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7 巨骨舌鱼、鳄雀鳝、淡水白鲳、红尾鲶
巨骨舌鱼
巨骨舌鱼(学名:Arapaima gigas)隶属于骨舌鱼科巨骨舌鱼属,亦称巨巴西骨舌鱼或海象鱼。其体长可达2~6米,体重可达100千克。巨骨舌鱼体形修长,头部稍侧扁;无下颌骨,但舌头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鳞片厚重可达6厘米。尾鳍呈圆形,体色灰绿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为红色。巨骨舌鱼在5岁时达性成熟,繁殖季节通常在2~4月的旱季,雄性护幼2~3个月,直到幼仔能独立生活。
巨巴西骨舌鱼(学名:Arapaima gigas):是辐鳍鱼纲、骨舌鱼科、巨骨舌鱼属的物种,亦称海象鱼。成鱼体长可达2-6米,体重可达100千克。体形巨大,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
巨骨舌鱼是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苏里南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它们喜欢中性到弱酸性的澄清水质,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多栖息于含氧量较低、流速缓慢的热带河流中。依靠其巨大的气囊进行辅助呼吸,能在低氧环境中生存。巨骨舌鱼是掠食性鱼类,以鱼、虾、蛙类为食,有时也食用蛇、龟和昆虫。
常栖息于淡水河里。天气酷热、水含氧量降低的情况下,巨巴西骨舌鱼需要不时地浮出水面吞咽空气来呼吸。旱季时,巨巴西骨舌鱼靠在泥沙里钻洞来自保,具有较大力量,可利用尾巴作为武器。以鱼、虾、蛙类为食。体型笨重,行动缓慢。生殖季节挖穴产卵,雄鱼护幼发育达2-3个月,等幼鱼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肉可制成干品或盐制品,是产区大众食品。牙齿晒干后可用来代替锉具。活的鱼体颜色美丽,用于观赏。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1996年,巨骨舌鱼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资料缺乏(Data Deficient)。2019年11月,巨骨舌鱼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亚马逊河当地的居民把巨骨舌鱼作为重要的食用鱼,对巨骨舌鱼呼吸生态的研究,也可研究改善全球其他呼吸空气鱼类(例如肺鱼)的保护。
动物学史
巨巴西骨舌鱼属于残存的古生淡水鱼类,是世界上体型最庞大的淡水鱼之一,据推测最早出现于一亿年前,由于舌中有长出硬骨牙齿,此类的鱼被称为骨舌鱼。巨巴西骨舌鱼主要发生在亚马逊河流域的河滩,但其确切分布的年代,特别是在盆地的下部,不得而知。它最早被记录在圭亚那的埃塞奎博盆地(Essequibo basins),有化石证据表明其历史存在于哥伦比亚的里约热内卢马格达莱纳河(Magdelena)流域。其原生范围之外,巨巴西骨舌鱼已被引入到亚洲地区河流和渔业,也人工饲养于各水族馆用于观赏。因其舌头具有骨板而得名,又称巨龙。
进化史
骨舌鱼(Osteoglossiformes),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yes)、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是古老的淡水鱼,俗称“龙鱼”,被誉为“活化石”。其祖先可追溯至中生代三叠纪,距今约2.42亿—2.37亿年。骨舌鱼科现存2亚科4属11种鱼类中只有7种,巨骨舌鱼即是其中之一,据推测已存在1亿多年的历史,并在北美洲和欧洲均有化石发现。
发现与命名
巨骨舌鱼(Arapaima gigas)属于残存的古生淡水鱼类,据推测最早出现在1亿年前,其学名Arapaima gigas,因尾巴变红也被称作pirarucu,这个词来源于两个土著术语,“pira”为鱼,“urucum”为胭脂树的红色调味品。
形态特征
