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前后两进,左右各带跨院,是颐和园内最大的四合院建筑。
乐寿堂初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一座两层楼的殿宇,楼上是佛堂。皇太后钮祜禄氏到大报恩延寿寺上香后,在此休息。若住在此殿,便到楼上进香(皇太后常住畅春园)。乾隆这样解释乐寿,“乐惟以天下,寿愿共春台”,“偕天下同乐,与山川共寿”。
修建颐和园时,两层楼的乐寿堂改建为一层的殿宇。
乐寿堂正殿中央,悬挂一挂五彩玻璃大吊灯,是1903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七旬大寿特意从德国引进的,为我国最早的电灯之一,发电机组设在文昌阁附近。
基本概况
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为母亲孝圣宪皇后庆祝六十大寿而建,初为两层,上层是佛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改为单层,成为慈禧太后的寝宫。
建筑特色
- 位置优越: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位置绝佳。
- 布局精巧:是一组前后两进,东西各有一跨院的大型四合院,大小房间共49间,全部由回廊相连。
- 装饰精美:堂内有精美的紫檀雕制的“御案宝座”,后有十五折玻璃屏风,两侧插列孔雀羽毛掌扇。此外,还有用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玻璃镜屏风、五彩玻璃吊灯等。
庭院陈设
- 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六合太平”之意,寓意天下太平。
- 青芝岫:乐寿堂前有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叫“青芝岫”,也被称为“败家石”。明朝米万钟发现后想运回勺园,但财力耗尽弃于路旁,后来乾隆将其运到乐寿堂前。
- 花卉植物:院内种植了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象征着“玉堂富贵”,邀月门前的一株玉兰花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室内布置
- 起居室:中间设宝座、御案,宝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用的青龙花大磁盘,还有四只烧檀香的九桃大铜炉。
- 西套间:为慈禧太后的卧室,里面有各种珍贵的珠宝、装饰品以及与帝后生活相关的必需品。
- 东套间:是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是乾隆时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