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颐和园

  • 历史故事:颐和园以前叫清漪园,是在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孝敬他的母亲崇庆皇太后建造的。后来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了,1886年又重新修建,改名叫颐和园,成了慈禧太后晚年养老的地方。这里还发生过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呢,比如1898年,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的仁寿殿接见了康有为,商量变法的事情,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就被关在了园中的玉澜堂。
  • 特色景观
  • 昆明湖:这是颐和园的核心景点,湖水面积很大,占了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左右,就像一个巨大的蓝色宝石镶嵌在园子里。你们可以在湖上划船,欣赏湖边的风景。湖中有个十七孔桥,桥身上雕刻着很多精美的石狮,每只狮子的样子都不一样哦。 
  • 长廊:它有728米长,分成273间,就像一条彩色的巨龙趴在万寿山南麓。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一共有14000多幅,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和各种神话故事、历史典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 佛香阁:它建在万寿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座八角四层的楼阁,高41米,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整个颐和园的美景几乎都能看到,昆明湖看起来像个寿桃,万寿山就像一只蝙蝠,代表着“福寿双全”的意思。 
  • 苏州街:这里是仿照江南水乡建造的,有小桥流水、假山凉亭,还有很多卖民俗小商品的摊位,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的江南小镇一样,能让你们体验到浓浓的民俗风情。 
  • 文化价值:颐和园可是非常厉害的,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集合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华,把江南园林的婉约和北方皇家的大气恢弘融合在了一起,还借周围的山水环境,让园子既有皇家园林的豪华气势,又有自然的趣味,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就像是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和艺术画册,让大家能了解到古代的文化和艺术。

三建两毁

核心脉络:两次毁于列强侵略,三次修建见证清朝由盛转衰及现代文物保护历程。

第一次修建与焚毁

  • 修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庆祝母亲寿辰,在明代瓮山园基础上扩建,称“清漪园”,兼具皇家园林与水利功能。
  • 焚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建筑大多化为废墟。

第一次重建与再次损毁

  • 重建:1886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名义,挪用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为休憩场所。
  • 损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颐和园遭洗劫破坏,大量文物遗失,建筑受损。

第二次重建与现状

  • 重建:清末至民国时期,颐和园历经局部修缮;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全面修复,恢复其历史风貌。
  • 现状:1961年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

三山五园

香山、玉泉山、万寿山

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

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在一个大水池(湖)里,建三座“仙山”。这是古代皇帝们的“小秘密”——他们希望像神仙一样长生不老,就模仿传说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来造园林啦!

为什么叫“一池三山”?

  • 一池:指园林里的大湖,比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北海公园的太液池。
  • 三山:湖中的三座小岛,代表神仙住的山,上面会建亭子、种花草,好像真的有仙人住在里面呢!

皇家园林里的“一池三山”例子

  1. 颐和园(昆明湖)
  • 一池:昆明湖像一面大镜子。
  • 三山:
  • 南湖岛(对应蓬莱):十七孔桥连到岛上,像通往仙岛的桥。
  • 藻鉴堂岛(对应方丈):以前岛上有小房子,好像神仙的书房。
  • 治镜阁岛(对应瀛洲):圆形的岛,上面有高高的楼阁,远远看像浮在水上的城堡!
  1. 北海公园(太液池)
  • 一池:北海的湖叫太液池,比昆明湖小一些。
  • 三山:
  • 琼华岛(对应蓬莱):岛上有白色的白塔,远远看像神仙的帽子!
  • 团城(对应瀛洲):一个圆圆的小岛,上面有古老的建筑,像神仙的小城堡。
  • 犀山台(对应方丈):现在不太明显啦,但以前也是湖中的小仙山哦!

“一池三山”的小秘密

  • 为什么要建三座山? 传说仙山上有长生不老药,皇帝们想离神仙更近一点,也希望自己的王朝像神仙世界一样长久。
  • 小朋友怎么玩? 去颐和园或北海公园时,可以找找湖中的小岛,猜猜哪座是“蓬莱”,想象自己是小神仙在仙岛上探险呀!