巨巴西骨舌鱼体形巨大,成体长度可超过2.5米,最长达3米,重量最高达200千克。长形,稍侧扁。头部骨骼由游离的板状骨组成。口大,无须。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发达的牙齿。鳔四周富有血管,内表呈蜂窝状,常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大且硬,呈嵌镶状。背鳍和臀鳍位于体的后部,互为相对。胸鳍位低。腹鳍位腹部之后。尾鳍圆形。体灰绿色,背部颜色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红色。
巨骨舌鱼体型巨大,体长2~6米,体重可达100千克。其头部稍侧扁,嘴大且无下颌骨,舌上有坚固的牙齿。鳔周围有许多血管, 内表如蜂窝,上有特殊的鳃上器。鳞片坚硬密集,可达6厘米长;背鳍和臀鳍位于身体后部,尾鳍圆形,体色灰绿色,背部较深,腹部较淡,尾鳍及体后部为红色。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后半部的鳞片边缘从尾部开始变红。巨骨舌鱼鳃退化,鳃丝短而稀,有一喉口直通气室。气室与内脏有隔膜相隔,气室在脊椎两侧,内含肺叶状组织。胃庞大,与咽部相连,胃与肠结口处有两盲囊,胃内有皱褶。
栖息环境
巨巴西骨舌鱼常栖息于淡水河里,在天然的澙湖和亚马逊河流水流缓慢的河段里,是南美大陆最大的淡水鱼。
巨骨舌鱼主要栖息在亚马逊盆地的洪泛平原、河流和泻湖中,喜欢中性到弱酸性的澄清水质,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生活在含氧量较低、流速缓慢的热带河流中,靠巨大的气囊吞咽空气进行辅助呼吸,因此能在含氧量较低的水域中生存。夏季由于天气酷热,河水含氧量降低,巨骨舌鱼需不断浮上水面吞咽空气来呼吸。
生活习性
巨巴西骨舌鱼生活在世界上最原始的热带丛林水域中,主要以小鱼为食,但偶尔也捕食蛇、龟、青蛙和昆虫、甚至也会捕食小鳄鱼。由于天气酷热、水含氧量降低的情况下,巨巴西骨舌鱼需要不时地浮出水面吞咽空气来呼吸。旱季时,巨巴西骨舌鱼靠在泥沙里钻洞来自保。巨巴西骨舌鱼具有强大的蛮力,利用尾巴作为武器,可以轻易击倒成年的男性,并击碎骨骼造成大量内伤。
觅食
巨骨舌鱼通过嘴的上半部和舌头的运动来捕食,是一种以动物为主的掠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中,它以鱼、虾、蛙类等为食,有时也捕食蛇、鱼和昆虫,捕食时非常凶猛且主动攻击猎物,一旦发现食物它会立即跃出水面将其吞下。
活动
在雨季,巨骨舌鱼随着水位上升迁移到较高的洪泛地区,在水位下降后回到湖泊中。平时游动缓慢、悠闲,但当外界有突发声响等刺激时,其应激反应非常强烈,一旦干扰消除后又会恢复平静。
呼吸
巨骨舌鱼随着生长发育将鳃呼吸转变为用鳔呼吸空气,依靠巨大的气囊吞咽空气进行辅助呼吸。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且河水流速缓慢,含氧量降低,巨骨舌鱼需要频繁浮上水面吞咽空气。在早春,它还能通过在泥沙中躲藏来进行自我保护。
分布范围
巨巴西骨舌鱼仅分布于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主要在巴西、圭亚那和秘鲁。
巨骨舌鱼自然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圭亚那、苏里南和委内瑞拉等国家。
繁殖方式
巨巴西骨舌鱼像鲑一样在浅滩产卵。在低水位的8月份,巨巴西骨舌鱼聚集在湖泊和河道。12月至3月本繁殖季结束。产卵期为1-5月,每次产约16万个卵,分数次产下。卵约3-5天就可孵化。此时雌性通常独自离开,而雄鱼留下保护幼鱼。雄鱼的尾部变成红色保护卵及照顾刚刚孵化的幼鱼是雄鱼。幼鱼的头是黑色的,雄鱼的头也是黑色的,所以幼鱼常围绕着雄鱼的头周围而不愿离去。雌鱼也在周围游以追赶可能的敌人。幼鱼在父亲照顾下大约三个月,多样化的饮食包括昆虫,鱼仔等小生物。随着洪水退去,成鱼和亚成年鱼才分开,后迁移到湖泊和河流。4-5岁性成熟,养殖的巨巴西骨舌鱼寿命15-20岁。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1996年8月1日——数据缺乏(DD)。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巨巴西骨舌鱼因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族群数量不断下降,野外渔获量已大幅度下降,巴西和哥伦比亚的亚马逊河流域,这种鱼类驯养正逐步发展,以缓解这一点。
