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鱼
食人鱼又叫食人鲳,原产亚马逊河,共有20多个不同的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被称为红腹食人鱼。他们体形小巧,一般为25厘米左右,色彩美丽,拥有墨绿色的鱼背,浅绿色的鱼体,火红的腹部,性格却极为残暴。食人鱼长着锐利的牙齿,一旦被咬的猎物溢出血腥,它就会疯狂无比,用锋利的尖齿,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般疯狂地撕咬切割,直到剩下一堆骨头为止。
食人鲳(学名:Serrasalminae)是锯鲑脂鲤亚科鱼类的俗称,也称食人鱼、红比拉鱼、水虎鱼。通常所谓的“食人鲳”主要是指纳氏臀点脂鲤(Serrasalmus nattereri)。纳氏臀点脂鲤为一种中小型鱼类,最大体长(标准长)可达30余厘米,最大体重可达4千克左右;体呈卵圆形,侧扁,尾鳍呈叉形;牙齿锐利,下颚发达有刺。体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为鲜红色;一般雄鱼颜色较艳丽,个体较小;雌鱼个体较大,颜色较浅,性成熟时腹部较膨胀。
食人鲳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主要分布于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巴拉圭等国。天敌有电鳗、水蛇、鳄鱼、河豚等。以小的鱼、虾、两栖类、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食。常成群结队出没,旱季水域变小时,集成大群,攻击经过此水域的动物。繁殖期时雌鱼将卵产在水中的树根、石隙间受精,卵具黏着性。雌鱼每次产卵2000-4000粒,一年可繁殖多次。亲鱼有护卵行为。受精卵在36-48小时就可以孵化出仔鱼。
食人鲳属于风险性较大的外来物种,一旦在入侵地建立种群,即成为水域食物链顶级动物,强烈挤占原生水生动物的栖息地,不但会对入侵水域的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对进入水体的动物甚至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中国有关部门为了防止“生物入侵”造成生态灾害,对其进口加以封杀,控制在专业、研究机构饲养,市场上不允许流通。
形态特征
食人鲳的体长最大可达到60厘米,不过一般种类的食人鳍都较小;常有腹棱和棱鳞;背鳍前常有1棘,背鳍也较其他脂鲤类长;鳞小而数目多;牙齿的形态则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有的种类上颌骨小而无齿。鱼体卵圆形,宽大侧扁,长20-30厘米。形体笨拙,但色彩引人注目。全身基调灰绿色,背部墨绿色,腹部大片红色,与绿色形成鲜明反差。有锐利的牙齿。食人鲳的种类不同,体表颜色也有所不同。食人鲳的鳍系较发育,除一般鱼类所拥有的背鳍、胸鳍、尾鳍、肛门鳍以及骨盆鳍外,还在背鳍与尾鳍之间生有很小的脂肪鳍。
栖息环境
食人鲳栖息在干流或较大支流的较宽且水流较湍急处。食人鲳喜弱酸性软水,在原产地的水温范围为24-30℃,但其也能忍受较低的温度;食人鲳食人鳍喜好出没于较大的、水流缓慢的水域。
分布范围
食人鲳分布于南美洲的圭亚那和亚马孙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东、南美洲的中南部河流、巴西、圭亚那的沿岸河流里,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圭亚那、巴拉圭、乌拉圭、秘鲁及委内瑞拉都有它的踪迹。
生活习性
行为
食人鲳活动以白天为主,中午会到有遮蔽的地方栖息。虽然有时也独自栖息,但食人鲳更喜欢成群出没,小的群体为几只或几十只,多的时候可以成百上千条聚集在一起。当旱季水域变小时,食人鲳就会聚集成大群,攻击在此经过或落水的动物。食人鲳虽视觉稍差,但听觉高度发达。动物落水时产生的水波震动可以帮助它们寻觅进攻的目标。
食人鳍可以通过背鳍和肛门鳍的摆动保持在水中的静止状态,也可以单靠尾鳍的摆动来快速前行,而将其他的鳍收拢来贴服在身体上。食人鳍的触觉和听力一般也极佳,视觉虽不好,但是在其正前方可形成范围不大的立体视觉,甚至可以分辨20来种不同的颜色。
食人鱼的游速不够快,这对于许多鱼类来说无疑值得庆幸,但是捕食时的突击速度极快。游速慢的原因归咎于食人鱼的那副铁饼状的体型。科学家们认为,铁饼型的体态是所有种类的食人鱼相互辨认的一个外观标志,这个标志起到了阻止食人鱼同类相食的作用。
食性
成年食人鲳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时觅食,以小的鱼、虾、两栖类、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食。在水面上盘旋、觅食的鸟类有时会把水中的食人鲳当作唾手可得的便餐,俯冲入水啄食,却刹那间变成了食人鲳的猎物。