东宫门

牌楼

牌楼正中镶嵌的石额是乾隆皇帝的御笔。额题是全园的点睛之笔,涵虚罨秀就是湖光山色,是对全园景色的高度概括。

涵虚罨秀牌楼、残存的月牙河及影壁,均是清漪园遗迹。

东宫门

殿宇式的东宫门为颐和园的正门,宫廷的奏事处、外务部、南书房、升平署等办事机构,都在东宫门外南北朝房设有办公之处。

宫门正中门楣上,悬挂着颐和园匾额。颐和园三字是光绪皇帝御笔。匾上有慈禧太后的三颗印玺,正中一方是【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左侧一方是【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春】,右侧一方是是【数点梅花天地心】。位于匾额左上款、右下款的两方印玺较小,是光绪皇帝的印玺。左上款是【光绪御笔之宝】,右下一方是【丽日春长】。

建筑布局与结构

  • 宫门样式:东宫门是一座五间歇山卷棚式宫门,面阔五间,为三明两暗的结构,看上去特别庄重宏伟。
  • 门钉装饰:正厅内的三个门,每个门都有两扇朱红色的门板,上面排列着横竖皆为九的镀金门钉,这可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

重要元素与寓意

  • 九龙镏金大匾:门楣檐下悬挂着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九龙镏金大匾,匾上还有“光绪御笔之宝”“慈禧太后御览之宝”等五方印章,四周环绕着九条金龙,等级可高啦。 
  • 云龙石:与匾额上下呼应的是一块“二龙戏珠”的云路石,也叫“龙垫儿”,两条飞龙雕刻得特别精细逼真,好像要飞起来一样。1937年5月24日,从圆明园安佑宫遗址移来一块云龙丹陛石,镶嵌于东宫门正中丹陛,俗称龙垫儿。
  • 铜狮子:东宫门两边有一对造型生动的铜狮,左边雄性铜狮用右爪戏弄绣球,象征权威;右边雌性铜狮用左爪戏弄小狮,象征代代相传。宫门外左右两侧的青铜狮子,是清漪园遗物。

历史故事与意义

  • 重建历史:东宫门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来在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 出入规定: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是给慈禧太后、皇帝和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则供王公大臣们出入。

仁寿门

太湖石

院中的五块太湖石,人称峰虚五老。庭院门口的寿星石,起到影壁的作用。修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今北京大学校内)移来。其他四块太湖石,是1937年六月,从圆明园遗址中移来。

铜麒麟

20世纪三十年代,从从圆明园移来。

獬豸和麒麟都长的是龙头,但是他们有区别。麒麟是两只角、牛蹄子。獬豸是一个角,狮子爪子。

仁寿殿

仁寿殿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地方,相当于皇家的“办公室”。

从乾隆十五年到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到清漪园六十六次,但是他恪守诺言,午时前一定离清漪园回圆明园。

修建颐和园是为了奉养太后,改称仁寿殿,匾额是光绪皇帝御笔。仁寿殿内檐悬大圆宝镜匾,殿内悬寿协仁符。

殿左右各陈一对大铜缸,缸肚处醒目地铸有【天地一家春】【光绪年制】的款识。天地一家春,本是圆明园的一处殿宇,慈禧太后说他在这里怀上的同治皇帝。所以,指令颐和园内的铜缸、铜龙、铜凤、铜鹤、铜花瓶都铸上【天地一家春】款识,以示先帝咸丰对他的无比恩宠。

仁寿殿前露台上陈设的四只铜鼎大香炉,是乾隆年间所铸。

名字藏着大道理

“仁寿”来自《论语》,意思是“仁爱又长寿”。乾隆皇帝希望用这个名字提醒自己,做个有德行、让百姓安宁的好皇帝。

外观超威严

  • 金色屋顶亮闪闪:屋顶铺着黄色琉璃瓦,屋脊上有小兽(龙、凤、狮子等),屋檐下的柱子是朱红色的,远远看过去金光闪闪,特别气派!
  • 门前有“保镖”:殿外台阶下有一对铜麒麟和铜龙,它们瞪大眼睛、张着嘴巴,好像在守护这里,不让坏人靠近!

