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
锦鲤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富有观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现代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如:有好运的人,或可带来好运的事情。
初时爱好观赏鲤鱼的多是贵族,因此锦鲤又称为“贵族鱼”。锦鲤久养有悟性,于是又供奉于寺院神社,故又称为“神鱼”。
锦鲤,本是一种鲤鱼的种类,原始品种为红色鲤鱼(Cyprinus carpio),红鲤是观赏鱼类。在网络时代之前,鲤鱼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中其实已被赋予很多内涵。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记载了鲤鱼驮人升天成仙的传说,将鲤鱼作为仙人的坐骑,东汉《三秦传》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至唐代,锦鲤二字出现在诗中,“虽惭锦鲤成穿额,忝获骊龙不寐珠。”黄滔《成名后呈同年》。诗句中的锦鲤一般认为指“鳞光闪耀的鲤鱼”,并非我们看到的现代锦鲤。现代锦鲤诞生于19世纪的日本,祖先原是中国鲤鱼。虽然现代锦鲤进入中国的时间不过百年,但由于其独具阳刚特色的美、长寿的特质、旺风水的特质,以及来源于中国的鲤鱼的美好寓意,所以“锦鲤”被现代中国人赋予美好富贵的象征。
锦鲤是鲤科鲤属鱼类鲤(Cyprinus carpio)经过人工改良后的一类观赏鱼品种的总称,锦鲤个体较大,体长可达0.6~1.5米,重10~45千克。锦鲤的鳞片颜色和类型多样,包括全鳞、少鳞和无鳞等。锦鲤的体色受色素细胞影响,可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因此有“观赏鱼之王”的美称,也被人们称为“活的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
锦鲤起源于中国,其祖先是原产中国的红鲤鱼。后传入日本,历经多年的杂交选育,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绯鲤,“二战”后改称锦鲤。锦鲤的适应能力强、性情温顺,杂食性,喜生活在水流缓慢、水体较深的中下层水域,并在泥沙中觅食。
引用示例
典故类
《史记·周本纪》曰:“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周武王渡黄河的时候,有白鱼跳进船里,武王把它捡起来祭天,渡河之后天上又落下一团火到武王的屋顶上,变成一只红鸟,叫声震天。“白鱼赤乌”从此成为天降祥瑞的象征。
《诗经·小雅·南有嘉鱼》说:“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呈现的是一种宾主其乐融融的场面。 《诗经·陈风·衡门》称:“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妻。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诗歌表达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的意思,吃鱼不非得吃鲤鱼,娶妻也不非得娶贵族小姐,不过把齐国和宋国的贵族女子同河中的鲂和鲤相比,足见其珍贵。
辅佐越王勾践的范蠡在弃官从商以后还写过一本水产养殖指南《养鱼经》,在有人采访:“您的商业帝国是怎么打造起来的呀?”陶朱公回答:“当然是搞水产养殖啦!(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然后倾囊相授自己的养殖技法。
孔子的儿子孔鲤出生的时候,鲁昭公特地送了一尾大鲤鱼祝贺,所以孔子给自己的儿子取名“鲤”,字伯鱼。足见鱼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是一种自带祥瑞的好东西,而鲤鱼又是祥瑞体质里的战斗机。
群众过年都会做一道带鱼的菜,杨柳青年画里流传的一张也是胖娃娃傍着莲花抱着一条大红鲤鱼,取的就是所谓“年年有余”。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常将红鲤莲花一起构图,寓意连年有余。
诗歌类
作品名称 | 作者 | 相关诗词
