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湾
历史沿革
总述
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使西北部上升为山地,东部下陷为平原,地理学上把这块平原称为“北京湾”。
历史上的北京城水资源非常丰富,堪称一座水城,北京内城与城外的联系常常依靠密布的河网。像通惠河、温榆河、潮白河等,都能通船。那时从通州起航的船只可以一直开到密云城下,如果再顺着温榆河逆流而上,一直能开到昌平的沙河。地下水也很丰富,在永定河和潮白河两大洪积冲积扇的中上部地区,形成两大地下水溢出带,泉水众多,泉流丰沛。一条是沿山前平原呈弧形,分布于南部的昆明湖、紫竹院至右安门,直到南苑镇,有多处泉水。如海淀的万泉庄,据记载有28个大泉眼,这些泉眼流出来的泉水,通过万泉河向北流。康熙年间兴建圆明园的时候,主要水源就是万泉庄的泉水。玉泉山的泉水水量更大,后来随着水系变迁,这些水源基本枯竭了。另一条在北部,从南口以下至百泉庄、四家庄、亭子庄等地,呈长条状分布,有一亩泉、满井、百泉等。
辽代
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城市水源主要依赖莲花池水系。金对辽南京城水系做了较大改变,形成新的护城河系统。源于莲花池的洗马沟(莲花河)被圈入城内,成为宫苑水源。在宫城西面建同乐园,开西华潭等湖泊,宫城之内建鱼藻池。莲花河流经皇城宣阳门前,由南城垣下流出城外,河水经城垣处建有规模宏大的水关。在中都城内还开辟了一些小河,如会城门至莲花河的水渠、迎春门内的水渠等。
元代
元大都城建成后,开通了由大都城至通州的坝河和通惠河。坝河起于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下接温榆河,与运河相通。至元三十年(1293)修建完成的通惠河,由昌平白浮泉引水,西折而南,聚昌平西部泉水汇入瓮山泊,合玉泉山水,引入大都积水潭,再由积水潭引至通州,与大运河相接。又开金水河,引玉泉山水入内。元末开凿金口新河,引卢沟河水至通州,因水量过大,威胁城池而废弃。
明代
明代,北京城及近郊水系在元代基础上有了较大变化。明初北京城放弃了元大都城北部,将元大都城内的坝河河段改建为北护城河。永乐年间北京城南扩,原元大都南护城河填平为城市街区,在扩建后的南城门外开凿了新的南护城河,在皇城承天门前增加了金水河。元大都的金口河故道因城市建设而湮废,正统年间在原金口新河故道上开通三里河,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开挖了外护城河。元代金水河至明代湮废。
清代
清代,北京城及近郊河湖水系变化不大,只有局部变动。清中叶,大明濠横桥以北河段湮废,瓮山泊扩建为昆明湖。
地理环境
“北京湾”特殊的地形地势,使西北部徜徉流转于群山中的大小河流向东南平原汇流,到北京平原上形成了五大水系——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温榆河—北运河水系、拒马河水系、泃河水系。
气候特点
夏季,北京湾对着温暖湿润的东南风敞开怀抱,让其长驱直入,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带来了降水,降水和夏季较高的气温结合在一起,被称为“雨热同季”,这对农业很有利。
夏季风吹到太行山和燕山脚下,沿着山坡逐渐抬升,水汽冷凝形成降水,降水又在山区形成一条条河流从山里流到平原,河流不仅带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水,还带来了泥沙和砾石,这些泥沙砾石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冲积扇又连接起来,形成平原。因此风水宝地的“中堂”中不能缺少“萦绕的流水”。
冬季,季风调转方向从北方吹来。寒冷的季风被高大绵延的太行山和燕山山脉阻挡,季风即使越过山脉也会因为下沉的过程而增温。所以太行山和燕山脚下比较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