殿里有啥宝贝?

  • 皇帝的宝座:殿中央有个巨大的宝座,四周环绕着雕刻精美的屏风,宝座上方挂着“寿协仁符”的匾额,是慈禧太后的御笔,意思是“长寿和仁爱相符”。
  • 神奇的镜子:宝座后面有一面大屏风,中间是玻璃镜,周围镶嵌着100多个不同写法的“寿”字,据说慈禧很喜欢这个“百寿镜”!
  • 会“喷水”的缸:殿外有几口大铜缸,夏天储水防火,冬天缸下烧炭防结冰,古人是不是很聪明?

这里发生过什么?

  • 光绪皇帝曾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比如美国公使、日本首相。
  • 慈禧太后晚年常在这里“垂帘听政”,隔着帘子指挥大臣办事。

小知识:和故宫的区别

故宫的金銮殿(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而仁寿殿更像“日常办公室”,规模小一些,但一样庄重威严!

历史渊源

仁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时叫勤政殿,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名仁寿殿,取自《论语》中“仁者寿”之意。

建筑特色

  • 坐西朝东:仁寿殿坐西向东,与传统汉民族文化建筑方向不同,这体现了满族萨满教东方升起的太阳永不落的思想理念。
  • 外观宏伟:它建于汉白玉高石基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周围有廊,为卷棚歇山顶,上覆灰瓦,脊上有吻兽,檐下匾额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仁寿殿”三字。 
  • 装饰精美:殿柱涂红漆,门、窗为朱红色,采用规格最高的隔扇门,门以四扇为一组,上半部分是菱花格心,裙板和绦环板上浮雕如意纹,窗为槛窗形式随门,上下两扇,菱花格心,四角雕花贴金。

庭院陈设

  • 铜龙铜凤:殿前对称陈列着一对铜龙、一对铜凤,腹内中空,用以在朝会时焚香。与传统的龙在上凤在下不同,这里凤在中央昂首挺立,龙在两旁低附身躯,反映了当时慈禧太后掌权的政治局势。
  • 铜麒麟:庭院中有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麒麟,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奇特,是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富贵吉祥。
  • 峰虚五老:院子里有五块太湖石,被称为“峰虚五老”,其中一块石头上刻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诗“水木明瑟”,它们原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水木明瑟”的旧物。

殿内布置

  • 宝座屏风:明间正中有地平床,台上设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朝会大臣的宝座,由紫檀木精雕而成,椅背上雕有九条金龙。宝座前有御案,左右设有孔雀羽掌扇,后有镶着帖金框架的“寿”字屏风,屏风上雕有200多个不同书法的寿字。
  • 金字匾额:殿内高悬金字大匾“寿协仁符”,意为仁与寿君子兼而有之;殿内前柱匾“安乐延年”,殿内后柱楹联“金马晓明珂风清兰苑,铜龙晴转漏日永蓬壶”。
  • 百蝠捧寿:在南北暖阁山墙上分别挂有条幅,上书一个大“寿”字,寿字的四周和空档内共画了100只形态不同的蝙蝠,寓意“百福捧寿”。此外,殿堂内还摆设有景泰蓝凤凰、鹤灯、甪端熏炉等用品。

历史意义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颐和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1898年光绪皇帝曾在此殿召见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

历史沿革

  • 初建与早期使用:“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九洲清晏东路后妃寝宫院七间正殿的内额,也是后妃寝院的总称,嘉庆皇帝生于此。咸丰时期,慈禧太后入宫赐号兰贵人也居于此,后晋封为嫔。
  • 焚毁与重修: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天地一家春被烧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以向慈禧进寿为由,试图择要重修圆明园,九洲清晏是修缮重点,其中包括天地一家春殿等建筑,但次年七月因财力不足停工。同治十三年(1874年),慈禧在昔日敷春堂内选址新建一组建筑,赐名“天地一家春”。
  • 再次被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原存建筑皆毁于战乱。

