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陈列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发挥示范作用。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2500多年、奔流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融、中外交流,维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大运河向千年古都源源不断输送养分,推动北京从北疆重镇迈向国家首都,塑造了北京城市文化的集大成性,首善之区多元荟萃成果又籍由大运河反哺全国,日益巩固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的地位。

北京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城市,正积极发挥示范作用,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再建勋业。

地点:展陈大楼(主楼)二层 三四五六号展厅

第一单元 江河道渠 水运初兴

史前至南北朝(约70万年前-公元581年)

北京是大运河连接长城与草原的重要枢纽城市。北京地处山水环绕的“北京湾”之中,数条大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从人类起源到国之首都,北京与水密切相关。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相依相伴,共同生长。

河润平原

在大运河萌生之前,在北京小平原上,古人类已与水打交道。以七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一万年前的东胡林人、五千年前的雪山人为代表,北京地区古人类与河流密切共生,北京地区的文明曙光乍现。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册封诸侯国蓟国、燕国在北京地区营城肇建,即依托永定河古河道、琉璃河。之后蓟国灭、燕都废,燕国迁都蓟城,人与水、城与河的共生关系进一步发展。

漕运初起

作为边疆重要军镇的古代北京,陆路交通方面有多条大道连接中原与长城以北地区。水路交通方面,潞河(今北运河)与海河水系服务于中原物资北运,供应边疆防御军事需要。古代无论水利工程抑或水运修渠,须道法自然。汉代及以前的水利开发多在黄河流域,后逐渐南扩至珠江流域。水运方面,长江及以南地区多利用自然水系,北方偏重修建人工运渠。运河的修建尤以黄河、江淮之间最为重要,形成骨干运道。

第二单元 渠通幽州 多元融合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

隋代大规模开凿运河,形成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明州(今宁波)的大运河体系,完成大运河的第一次全线贯通。

隋唐大运河将当时的北京地区同中原、江淮地区紧密联结起来,这在北京向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中心跃升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贯南北

为加强长安、洛阳与东南富庶地区和幽燕军事重镇的联系,隋代统治者在地方运河基础上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军政永济

隋炀帝为经营北方,开凿南起黄河、北至今北京地区的永济渠,此后永济渠成为隋唐帝国向幽州运送兵员与物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重镇幽州

隋唐大运河加速了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在幽州的汇聚,幽州的战略地位上升为一座雄踞北方的军事重镇、水陆交通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

第三单元 辽金建都 漕运通济

辽宋金(公元907-1279年)

辽金与两宋时期,幽州地区从北方军事重镇向王朝都城迈进。政治中心的变化,使运河随之分为南北两个系统。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后,疏浚水道积极探索和开发中都漕渠。

建都通漕

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利用今北运河及燕京附近水道连通漕运。1153年,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迁至燕京。金代将河北、山东的粮食运至通州,并为解决通州至中都之间的漕粮运输问题多次修浚运河。

四方物聚

辽金时期,由运河、天然水道勾连而成的水路交通网,带来人员和物资的南北流动,幽州作为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都城地位也进一步巩固。

第四单元 大都既定 一脉贯通

元(公元1271-1368年)

元代北京成为全国都城。忽必烈时期,对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从杭州直通大都,构建出京杭大运河的基本形态。元代还大规模发展海运,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及欧亚各区域。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不仅满足了大都城漕运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加强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之间的联动。

因水营城

元大都的城市水源从辽金时期的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大都城的规划原则、坊巷设计、河流水系,将礼制思想与山水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

京杭通波

元大都城物资需求几乎全部仰仗江南。为了将江南的财赋、物产顺利而高效地运往大都,元王朝调整运河线路,实现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这项伟大的工程给大都带来繁华富庶和多元开放。

大都气象

沿大运河而来的物资供给、文人贤士在大都积聚汇合,商贸文化、世风民俗在这里交融演进。大都呈现出异域文化与南北文化交相辉映的繁盛景象,形成了兼容并包、豪迈大气的城市气质。

第五单元 京师繁会 帆樯络绎

明清(公元1368-1911年)

明清两朝定鼎北京。京杭大运河继续发挥连接国家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作用。河工体制和运河漕运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地方辐辏中央之势、中央统御地方之力不断强化,运河沿线的城市及区域文化日益繁盛。京杭大运河发挥了政治国脉、经济命脉、社会动脉的重大作用。

兴运安邦

河漕不仅攸关都城供给,还与更大范围内的物资流通、万千家庭生计等紧密相关。明清两朝屡兴河工,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职官体系专营其事,积累了丰富的运河治理与漕运管理经验。数百年间,以运河为主干串联起的水陆交通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经济、人文一体趋同,是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保障。

通惠京华

北京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建设之物资、日用之消耗等多仰赖四方,而京杭大运河是保障京师供给的交通动脉。

文荟四方

京杭大运河贯通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区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都城交融沉淀,塑造了京师文化的集大成性和包容性,京师文化又通过运河远播四方。

第六单元 漕运转型 曲折探索

民国(公元1912-1949年)

自清末停漕以来,河道迅速衰败。尽管各界运用新型技术治水的理念层出不穷,治理方案也几经尝试,但实际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伴随着近代城市化发展,运河水系在功能上呈现出从“官用”到“民用”的发展趋向。

多策治河

民国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管理运河疏浚、防灾等工程的中央和地方机构,并多次组织、邀请国内外水利专家尝试治理运河水系。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内的一部分运河河段得到了有效治理。

城市水道

一些留学归国的技术专家和务实官员尝试将水系治理与市政建设相结合。尽管许多方案未及实施,但也为新中国北京的运河治理积累了经验。

第七单元 运河新生 造福京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20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度重视治河与治水,大运河经过综合治理焕然新生,各种水旱灾害基本消除。

水系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大运河进行分段整治。北京大运河开展河道、水源、生态综合治理。

滋养民生

北京大运河承担农田灌溉、生产水源、美化景观、百姓休闲等功能。

第八单元 城河共生 交相辉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12-2023年)

进入新时代,大运河以全新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

时代使命

大运河在新时代复兴,承载新的使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力。

古河新韵

进入新时代,北京大运河促进首都功能提升、城市副中心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沿线区域合作。

结语

大运河寄托着人们共同的乡情,承载着共同的记忆,滋养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千言万语,道不尽北京与大运河的辉煌不朽。万水千山,隔不断北京与运河沿岸的血脉情谊。

新时代的北京与大运河同谱新篇,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