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为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呈橙红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绘有三组五人连臂舞蹈图案,人物发辫与尾饰随动态舞姿飘动。其纹饰组合遵循严格的几何分割原则,展现了马家窑文化彩陶技艺的巅峰水平,为中国已知最早的舞蹈实物证据。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属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8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考古背景
该器物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其所属文化层距今约50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马家窑文化继承仰韶彩陶传统,通过黑彩单色平涂技法创新,形成细密流畅的几何纹饰风格。青海地区发现的同类遗址中,大型房屋基址与高产能陶窑的共存,印证了当时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形态。
出土环境
上孙家寨墓地是新石器时代墓地,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村。1973年至1981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发现居址和墓地,包括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等遗存。清理出墓葬1000余座,包括汉晋墓群。史前墓葬有马家窑类型21座、齐家文化2座。发现齐家文化灰坑100余个。
出土事例
出土于我国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原始歌舞的生动写照。其图纹描绘了15个跳舞的妇女,分为3组,每组5人。她们头部垂有发辫,身后飘有尾饰,携手踏歌,顿足为节,轻盈环舞,表现了原始人庆祝丰收的喜悦。如果在这彩纹盆里放半盆清水,舞蹈的妇女身影倒映在水面上,显得更富有情趣。
流传历史
1973年,为修建储物仓库,在开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彩陶残片,施工人员马上报告了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考古工作者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当发掘汉墓甲区20号时,在其西侧发现了一座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甲区M384,并把陶器碎片清理妥当送往北京,经过北京专家的复原鉴定,才知道当中有一件距今约5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宝。
文物特征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呈橙红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内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
文物鉴赏
这件舞蹈纹彩陶盆造型优美,特别是盆上直接描绘了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舞蹈纹以单色平涂手法表现出类似剪影的效果,人物造型简练明快,动态活泼,三组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盆中盛水时,跳舞时的矫健身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从这小小的盆上折射出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
内壁彩绘是盆的主要饰,施于口内腹上部,由三组舞蹈图案组成。舞蹈图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上下则钩以弦纹,上部一道,下部四道,使舞蹈图看去如在舞台上演出一般。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头面向右前方,右腿左前方跨出,踏着节拍,翩翩起舞,所着服装不易分辨,但每人头上均有一发辫状饰物,臂部亦斜向伸出一饰物。从画面看,五人动作协调,舞姿轻松自然,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三组舞蹈图案描绘的内容完全相同,人物动作也都一致,且有叶纹,竖线相间隔,似为同一画面的多次重复。彩陶盆上的舞蹈内容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的场景,反映出了五六干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舞蹈纹彩陶盆的整体画面,寥寥几笔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画面中人物占有突出的地位,且神形通真。舞蹈纹彩陶盆是远古时代的一幅现实主义佳作,不仅用笔飞动流畅,线条奔放娴熟,而且构图极佳,人物的舞蹈动作描绘得十分正确,舞姿绰约,有强烈的动态和节律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人百看不厌。
纹饰解读
舞蹈图案中五人一组的配置被认为与原始巫术仪式相关,可能反映祈雨、丰收或氏族结盟等群体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指出,纹饰严格的等分布局体现了史前人类对数学规律的应用,每组舞者间距误差不超过0.5厘米。人物腰部的尾饰可与藏族“锅庄”舞服饰相印证,提示文化基因的延续性。
文化价值
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证,该彩陶盆展示了黄河上游地区在史前文化交流中的核心地位。其纹饰向西影响西藏卡若文化,向南传播至四川营盘山遗址,构成‘彩陶之路’的关键节点。2023年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使该文物成为连接古代艺术与现代审美的文化载体。
文物价值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的精美图案,证明了当时人在从事狩猎的同时已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陶盆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五千年前先民的舞蹈,同时它还是狩猎舞蹈和农耕舞蹈交替时期的典型舞蹈文物。图案所展示出的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动场面,是非常珍贵的形象资料,对于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发展、艺术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3年8月19号,国家文物局将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文物争议
关于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
社会评价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夏征农《大辞海·美术卷》:虽笔墨不多,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舞蹈纹在原始艺术中较为罕见,应是对原始宗教或巫术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教授李映福《中国文物鉴赏辞典》:此器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前创造马家窑文化的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是一件十分珍贵的文物。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严云受《中华艺术文化辞典》:此图发现给原始蹈提供了形象资料,也是中国绘画史的珍贵材料,其历史价值大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