建筑布局与特色

  • 整体布局: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天地一家春」烫样,建筑群分三路,中路为寝宫区,东路为戏楼,西路有花园、宫殿、楼台、亭榭、花木、山石等,四周以围墙围合。
  • 建筑特色:「天地一家春」主体建筑位于中路中央,屋顶为三个卷棚歇山顶,连后抱厦卷棚共四卷,建筑形式朴素典雅,别具一格。

慈禧太后的纪念意义

慈禧太后对天地一家春念念不忘,在垂帘听政后铸造的陈设器物上几乎都铸有“天地一家春”字样,如颐和园仁寿殿前陈设的铜龙、铜凤的铜座上,乐寿堂、排云殿等院落内消防储水用的金缸上,都刻有此印记,以示对发迹之地的怀念。

地面建筑

延年井

相关人物

乾隆皇帝

慈安太后

慈禧太后

醇亲王奕譞

光绪皇帝

德和园

光绪年间有四大建筑,重建的太和门、祈年殿、佛香阁,新建的德和园大戏楼。颐和园与清漪园最明显的外在区别,就是多了一座德和园,以庆寿的排云殿置换了敬佛的大报恩延寿寺。

德和园于光绪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动工,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建成(1891 ~ 1895年),历时五年,耗银七十一万两。

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皇家五大戏楼中最大、最后建造的一座戏楼。清代五大皇家戏楼是紫禁城畅音阁、紫禁城寿安宫、避暑山庄清音阁、圆明园同乐园、颐和园德和园。现在只有畅音阁和德和园大戏楼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为庆祝乾隆七旬大寿,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徽班主要是指徽商办的戏班和唱徽调的戏班)。徽班艺人吸收了汉调、昆曲、秦腔等戏曲曲调,人称皮黄(西皮、二黄)。1876年3月2日,《申报》上登了一篇《图绘伶论》的文章,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京剧的字样,宫里称京戏。

德和园

勤政殿(仁寿殿)的北边,有一座怡春堂,即弘历说的勤政殿左侧。这是一座单独的院落,建有正殿和后罩殿。因为殿址距大宫门很近,便成为弘历奉母休憩的地方。皇太后去世后,弘历便很少再到怡春堂了。

怡春堂在道光年间失火烧毁。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正月初八,苑丞嵩源等入内查取陈设,遗落火种。夜间火起成灾,殿堂被烧毁。崇源杖打一百,流放三千里,发入乌鲁木齐效力。光绪年间修建颐和园时,在此处建成了德和园大戏楼建筑群。

德和园大戏楼,是慈禧太后看戏的“皇家大剧场”。

历史小故事

大戏楼建于1891年,是慈禧太后为庆祝60岁生日花巨资修建的。当时颐和园里有三座戏台,它是最大的,足足花了3年才建成呢!

建筑超特别

  • 三层“叠叠乐”舞台:戏台有三层,从上到下分别叫“福台”“禄台”“寿台”。演神仙戏时,演员能从“福台”“禄台”用绳索吊下来,像腾云驾雾一样!
  • 地下有机关:寿台地板下有6个地井,能升降道具,比如突然“冒”出假山、海浪,或者让“妖怪”从地下钻出来,超神奇!
  • 屋顶像皇冠:戏台屋顶是黄色琉璃瓦,上面还有龙的图案,一看就是皇家气派!

看戏的“VIP座位”

  • 慈禧的专属包厢:大戏楼对面是“颐乐殿”,慈禧就坐在殿里的宝座上看戏,身边还能放点心、茶水,超舒服!
  • 大臣坐哪儿:颐乐殿两边有廊子,大臣们只能站着或坐在廊下的凳子上陪看,可没慈禧这么自在哦!

