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考工记》是中国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全书共7100余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考工记》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内容简介

概述

中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作者不详。据传西汉时《周官》(即《周礼》)缺《冬官》篇而以此补入,得以流传。全文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

《考工记》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清代学者戴震著有《考工记图》、程瑶田著有《考工创物小记》等有关研究著作。

详述

今所见的《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正因为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其中成绩卓著的学者,早期有汉代的郑玄,中期有唐代的贾公彦、杜牧,晚期有清代的戴震、程瑶田、孙诒让等。

进入20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科学考古的开展,使对《考工记》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者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思维方法,利用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工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在整体上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内容特点

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

《考工记》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制造和改进,体现了它重视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馎是锄田器,是春秋时期一种重要的农具。斧、斤、凿、曲刀、量器等则是手工业生产不可少的工具。《考工记》从青铜手工业的冶铸技术角度对这类器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总结,“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冶氏执上齐,凫氏为声,栗氏为量,段氏为馎器,桃氏为刃”。“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指出“斧斤之齐”和包括馎器在内的生产工具所需铜和锡的比例是五比一。车辆在春秋时期不仅是重要的战争工具,也是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

《考工记》对车的制作甚为重视,它提出只有把车轮制成正圆,才能使轮与地面的接触面“微至”,从而减小阻力以保证车辆行驶“戚速”。它还规定制造行平地的“大车”和行山地的“柏车”的毂长(两轮间横木长度)和辐长(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长度),各有一定尺寸,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这种工艺也是按照不同地势条件以求达到较大的行驶效率。

《考工记》还十分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和兴修,它记述了包括“浍”(大沟)、“洫”(中沟)、“遂”(小沟)和“畎”(田间小沟)在内的当时的沟渠系统,并指出要因地势水势修筑沟渠堤防,或使水畅流,或使水蓄积以便利用。对于堤防的工程要求和建筑堤防的施工经验,它也作了详细的记述。

重视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

《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业生产的目标,而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它认为天时节令的变化会影响原材料的质量,进而影响制成品的质量,所以强调“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它重视地气,是由于某些地方生产的某种原材料质量较优,或者有制造某种工艺的优良传统。它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至于工巧,它认为是与分工有关。

《考工记》所记述的手工业,分工细密,攻木之工有七种,攻金之工有六种,攻皮之工有五种,设色之工有五种,刮摩之工(玉石之工)有五种,搏埴之工(陶工)有二种。分工细密,人尽其能,则有助于工匠技艺专精。它对“工”的见解非常卓越。它说,“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这是对不断创新,提高工效,保持优良传统工艺的歌颂。

在生产经营上,为了使制成品合乎规格,保证良好的效益,需设工师专管。《考工记》对此也作了记述,“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这是说工师检验梓人所制的饮器,如平爵向口,爵中还留有余沥,便不合标准,梓人就要受到处罚。《考工记》还指出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手工业制品,必须符合规格,为买者乐于接受,残次品不能上市。

为了提高效益,必须精于算计。《考工记》以修筑沟防为例,提出“凡沟防,必一日先深之以为式,里为式,然后可以傅众力”。就是说,在沟防修筑中,应以劳工一天完成的进度作标准,以完成一里地的劳力和日数来计算整个工程所需的人力。

言官府工业而不非议民间工业

《考工记》开宗明义就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这一方面是说“百工”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百工”是属于官府手工业。郑玄注说,“百工司空事官之属”,“监百工者,唐虞已上曰共工”。虽然《考工记》所记都是官工,但它说有些诸侯国对于有些产品,并没有设官工制造。

它指出其原因是:“粤(越)之无馎也,非无馎也,夫人而能为馎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这是说,这些诸侯国和有的地区,或由于山出铜锡,或由于地处边区,所以民间都能制造这些产品,而不必专门设官制造。《考工记》对于民间手工业的肯定态度是与春秋时期的社会改革相一致的,也与它认为“工”是“知者创物”等的见解相符合。

世界最早的合金配比文献

《考工记》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创制的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合金成分配比,称之为“六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制记载,故其科学价值为许多学者所关注。“齐”,“剂”也,就是混合物及其配方。

但实践得知,含锡达到25%以上的器物,脆弱且不能用,若果达到50%则稍碰即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