《九日登山》 | 李白 |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阻戎泸间群盗》 | 岑参 | 愿得随琴高,骑鱼向云烟。 《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 | 刘禹锡 | 羽化如乘鲤,楼居旧冠鳌。 《琴高图为李勋卫赋》 | 徐渭 | 乍闻弄玉骑青风,又见琴高跨赤鱼。 《乘鱼桥》 | 高启 | 谁知有飞仙,赤脚踏神鲤。 《琴高骑鲤》 | 王夫之 | 商芝分烨烨,琴鲤想鳞鳞。
日本锦鲤文化
锦鲤文化起源于日本,作为一种观赏文化,它最早产生于日本文政时代(1804年~1829年)。受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将锦鲤视为吉利如意的象征,因为锦鲤色泽优美、体态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又被称为“活宝石”和“神鱼”。此外日本也受到中国“鲤鱼跃龙门”传说的影响,将鲤鱼视为勇气的象征。
在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即日本特有的“男孩节”,有男孩的人家都会悬挂起彩旗和红黑两色的鲤鱼旗,表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祈愿与祝福。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尽管日本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辐射和影响,但锦鲤在日本文化传统中已经褪去了其他的象征意味,成为兼具“祈福”和“赏玩”意义的对象。在西方世界里,锦鲤已经成为日本人的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是代表日本文化的一个复合体。
动物学史
起源
锦鲤属鲤形目,鲤科。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养鲤鱼,其中红色,金色鲤鱼更为人喜爱。与金鱼不同,锦鲤主要在体色和斑纹上发生变异,体型则保留了鲤鱼的特征。
锦鲤起源于中国,其祖先是原产中国的红鲤鱼。红鲤鱼作为观赏鱼,在中国已有很久的历史,在明代红鲤鱼的饲养已比较普及。约在200多年前传入日本,经过日本长期选育产生了色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绯鲤,二战后改称锦鲤。
据《中国钓鱼》记载:一千多年前,称为真鲤的黑色鲤鱼,突然发生变异,成为红、白、青、黄的变色鲤。南宋名将岳飞之孙岳珂,著有一部《程史》,书中写道:“今中都有养鱼者,能变鱼以金色,鯽为上,鲤次之。贵游多凿石为池,置之檐牖间,以供玩。”由此看来,锦鲤在中国已有渊源的历史,而日本培育锦鲤的时间并不长。日本公元720年《日本书记》中,有景行天皇于美浓国泳宫的池里养鲤鱼的记载。
培育历史
日本养殖锦鲤有近200年的历史。早在公元1804~1829年间,日本就就已育成许多品种供上流社会人士放入庭院的水池饲养观赏。后又经过多种选育技术,培育出色彩更加斑斓的品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锦鲤作为国际交往礼品,日本曾几次送给北京、上海、杭州等市的园林单位。随着与世界往来日益增多,一些省市从不同的渠道引进了一些品种,有的还建立了锦鲤养殖场。如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养殖的锦鲤是与日本新瀉县交换的品种。
形态特征
外形
锦鲤个体较大,体长可达0.6~1.5米,重10~45千克。锦鲤是一种名贵的大型观赏鱼,以缤纷艳丽的色彩、千变万化的花纹、健美有力的体形、活泼沉稳的游姿,赢得了“观赏鱼之王“的美称。并被人们称为“活的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
结构
锦鲤体形呈纺锤形,体躯侧扁,体表有斑纹,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部的前端有口,口角生有两对触须,其中吻须较长,颌须较短,主要用于探测水底的食物。中部两侧有眼、眼前上方有鼻,躯干上生有胸鳍、背鳍、腹鳍、臀鳍和尾鳍,背鳍、臀鳍均具硬刺,最后1根硬刺为锯齿状。背鳍条16~19,臀鳍条5,尾鳍叉形。躯体上覆有鱼鳞。
体色
不同品种的锦鲤在色彩、斑纹上有较大的差异,体色有红、白、黄、蓝、紫等色彩。有的体表全被光彩夺目的鳞片,也有少鳞甚至无鳞的品种。锦鲤有来源于真皮的色素细胞控制体色,黑色、黄色、红色素细胞的消退或移动都会引起锦鲤色泽产生不规则的微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