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海
锡海是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建筑群的蓄水设施,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该建筑采用工字形平台楼结构,长27.36米、宽5.72米,池壁以锡板焊接防漏,蓄水量达180吨。其核心功能是为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及大水法供水,通过铜管形成水力循环系统。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蓄水楼主体逐渐坍塌,现仅存夯土基座。
建筑结构
蓄水楼为双层工字型建筑,东西两端设水车房,中段平台顶部设置锡制蓄水池。池体深度1.44米,采用锡板焊接工艺防止渗漏,池底铺设石板承重。建筑下层设有暗沟连接水车,通过铜质管道将水输送至喷泉系统。
供水系统
初始阶段由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设计龙凤水车,采用人力驱动提水至蓄水池。后期改为辘轳与大罐人工提水方式。储水通过压力差驱动,使十二生肖铜首实现每时辰依次喷水。
建造背景
1747年由乾隆帝下令修建,郎世宁、王致诚负责建筑构思,蒋友仁主持水利工程设计。建造团队包含中国工匠,融合欧洲水利技术与中式建筑元素。蓄水楼坡道直通海晏堂二楼,构成完整的供水网络。
损毁过程
1860年遭英法联军纵火焚烧,石质建筑构件幸存。至20世纪20年代仍有二层局部结构留存,德国摄影师奥尔末最早拍摄其残迹。1940年代完全坍塌,仅余夯土基座。
考古保护
2007-2016年,圆明园管理处对基座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原始排水沟与建筑基础。现存夯土台基长28.5米,宽7.2米,表面可见当年锡板焊接的固定凹槽。1930年代北平政府曾设立值班房实施保护。
设计特征
建筑外观为巴洛克风格,顶部采用中式盝顶与琉璃瓦装饰。东门设置盘旋式石梯,北立面装饰券窗与线脚。虽属西洋楼建筑群,但内部构造完全服务于水利功能,形成"中西技艺融合"的独特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