巨巴西骨舌鱼是一个巨大的呼吸空气的鱼,在成体阶段,一些标本可以达到几百千克,有时长度超过4米。这种鱼肉可口,并且没鱼刺,所以自十八世纪初以来就成了密集捕捞的对象。一个世纪以前,每年仅在巴西的贝伦(Belém)港一个港口,巨巴西骨舌鱼渔获量就超过1200吨。在2006年,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申报量仅达到380吨。据估计,现今野生的巨巴西骨舌鱼种群个体数量介于50,000和100,000之间。
人工养殖
饲养
巨巴西骨舌鱼如果饲养在室内,水族箱需与水族馆的“展缸”一般大小,否则建议直接在院子里开水池。巨巴西骨舌鱼继承了所有原始鱼类的传统:一个可以呼吸空气的鳔。这就为水体的供氧大大减轻了负担。另外pH值微酸至中性,温度25-30℃它都可以接受。巨巴西骨舌鱼在幼体时只要体型差不多的观赏鱼都可以和它混养。亚成体以后,巨巴西骨舌鱼会将其他鱼类当成了猎物,因此需要分开养殖。
巨巴西骨舌鱼属肉食性鱼类,从幼鱼到成鱼,都必须投喂动物性饵料,以投喂活动的小鱼最佳。动物内脏,易妨害消化系统,不可投喂。投喂的人工配合饲料多选用对虾饲料(浮性)。提醒一点的是:鱼和人一样需要各种养份,不可以投喂一种饵料,应制定出一份营养丰富的菜单,以确保它的营养均衡。
巨巴西骨舌鱼适应的水温介于24-29℃均可,如果鱼只适应良好,甚至可以适应22~31℃的温度。不过巨巴西骨舌鱼和其他的观赏鱼一样,切忌水温急剧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巨巴西骨舌鱼会由尾部向背部逐渐发色。先是出现红点,最后整个上半身都能变成紫红色。
巨巴西骨舌鱼虽然身体粗大,弹跳能力很强,野外也会有跃出水面捕食的情况。所以在投饵时不要把鱼或肉块长时间拿在手中,否则巨巴西骨舌鱼会冲向饲养者的手臂,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繁殖
巨巴西骨舌鱼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流域,4-5月间为它们的繁殖期。雌鱼会在在有沙砾的浅水中筑巢、产卵,而雄鱼则有护巢、护幼行为,以头部分泌的费洛蒙聚集幼鱼。东南亚的一些大鱼场已经开始着手人工繁殖巨巴西骨舌鱼。
生长特性
圈养条件下,巨骨舌鱼的平均寿命为15至20年。幼鱼的头为黑色,因与雄鱼的头部颜色相近,所以幼鱼常围绕着雄鱼的头周围。这期间,幼仔以雄性头部“分泌器官”分泌的粘液为食。在雨季,当水位上升时,巨骨舌鱼迁移到洪泛区,雄性继续提供亲代照顾,为期2至3个月。孵化后约4周,幼鱼重约4克,鳃薄片清晰可见。随着生长,鳃薄片被上皮细胞逐渐覆盖,内部柱状细胞血液通道萎缩。幼鱼达到1千克时,鳃薄片消失,完成从鳃呼吸到空气呼吸的转变。
繁殖方式
巨骨舌鱼5岁时达性成熟,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旱季(一般为2至4月) 。此时,成年雌雄鱼迁移到永久性湿地发育性腺、求偶、筑巢和繁殖。配偶形成后,雌鱼在沙质土壤中挖穴产卵,巢穴宽约50厘米、深15厘米,产卵量可达18万粒。鱼卵大约5天就可孵化,此时雄鱼的尾部就会变成红色,用于保护卵以及照顾刚刚孵化的幼鱼,雌鱼也在周围游动并且追赶可能的敌人。雄鱼一般会保护幼鱼至2~3个月大,幼鱼能独立生活后才会离开。
主要价值
经济
巨巴西骨舌鱼肉可制成干品或盐制品,是产区大众食品。其味道鲜美,作为食用鱼深受人们喜爱。在南美洲巨巴西骨舌鱼的舌头被用来磨成粉末,同瓜拿纳一起混水喝下去,据说能杀死蛔虫。
巨巴西骨舌鱼具有庞大的经济价值。一条巨巴西骨舌鱼平均有70千克的鱼肉。在巴西,土著居民在当地政府的许可下,可以猎杀一定数量的巨巴西骨舌鱼作为食用,但数量和鱼的大小都有严格限制。鳞片还可以制成锋利的刀具。牙齿晒干后可用来代替锉具。
观赏
巨巴西骨舌鱼全身镶嵌着如铁甲般的鳞片,鳞片边缘闪闪发亮,十分瑰丽美观,具有大而美丽的外观。常被当作观赏鱼。
巨骨舌鱼有多强?