为什么叫“德和园”

“德和”取自《易经》,意思是“道德和谐”,慈禧希望用看戏的方式让大家“和和美美”,不过其实就是她自己想享受啦!

现在的样子

现在大戏楼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偶尔会有传统戏曲表演。如果你们去颐和园,远远就能看到这座三层高的大戏楼,像个“戏剧大城堡”,超壮观!

小思考:要是你在三层舞台上表演,会想扮演哪个角色呢?是腾云的神仙,还是从地下冒出来的小妖怪?😜

京戏轶事

进宫演戏的名角儿称为内廷供奉,赏四品顶戴。

听戏忌羊

四五花洞

武生杨小楼

天下第一丑刘赶三

谭鑫培

慈禧画像

美国女画家柯尔

荷兰男画家华士.胡博

德龄公主

清朝的德龄公主一般指裕德龄,她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被慈禧太后封为郡主,因英文中“公主”和“郡主”翻译混淆而被误称为“德龄公主”。她是一个具有多面特点的人物,具体如下:

才华出众

  • 语言能力强:精通多国语言,能流利地进行英语、法语和汉语等语言的对译,为其在宫廷中担任翻译以及后来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知识丰富:跟随父亲在国外生活多年,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历史等有深入了解,还擅长演奏多种乐器,能跳多种舞蹈。

思想进步

  • 具有西方视野:接受了西式教育,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思想观念,与传统的清朝宫廷女性不同,她能将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介绍给慈禧太后和宫廷中的其他人。
  • 反抗封建礼教:当慈禧太后打算将她指婚给荣禄之子时,她极力抗拒,最终在光绪帝的帮助下得以拖延,体现了她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反抗。

爱国奉献

  • 传播中国文化:离开宫廷后,积极投身社会活动,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通过出书、演讲等多种大众传播活动来改善华人在美国上层社会的形象。
  • 支持抗日救亡:抗战期间,参与宋庆龄发起的保卫中国同盟活动,在美国积极组织华人华侨为中国抗战募捐,为中国的抗日救亡事业做出了贡献。

善于观察与记录

  • 记录宫廷生活:以自己在宫廷中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撰写了《清宫二年记》《御香缥缈录》《瀛台泣血记》等多部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宫廷生活的细节和人物风貌,为后人了解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

玉澜堂

光绪皇帝从紫禁城来颐和园给慈禧请安、请示懿旨后,如果晚了,或者次日还有事,就住在玉澜堂。光绪皇帝有时,也在玉澜堂接见臣工,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政务。

玉澜堂

历史变迁

玉澜堂建于1750年,是乾隆皇帝的书斋,后来被英法联军烧毁,1892年又重新修建,成为光绪皇帝在颐和园的寝宫。

名字由来

“玉澜”二字取自晋代陆机的诗句“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意思是昆明湖的水来自玉泉山,在玉澜堂可以看到昆明湖美丽的湖光山色。

建筑布局

玉澜堂是三合院式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是霞芬室,西配殿是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都有后门,东殿能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对着宜芸馆。

相关历史事件

1898年,光绪皇帝在玉澜堂召见袁世凯,希望他支持戊戌变法。但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囚禁在这里,为了不让光绪皇帝与外界接触,还命人在东、西、北三面砌了很多砖墙,只留正南面的通道由亲信太监监视。

内部陈设

现在玉澜堂殿内正中地平床上的宝座、御案、掌扇、围屏等,都是乾隆时期的物品。用紫檀木和沉香木镶嵌、拼贴、雕造而成的宝座、御案、香几,造型好看,花纹也很细腻,是颐和园家具中的精品。

