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xiū)漆

髹,汉语二级字,读作髹(xiū),其本义为以漆漆物。

髹漆亦作“髤漆”,是漆器工艺中的一种技艺,雕漆工艺中的一步工序,亦指油漆。

髹漆是指将漆涂在器物上,雕漆通常需要16毫米厚的漆,必须髹漆300道左右。髹漆的最佳温度为23摄氏度到30摄氏度,湿度80%,工匠需在阴暗闷热又潮湿的车间工作。

《续资治通鉴·宋徽宗政和元年》:“ 辽主方纵肆,贪得南方玉帛珍玩,而贯所齎皆极珍奇,至运两浙髹漆之具以为馈。”

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木胎朱漆碗。

涵义

一、以漆涂物

用来防止腐蚀、虫蛀,兼具美观。

髹,以漆涂物。例:木器髹者千枚。——《史记·货殖列传》

漆,以漆涂物。例:把大门漆成红色的。

出处:

我想像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二、油漆

出处:

  1.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瑶坛被髹漆,宝树攒珊瑚。”
  2. 清 田雯 《黔书·雄黄》:“茅胶者,薯蓣之别种,不可食者也,其汁若髹漆,可以合离而萃涣。”
  3. 清 无名氏 《梵门绮语录·震泽新庵连生》:“丰容盛鬋,发光泽如髹漆。”

起源

现知最早的漆器是浙江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两件涂有漆层的木器,将中国甚至世界使用漆器的历史提前到距今八千年前。不过从单纯使用天然漆到用色料调漆,其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待今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商周时代已用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以松石、螺钿、蚌泡等作镶嵌花纹。战国在漆工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器物品种和髹(xiū,指把漆涂在器物上)饰技法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汉代漆器产地之广、数量之多、传播之远是前所未有的。器物的造型及装饰也呈现新的面貌。魏晋南北朝漆器发掘出土的虽不多,惟据历史文献可知当时花色颇繁,制作亦精。体大质轻的夹纻(zhù,指用苎麻织成的粗布)像,油漆兼用的密陀绘具有时代的特色。唐代文明高跻当时世界之巅,漆器和其他工艺一样有特殊的成就。它表现在起源于前代的金银平脱至此而愈加华美,盛行于后代的剔红、犀皮等又始创于斯时(据最近在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发现的漆器,三国吴已有犀皮,本文不及收入和更改,另有专文论及)。宋代一向以一色漆器制作精良为世所称,而近年来又发现有极为精美纹饰的堆漆与镶嵌、戗金与填漆相结合的漆器更呈异彩。元代漆工名匠辈出,尤以剔红、剔犀、戗金诸作,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明代是我国漆工史上又一次有重大发展和革新的时代,髹饰工艺可谓至此而大备。多种技法和不同纹、地的结合,迎来了千文万华之盛。清代前半叶大规模地任用了明代髹工,由于宫廷的好尚,更趋精工细巧而不免流于纤密繁琐。中叶以后,国运日促,导致各种工艺的全面衰退。

总的说来,我国漆工艺几千年的发展和成就,对全世界的漆器工艺都产生了影响,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及北美。可以说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物质摹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受中国漆器的影响。中国传统漆工艺曾经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有关髹工、漆器的著作,为数不多,且大都散佚失传。现存唯一的古代漆工专著是明代黄成撰的《髹饰录》。(1)它是研究漆工史、明代漆工的原料和技法的最为重要的文献,使我们认识和了解祖国漆器的丰富多彩,为继承发扬、推陈出新这一工艺提供了宝贵材料。它还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及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漆器分类

  1. 质色门 即各种一色漆器。
  2. 纹■门 即表面有不平细纹的各种漆器。
  3. 罩明门 即在各色漆地上罩透明漆的各种漆器。
  4. 描饰门 即用漆或油描绘花纹的各种漆器。
  5. 填嵌门 即填漆、嵌螺钿、嵌金银等各种漆器。
  6. 阳识门 即用漆堆出花纹的各种漆器。
  7. 堆起门 即用漆灰堆出花纹,上面再加雕琢、描绘的各种漆器。
  8. 雕镂门 即各种雕漆,包括剔红、剔犀等及假雕漆、雕螺钿等各种漆器。
  9. 戗划门 即刻划花纹,纹内填金或银或彩色的各种漆器。
  10. 斒斓门 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纹饰相结合的各种漆器。
  11. 复饰门 即某种漆地与一种或多种文饰相结合的各种漆器。
  12. 纹间门 即填嵌门中的某种做法与戗划门中的某种做法相结合的各种漆器。

最后是裹衣门和单素门,讲的是两种用简易方法做胎骨的漆器。

家具髹漆辨伪

各种家具有各自的髹漆工艺,所谓髹漆辨伪,主要对象是珍贵硬质木材家具,即黄花梨,紫檀,红木类家具。这类家具的传统髹漆技法是“揩漆”工艺,首先进行打磨,以体现木材的天然纹理,然后用天然漆(生漆)髹涂于器物的表面,待漆要干未干时,用布纱揩掉表面漆膜。如此,反复多次,直至表面呈现光亮,这就是“清水货”。而仿制家具,常采用“混水货”工艺,即用有色的漆膜,覆盖家具的表面,看不到木材的天然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