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闸

通惠河和巴拿马运河的船闸

通惠河船闸和巴拿马运河船闸在功能、原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规模、建造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具体对比:

相同点

  • 功能作用:二者都是为了克服水位差,帮助船舶顺利通过不同水位区域,保障航道的畅通,以实现内河或跨洋的航运交通。
  • 基本原理:都采用了船闸的基本工作原理,即通过闸室的充水和泄水,使船舶能够在不同水位之间升降,从而适应航道的水位变化。

不同点

  • 建造背景与目的:通惠河船闸是元代为解决大都(今北京)的漕运问题,使南方物资能更便捷地运至京城而修建。巴拿马运河船闸是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缩短船只航行距离,促进全球贸易和航运发展而建造。
  • 规模与尺寸:巴拿马运河船闸规模大,可容纳大型远洋轮船,如第三套船闸闸室宽55米,长427米。通惠河船闸主要服务于内河运输,规模小,如元代通惠河上的船闸,闸室长度一般在几十米左右。
  • 技术复杂程度:巴拿马运河船闸因要适应不同季节、不同海域的水位变化以及大型船舶的通行需求,技术复杂,有完善的水位调节、船舶引导和闸室维护系统。通惠河船闸相对简单,主要是依据内河的水位变化和小型船舶的通航要求设计。
  • 运行管理:巴拿马运河船闸由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面向全球船舶,管理严格,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收费制度。通惠河船闸在古代由朝廷相关部门管理,主要服务于国内漕运和内河航运,管理模式相对简单。

巴拿马运河的设计

巴拿马运河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整体布局

利用巴拿马地峡的地形,以加通湖为中心,通过船闸和人工渠道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运河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约81.3千米。

船闸系统

  • 船闸构造:设有三级船闸,如加通水闸、佩德罗—米格尔水闸和米拉弗—罗林斯水闸。每组船闸成对设置,船只可双向同时通过。闸室长300米,宽33米,深12米。闸门宽20米,厚2米,高14~25米不等,由电动机驱动,由控制塔操控开合。
  • 运作原理:船只从海平面进入船闸后,通过闸室充水,使船只上升到加通湖的高度(海拔26米),然后驶过运河中部的航道;在另一端,再通过船闸泄水,使船只降至海平面。

人工湖

加通湖是巴拿马运河的关键部分,由加通大坝拦截查格雷斯河及其支流形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湖之一,面积达430平方公里,为船闸提供了所需的淡水。

航道设计

  • 宽度和深度:最窄处152米,最宽处304米,水深13~15米,能满足不同类型船只的通航需求。
  • 弯道和坡度:因运河沿线地形起伏,航道有一定的弯道和坡度,在一些狭窄或弯曲地段,对船只的航行操作有较高要求。

配套设施

  • 防护链:在船闸入口两壁间设有防护链,防止船只行驶过快发生碰撞。
  • 牵引机车:稍大的船只靠运行于闸壁顶部齿轨上的电动机车牵引通过船闸。
  • 导航设施:配备了完善的导航设施,如灯塔、信号标志等,为船只在运河内的航行提供指引。

在2016年扩建后,新增的三级船闸长427米、宽55米,可用深度18.3米,极大地提升了运河的通航能力,能允许载重130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