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岳开襟
海岳开襟始建于1747年(乾隆十二年),坐落于圆明园长春园西湖中央的圆形白石台基上,台基直径近百米,双层汉白玉石凭栏环绕。主体建筑为四出轩式三层楼阁,自下而上分别悬挂乾隆题写的"青瑶屿""天心水面""乘六龙"匾额,四面设重檐方亭与琉璃牌楼,外围对称分布配殿、圆廊等辅助建筑。其设计融合中式园林精粹与皇家奢华风格,乾隆曾以《海岳开襟歌》将其喻为"海上十洲"幻境。该建筑群因地处湖心在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中幸免,但最终于1900年毁于战乱。
建筑形制
整组建筑建于直径约90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分上下两层基座,边缘设双层雕花石栏。台基中央矗立三开间三层主楼,每层四面均出抱厦形成十字对称结构,底层命名"青瑶屿",中层称"天心水面",顶层题"乘六龙"。主楼外围环绕八柱圆形游廊,四角各建重檐方亭,四面设置琉璃牌楼作为轴线标志。建筑群通过四座码头连接湖岸,夏季湖面广植荷花,形成"水上仙阁"的视觉效果。
历史变迁
1747年乾隆下旨建造该景观,作为长春园核心水景建筑。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因周边水域阻隔未被焚毁。1882年法国外交官谢满禄拍摄的照片显示,其主体结构仍完整保存。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建筑群遭八国联军彻底损毁,仅存台基与石栏。20世纪末遗址经考古清理,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水上观荷游览线路的重要节点。
文化意象
乾隆通过《海岳开襟歌》等诗文,将此处比作神话中的"员峤""方壶"仙山,借圆形台基象征满月,营造"移天缩地在君怀"的仙境意境。建筑三层匾额分别对应"青瑶屿""天心水面""乘六龙"的哲学理念,琉璃牌楼雕刻云龙纹饰强化皇家威仪。冬季雪后,白玉台基与朱红残柱形成的色彩对比,成为文人凭吊圆明园的经典意象。
营造技艺
台基采用糯米灰浆砌筑白石,接缝处镶嵌铜条防渗。主楼运用"四出轩"构造法,使各层檐角形成24个飞翘翼角。游廊立柱底部设石雕吸水兽首,兼具排水功能与装饰效果。建筑群整体采用"一池三山"传统园林布局,但突破常规将三山意象浓缩于单组建筑,体现乾隆时期皇家建筑的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