的赤道环。赤道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标),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地平装置称为立运仪,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相似。它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并有窥管和界衡各一个。这个装置可以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简仪中正方案改为日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