戊戌变法

七镇八远辽宁舰

七镇八远十五舰

七镇是指镇东号、镇西号、镇南号、镇北号、镇中号、镇边号、镇海号,共计七艘炮舰。每条船上大约有五十名船员,配备一门大炮和六门小炮,总共七门炮。均为英国建造,1879年至1881年间陆续服役。这些舰船排水量约440吨,航速10节,主要部署于渤海湾,负责海岸巡逻与防御。每舰配备1门大口径阿姆斯特朗前膛炮(口径约254毫米)和6门小口径速射炮,船员约50人。其设计侧重灵活性,但因吨位和火力有限,难以参与远洋决战。

八远是主力中的主力,被称为八大远,包括定远号、镇远号(德国造铁甲舰)、济远号、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英德混造防护巡洋舰)、平远号(国产铁甲舰),共计八艘铁甲战列舰和巡洋舰。其中定远、镇远为北洋水师旗舰,排水量7335吨,装备305毫米克虏伯主炮4门,装甲厚度达356毫米,是当时亚洲最强战舰。致远、靖远等舰航速达18节,配备先进速射炮,兼具火力与机动性。平远作为福州船政局自建舰,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技术的突破。

在甲午战争开战前,北洋海军有大小舰只上百艘,其中作战舰只约三十艘(有些属于兼用),七镇八远是其中的主力战舰,代表了中国近代海军早期的核心战力。

其中,七镇以近海防御为主,吨位较小;八远则是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铁甲舰,技术更先进。

定远舰为北洋海军旗舰,致远舰管带为邓世昌。

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均为400吨,镇中、镇边为500吨,镇海为950吨(运输舰);八远中的定远、镇远均7335吨,经远、来远均2900吨。此外,当时还有超勇、杨威两艘巡洋舰(均为1350吨);康济、威远、泰安三艘炮舰(吨位分别为1310、1268、1258);操江、湄云两艘炮舰(吨位为640、578);隶属于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艘巡洋舰也参加了甲午战争(广甲属穹甲巡洋舰,排水量1296吨;广乙、广丙为轻型巡洋舰,排水量1030吨)。

历史作用与局限

这些战舰在1884年中法战争至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承担主要作战任务。定远、镇远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舰队,但整体因战术落后、弹药不足等问题最终战败。其中“七镇”因性能局限,多未直接参与决战,而“八远”的损失(如致远沉没、定远自爆)成为近代海军悲剧的缩影。这一舰队体系虽未能挽救清朝海防,却为近代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实践经验。

辽宁舰

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传承“七镇八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舷号从16号开始(因为“七镇八远”共15艘战舰),后续的山东舰、福建舰等航母的发展也是一种百年海军传承的体现,如辽宁舰铭记辽宁大东沟海战,山东舰铭记山东威海卫全军覆没,福建舰铭记福建外海马尾海战等。不过也存在其他关于航母舷号为16的解释,如在辽宁舰建造计划之前已经提交了15个航母建造计划但未落实,在海军人心中这15个航母都是存在的,所以辽宁舰舷号为16。

宜芸馆和隆裕皇后

名字由来与历史变迁

  • 名字由来:“芸”是一种香草,可以防止书中生蛀虫,古人常把它夹在书页里,所以藏书的地方就被称为芸馆等,乾隆皇帝以此命名宜芸馆,寓意“宜于藏书”。
  • 历史变迁:宜芸馆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本是乾隆皇帝的书库,用来藏书和读书。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宜芸馆,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重新修建,重建后成为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所。

建筑布局与特色

  • 整体布局:宜芸馆是一座小巧的四合院,院门为垂花门,上面题有“宜芸门”。正殿是宜芸馆,面阔五间,由前五间和后三间组成。东西配殿各有五间,东配殿称道存斋,西配殿叫近西轩。 
  • 内部陈设:殿内家具都是珍品,用宝石、竹丝等镶嵌,拼出各种图案。宜芸门内侧廊壁上还嵌有10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各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到了这里。

相关历史故事

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她和光绪皇帝的婚姻是慈禧太后安排的。虽然隆裕皇后住在宜芸馆,但她和光绪皇帝的感情并不好。不过,隆裕皇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一笔,1912年,她带着溥仪皇帝宣布大清朝退位,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

