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chuáng)

具有纪念及宣扬之意的中国古代宗教建筑。始见于公元7世纪后半期的唐代中原地区,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后转衰,但到明清时仍有雕造。经幢一般可以分为幢座、幢身、幢顶3部分。一般置于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幢是梵名“驮缚若”的译名,原是一种丝帛制成的伞盖状物,顶装如意宝珠,下有长杆,安于佛前以纪功德和镇邪。初唐时期,为耐久计,开始用石刻模拟丝帛的幢。其形制体现出佛幢与塔及传统石柱等建筑形式的结合,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过程。

现存实物中,河北赵县经幢系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所建,体量最大,高达15米余。上海松江经幢建于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建筑造型端庄秀丽,系唐幢之精品。

经幢的基本形制

经幢一般可以分为幢座、幢身、幢顶3部分,都是分别雕刻,雕好后再累建成整体的。

幢座

多是覆莲状,下设须弥座。

幢身

呈柱状,多作八面体,上雕经文或佛像等,有的幢身又分为若干段,上面的柱径小于下面的柱径,中间用大于柱身的宝盖相隔。盖上一般刻着模拟丝织品的垂幔、飘带、花绳等图案。

幢顶

一般刻成仿木构建筑的攒尖顶,顶端托有宝珠。

幢体经文装饰

幢体上所刻佛经,主要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少数刻心经、楞严经等。有极少数刻《道德经》的是道教石幢。刻经所用文字一般是汉字,个别的有用少数民族文字的,如河北保定就有刻西夏文的明代石幢。

在幢身上,除刻陀罗尼经外,有些众入集资修造的大型经幢上还附刻有长篇赞、记等文字以及捐钱人的题名。如河北省元氏县的宋建隆四年四月八日经幢,一至四面刻经文,五至八面刻写赞文和题名。有些小型幢上也刻造幢人的发愿文及姓名、年月等。它们往往刻在经憧座上。

经幢的宗教意涵

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告天帝,若将该经书写在幢上,则幢影映在人身上即可不为罪垢染污。因此佛教信徒多建幢以作功德。

此外,还有一些幢形的石刻与佛、道等宗教毫无关联。如唐开元十一年靳公遗爱颂、元和十二年试院新修石幢记等。这正是石刻中常见的形制与内容不尽统一的现象。说明一种固定的石刻形制并不可能始终被专一的内容与形式所特有。它必然由于世俗社会的好恶面改变其用途,逐渐演变,或兴起,或消亡。

唐代的经幢

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幢身只有一段,最多两段。

现存纪年最早的陕西富平的唐永昌元年(689)八月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下半部已残断,仅存高1.36米的幢身。比较简单的幢,可以陕西陇县的唐开元十六年(728)幢为代表,幢高2.1米,幢座是方形石基上的宝装覆莲座。幢体为八边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文下刻纪年等。幢顶也作八边形,每边刻一尖拱龛,龛内有一尊座佛。原来可能还有宝珠顶,但已遗失。比较复杂的幢,可以五台山佛光寺的唐大中十一年(857)及乾符四年(877)幢为代表,幢身分两段,下段长而粗,上段短而细,中间隔以雕垂幔、飘带的宝盖。顶部是上顶宝珠的攒尖顶。

宋代的经幢

结构比较复杂,造型优美,雕造技术已趋成熟。

五代时出现了三段的形式,如苏州云岩寺后周显德五年(958)经幢。

北宋时期这种三段幢身流行,造型日趋优美,其中保存完整的是河北赵县宋宝元元年(1038)造经幢。该幢高15米余。幢座底层为6米见方扁平的须弥座,其上建八角形须弥座2层,共3层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刻金刚力士、伎乐等。在须弥座上雕出宝山以上承幢身。幢身分为三段,中间隔以雕垂幔、飘带的宝盖,在盖上又加有一层仰莲以承托上段的幢身。在最上一段幢身上端又承托八角城及释迦游四门故事。幢顶也分作三段,最下一段上承屋檐,最上一段上承宝珠,但宝珠经近代重修,已不是原物。这座经幢采用多层形式,比例匀称,形象华丽,雕刻精美,是经幢雕刻高峰时期的典型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