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大汶口文化象牙梳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文物,1959年出土于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该梳以象牙雕刻,背厚齿薄,梳身镂雕三行条孔构成“8”字形旋纹图案,边缘刻沟槽并钻三圆孔,下端现存16枚梳齿,为迄今原始社会保存最完好的梳形器物,2013年入选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
该文物出土于大汶口遗址墓葬群中的大型墓葬,同出象牙筒可能为其收纳器具。遗址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跨越距今6200至4600年,涵盖大汶口文化早中晚三期。墓葬群中既有小型墓无随葬品,也有大墓随葬陶器、玉器及象牙器等百余件,反映出当时牙雕工艺的成熟与社会阶层分化。
发现经过
1959年,在修建京沪铁路的过程中,在泰安大汶口镇的施工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年代久远的陶器碎片和墓葬,于是文物部门展开抢救性考古发掘。随着大规模的发掘,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现呈现 在世人面前,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安市的大汶口镇,分布在大汶河两岸,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距今6200至4600年,跨度达一千六七百年,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属于父系氏族社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出土的文物有上千件,其中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异常精美。生活用具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
文物介绍
这件象牙梳略星长方形,上端钻3个圆孔,边缘还刻有沟槽,似为镶嵌之用。主体部分镂出由3行条孔组成的旋纹图案,并内填“T"形花纹。下端共有17个细密的梳齿象牙梳造型美观,工艺精致,是迄今为止远古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此象牙梳是用象牙制成,背厚齿薄,共有16个细密的梳齿,梳身采用镂雕技术,離出由3行条孔组成的8"字形图案,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与此同时,还发现了象牙筒,可能是装梳子的用具。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骨簪、玉鬙、玉发箍等固定发式或美发的用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梳理头发,并流行梳大汶口文化后期,社会财富日益丰富,出现了财产及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分化在大汶口墓葬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在大汶口100余座墓葬中,有些墓空无所有,多数墓葬只有几件简单的陶器或石器,而少数大墓的随葬品却多达100多件。这些大墓不仅拥有大量制作规整、器类繁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品和工具,更有贵重的象牙器、玉器镶嵌松绿石的骨離工艺品。这件镂雕旋纹象牙梳即出自一座大墓,墓主人生前应该是一位社会地位显赫的人物。
保护措施
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据悉,为加强文物出境展览的规范管理,切实保证珍贵文物尤其是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安全。其中包括收藏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镂雕旋纹象牙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