当我们提到鳄鱼和食人鱼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凶狠、残暴的场面,一般鱼类只是它们眼中的美味。然而,在亚马逊河中的有一种鱼,能轻松捕杀幼年鳄鱼,把食人鱼当做“点心”。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巨骨舌鱼,又被称为象鱼、大头巨骨舌鱼、大傻鱼。它的每个名字都是有依据的。
地球元老,存在时间超过一亿年
巨骨舌鱼是一种古远的生物,据推测在地球上存在已经有一亿年以上,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成年的巨骨舌鱼身长一般在2-6米之间,体重可达到200多公斤。2015年2月27日,泰国四人合力捕获一条重达460斤的巨骨蛇鱼,是目前人类捕获最大的巨骨舌鱼,打破了世界纪录,至今无人超越。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巨骨舌鱼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炎热的亚马逊流域,地势平坦河流流动速度慢,河水的含氧量一直不高,于是巨骨舌鱼就进化出可以进行呼吸的鳔,在缺氧的情况下可以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
在旱季,河水面积缩小,它们可以像泥鳅一样钻进土里存活。据说它可以在脱离水体后存活30分钟左右,这些都归功于它的鱼鳔。
那鱼鳔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呢?在遥远的志留纪和泥盆纪时期,包括巨骨舌鱼在内的大部分鱼类都不用担心氧气问题。那时的鱼类生活在近海,能轻松获得溶解在水里的氧气。但鱼的数量不断增多,食物和资源匮乏,近海鱼类被迫迁移到淡水之中。淡水里杂质较多,水体流动速度慢,氧气含量少,
不能满足鱼类对氧气的需求。
为了生存,鱼类时常会浮到水面进行呼吸。久而久之,它们体内就进化出一个能储藏空气的的囊,这就是鱼鳔最初产生的原因。目前两种鱼类可以直接用鱼鳔呼吸它们是来自非洲的肺鱼和矛尾鱼。进化的结果往往是残酷的,留下来的必定是强者,经过长时间的进化仍然保留的巨骨舌鱼,也成功称霸亚马逊河。
鱼鳞堪比盔甲,防御值颇高
庞大的体重并不能保证巨骨舌鱼能在亚马逊流域成为无敌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有着厚厚的鱼鳞。它的鱼鳞与一般鱼鳞不同,我们日常见到的鱼鳞都呈圆形,而且很小,一般在1厘米左右。
而巨骨舌鱼却不同,它的鱼鳞约有10厘米,而且硬度和陶瓷差不多,这些鳞甲内部有一层胶原蛋白纤维,能在它受到攻击时大大减少冲击力,从而减少外界攻击对巨骨舌鱼的伤害。它的防御能力超过了鳄鱼,鳄鱼的皮确实很坚韧,但巨骨舌鱼这种软硬兼施的办法更有利于自身的保护。
它重达百斤的躯体,加上鱼鳞的保护使它在亚马逊河流中为所欲为,成为河流中的最强王者。在鱼鳞的保护下,食人鱼的牙齿很难对它造成伤害。巨骨舌鱼的鱼鳞用菜刀都砍不动,更别说小小的食人鱼能对它构成什么威胁了。一些土著居民甚至用它的鱼鳞打磨成爪刀,随身携带。