食人鲳有胆量袭击比它自身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而且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围剿战术”。当它们猎食时,总是首先咬住猎物的致命部位,如眼睛或尾巴,使其失去逃生的能力,然后成群结队地轮番发起攻击,一个接一个地冲上前去猛咬一口,然后让开,为后面的鱼留下位置,迅速将目标化整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食人鲳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有时还能把钢制的钓鱼钩一口咬断。它们咬住猎物后绝不放松,并借助身体的扭动将成块的肉撕扯下来。一口可咬下16厘米长的一块肉。牙齿的轮流替换使其能持续觅食,而强有力的齿列可导致猎物严重的咬伤。平时在水中称王称霸的鳄鱼,一旦遇到了食人鱼,也会吓得缩成一团,翻转身体面朝天,把坚硬的背部朝下,并立即浮上水面,以使食人鱼无法咬到其腹部。
天敌
天敌有电鳗、水蛇、鳄鱼、河豚等。为了对付食人鲳,还有许多鱼类在千百年的生存竞争中发展了自己的“尖端武器”。例如,一条电鳗所放出的高压电流就能把30多条食人鱼送上“电椅”处以死刑,然后再慢慢吃掉。
刺鲶则善于利用它的锐利棘刺,一旦被食人鲳盯上了,它就以最快速度游到最底下的一条食人鲳腹下,不管食人鲳怎样游动,它都与之同步动作。食人鲳要想对它下口,刺鲶马上脊刺怒张,使食人鲳无可奈何。而且在亚马逊河杀手排行榜上刺鲶排第一,食人鲳只排在第四。
近种区别
食人鲳”是公众对一类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鱼类的统称,也有翻译作水虎鱼(Piranha)的。实际上这类鱼与人们通常所说的鲳鱼在分类上根本不属同类,亲缘关系也相距甚远,只是从体型上看二者有些相似而已。从动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类鱼与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鲤形目鱼类(如鲤鱼)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但背部多有一个小小的主要由脂肪组织形成的鳍,被叫做“脂鳍”,所以中国鱼类学家通常称其为“脂鲤”;又因为鲑形目鲑科鱼类(如大麻哈鱼或“三文鱼”)也具有类似的脂鳍,两者在这一点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也有称其为“鲑鲤”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食人鲳外形奇特、色彩艳丽,再加上令人惊悚的名字和传说故事,所以常被人们当作观赏鱼饲养,其中以纳氏锯脂鲤最为常见。
其他价值
食人鲳在其原产地并未造成过生态破坏或灾难,也未有损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或生物链。同时,食人鲳在其原产地有着多方面的利用价值。如,土著居民一直将其作为重要的蛋白食物的来源。印第安人也曾利用其牙坚硬的特质,把食人鲳的牙作为尖利的工具,还用于在弓箭上刻上凹槽,再涂以箭毒用来狩猎。此外,也是在巴西,当地居民常常在食人鲳生活的河水里游泳嬉戏。
物种危害
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食人鱼被列入当地最危险的4种水族生物之首。在食人鱼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鱼吃掉,一些在水中玩耍的孩子和洗衣服的妇女不时也会受到食人鱼的攻击。
食人鲳属于风险性较大的外来物种,一旦在入侵地建立种群,即成为水域食物链顶级动物,强烈挤占原生水生动物的栖息地,不但会对入侵水域的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对进入水体的动物甚至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中国有关部门为了防止“生物入侵”造成生态灾害,对其进口加以封杀,控制在专业、研究机构饲养,市场上不允许流通。
2002年以前,中国各地的很多地方都有食人鲳养殖,其中在陕西省境内的黄河沿岸甚至出现大规模的养殖基地。2002年底,中国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通缉令”,对市场上销售的以及公园、水族馆等养殖、展示的食人鲳全部实施“安乐死”,并严禁将食人鲳放入自然水域。
之所以对食人鲳采取“赶尽杀绝”的政策,是因为它们的危害很大。说到食人鲳的危害,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能“伤人”。实际上,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属于重要的外来入侵物种,一旦进入新的野生环境,由于自身强大的适应能力以及没有天敌等原因,就会大量繁衍,并对其他生物进行毁灭性的屠戮,这对于当地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食人鲳的种群已从它们的原产地侵入到世界各地的很多河流中。例如,在美国,它们已侵入到波托马克河、欧扎克斯湖、温纳贝戈湖等水域中;在亚洲,它们已侵入到孟加拉国的卡普泰湖等水域中。在2002年中国盛行饲养食人鲳的时候,曾有报道:广州某鱼塘在投放了食人鲳以后,不但其他鱼类被捕食一空,连池塘中的鸭子也难以幸免,甚至过往的鸟类都慑于它的淫威,不敢在水面停留、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