珍妃和西配殿

瑾妃和东配殿

乐寿堂

乐寿堂

乐寿堂前后两进,左右各带跨院,是颐和园内最大的四合院建筑。

乐寿堂初建于乾隆十五年,是一座两层楼的殿宇,楼上是佛堂。皇太后钮祜禄氏到大报恩延寿寺上香后,在此休息。若住在此殿,便到楼上进香(皇太后常住畅春园)。乾隆这样解释乐寿,“乐惟以天下,寿愿共春台”,“偕天下同乐,与山川共寿”。

修建颐和园时,两层楼的乐寿堂改建为一层的殿宇。

乐寿堂正殿中央,悬挂一挂五彩玻璃大吊灯,是1903年为庆祝慈禧太后七旬大寿特意从德国引进的,为我国最早的电灯之一,发电机组设在文昌阁附近。

基本概况

乐寿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为母亲孝圣宪皇后庆祝六十大寿而建,初为两层,上层是佛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改为单层,成为慈禧太后的寝宫。

建筑特色

  • 位置优越: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位置绝佳。
  • 布局精巧:是一组前后两进,东西各有一跨院的大型四合院,大小房间共49间,全部由回廊相连。 
  • 装饰精美:堂内有精美的紫檀雕制的“御案宝座”,后有十五折玻璃屏风,两侧插列孔雀羽毛掌扇。此外,还有用象牙和螺钿镶嵌的玻璃镜屏风、五彩玻璃吊灯等。

庭院陈设

  • 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六合太平”之意,寓意天下太平。 
  • 青芝岫:乐寿堂前有一块海青色的大石头,叫“青芝岫”,也被称为“败家石”。明朝米万钟发现后想运回勺园,但财力耗尽弃于路旁,后来乾隆将其运到乐寿堂前。 
  • 花卉植物:院内种植了玉兰、海棠、牡丹等花卉,象征着“玉堂富贵”,邀月门前的一株玉兰花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室内布置

  • 起居室:中间设宝座、御案,宝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用的青龙花大磁盘,还有四只烧檀香的九桃大铜炉。
  • 西套间:为慈禧太后的卧室,里面有各种珍贵的珠宝、装饰品以及与帝后生活相关的必需品。
  • 东套间:是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是乾隆时遗物。

水木自亲

败家石

扬仁风

相关人物

皇太后钮祜禄氏

慈禧太后

长廊

长廊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 728米,273间。

在长廊中观山望湖,步移景换,避雨雪遮日晒,景中有景。长廊是我国古典园林添景的绝佳之作。

长廊四亭,俗称四季亭,都是八角重檐结构。清漪园时,四亭都是由乾隆命名题匾。但是,在修颐和园时,寄澜亭和清遥亭则是慈禧太后题额。

长廊东西两段设对鸥舫和鱼藻轩,为昆明湖边的敞轩。设置对鸥舫和鱼藻轩,使得长廊避免了平铺直叙,冗长乏味。帝后休憩时,可边饮茶边赏鸥鸟翻飞,鱼群游弋。临湖护栏下,各有一个小码头,饮茶之后可以登舟游湖。

基本概况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重建。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北倚万寿山,南临昆明湖,蜿蜒曲折,就像一条彩色的长龙趴在湖边。 

建筑特色

  • 造型独特:从空中看,长廊就像一个倒挂着的蝙蝠,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蝙蝠代表着福到,有着美好的寓意。
  • 结构精巧:长廊的修筑没有用一个钉子,全是靠上千根木棍和木桩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这么一个坚固又漂亮的长廊,这可是古代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哦。
  • 四季亭:在地势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上,建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亭子,它们代表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设计十分巧妙。

文化艺术价值

长廊的枋梁上绘有14000余幅苏式彩画,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林黛玉葬花等。这些画就像是一本本会讲故事的书,把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都浓缩在了这长长的廊子上。

邀月门

名字的由来

邀月门的名字来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不是很有诗意呀?