除了有较高的防御能力,巨骨舌鱼的舌头还有较大的杀伤力。巨骨舌鱼的舌头上长着坚固的牙齿,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这些牙齿成了它们捕猎的利器,也让它捕捉到的猎物更快地被撕碎吞食。它的牙齿被当地人用来做锉具,可见它的牙齿硬度相当高。
它是食肉类鱼,食物以小鱼为主,但在食物匮乏时也会捕食蛇、青蛙等动物。食人鱼体型较小,自然也是它口中的美味佳肴了。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巨骨舌鱼还会对幼年的鳄鱼下手。
巨骨舌鱼的体重很大但在捕食过程中,它却极为敏捷。它的捕食方式和鲸鱼很像,发现猎物时它会慢慢靠近,然后猛地加速张开血盆大口向食物吞去。一般被它盯上的食物都难逃被它食用的命运。
这样敏捷的身手也让巨骨舌鱼具有很大的战斗能力,它的弹跳能力很强,它的尾部可以对目标造成很大的打击,可以轻松击倒人类,还会造成骨折形成严重的内伤。
致命弱点——好奇心
巨骨舌鱼在亚马逊河有着绝对的统治力,这也让它对外界没有一点防备,所以在听到何种有响动时,它总会去凑热闹。对于它们来说,或许正是觅食的好时机。然而这个弱点,让人类有机可乘开始大肆捕杀巨骨舌鱼。
它的肉质鲜美,没有鱼刺,而且营养丰富,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有巨大的的经济价值。而且它因为体型巨大,平均每条鱼的能产出70公斤的鱼肉,以目前每公斤5美元计算,捕捞到一条巨骨舌鱼就可以有350美元的收益。这样的经济利益吸引,当地的居民纷纷加入了捕捉巨骨舌鱼的队伍。
人类捕捞巨骨舌鱼在十八世纪就开始了。一百年以前形成规模,就有人专门捕捞巨骨舌鱼。仅仅是巴西贝伦港的一个港口产量超过1200吨,这样的捕捞导致了巨骨舌鱼数量急剧减少,到2006年亚马逊流域的申报量仅有380吨,不到贝伦港一百年前产量的四分之一。
有人会问,巨骨舌鱼在河中没有天敌,而且巨大的身躯力量肯定也很大,大港口捕获倒不难,那小渔民是怎样捕捞的呢?
渔民常用的撒网和垂钓这两种通用的捕鱼方式都行不通。渔民撒网捕鱼通常都是捕捞小鱼,像巨骨舌鱼这种两米多长的鱼不会被渔民的小鱼网捕获到。垂钓虽然可以钓到巨骨舌鱼但上钩的巨骨舌鱼会挣扎逃命,很难凭一己之力把它捕捉上岸,至少要两个以上的人才能完成捕鱼过程。
但是别忘了,这种鱼有一颗好奇心。它就像现在的八卦记者一样,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凑。当地渔民也抓住它的这个特点,在水面上发出响动,吸引巨骨舌鱼过来一探究竟。
它还会探出头观察外面的的情况,这时渔民就会像平时杀鱼摊的老板一样,用木棍向着鱼头砸去。鱼的头部没有鱼鳞保护,所以很容易就被砸晕了。就这样,一个称霸亚马逊河流的“巨无霸”就被渔民捕获了。
有人说,再生猛的生物也不过是人类的一道菜。巨骨舌鱼像是一座移动堡垒,在亚马逊流域未尝败绩,但在人类面前仍然难逃被捕杀的命运。
大量的捕捞导致巨骨舌鱼濒临灭绝,好在20世纪后期当地政府把它列为了濒危动物,对它的捕捞也做了严格的限制。
目前,已经出现规模的养殖,巴西政府鼓励当地居民养殖巨骨舌鱼,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是对巨骨舌鱼的一种保护。目前野生的巨骨舌鱼大概在5万到10万之间,它们慢慢开始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