建筑特色

邀月门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歇山式垂花门,在颐和园里这种垂花门可不多见哦。门上面挂着的匾额是光绪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是满汉双体文龙边竖式斗匾,满文在右侧,上面还有五条金龙,看起来特别威风。 

文化意义

匾额下面还悬挂着一幅杭州西湖全景图,原来颐和园的建造可是仿照了杭州西湖呢。而且呀,在中秋之夜,东升的月亮月光透过树影,斜射到长廊的邀月门内,就好像嫦娥被邀请来到了人间仙境,美极了。

留佳亭

位置与象征

留佳亭是颐和园长廊东起的第一座亭子,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它代表着春季,寓意着留住春天的美好景色。

名字由来

乾隆皇帝在建此亭时,从唐代诗人储光羲“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留”的诗句中得到启发,《尔雅》中对“留”的解释是“久”的意思,所以“留佳”就是希望春日长久,让人们能多欣赏春天的美景。

建筑特色

  • 外观:留佳亭为八角重檐攒尖形式,造型优美,建筑面积21.5平方米。面南悬有“留佳亭”匾额,是乾隆皇帝手书。亭子北面额曰“璇题玉英”,“璇题玉英”形容建筑装饰精美,就像美玉一样璀璨。
  • 内部陈设:亭内西悬“文思光被”匾额,东悬“草木贲华”匾额。“文思光被”意思是帝王睿智广施天下,“草木贲华”则是形容春天草木繁茂、欣欣向荣的景象。 

文化特色

留佳亭内有许多精美的苏式彩画,其中一幅是“大闹天宫”,描绘了孙悟空在天宫中大闹的精彩场景;另一幅是“桃花源记”,展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美好的世界中。

寄澜亭

位置与象征

寄澜亭是长廊上自东向西的第二个亭子,紧邻昆明湖,它代表着夏季。 

名字由来

“寄澜”就是寄情感于波澜之间,“澜”指的是昆明湖的波澜。这个名字出自《孟子尽心上》中“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时题此名,主要是以观水寄托读经求道的情怀。

建筑特色

寄澜亭是八角重檐亭,两层屋檐既增加了亭子的高度,又提高了层次。亭檐下悬挂着“寄澜亭”匾额,已非御笔,匾上印章的款识换成了“慈禧太后御笔之寶”,亭内还悬有“烟霞天成”、“夕云凝紫”两块同样钤有慈禧太后御笔之寶的匾额。

文化特色

寄澜亭内有两幅苏式彩绘,一幅是“取成都”,描绘的是《三国演义》中张飞挑灯战马超的场景;另一幅是“八大锤”,展现的是《说岳全传》里双枪陆文龙力战八大锤的情节。

八大锤

《说岳全传》里的“八大锤”不是八把锤子,而是四位用锤的猛将,每人拿一对锤子,一共八把,所以叫“八大锤”。

四位英雄和他们的锤子

1. 金锤将岳云(岳飞长子)

  • 武器:一对 金锤(各重80斤)
  • 特点:勇猛无比,曾和金兀术大战,还敢单挑陆文龙! 2. 银锤将何元庆
  • 武器:一对 银锤(各重60斤)
  • 故事:原本是山寨大王,和岳飞打了三次才投降,后来成了好兄弟。 3. 铜锤将严成方
  • 武器:一对 铜锤(各重50斤)
  • 经历:年轻气盛,挑战岳云失败后拜师,一起抗金。 4. 铁锤将狄雷
  • 武器:一对 铁锤(各重40斤)
  • 亮点:误打误撞加入岳家军,四人联手时超威风!

经典场景:八大锤大闹朱仙镇

金兵入侵朱仙镇,四位锤将一起出战,挥舞着金银铜铁八种锤子,打得金兵落花流水!特别是岳云的金锤砸烂金兵的“铁滑车”,超厉害!

小知识:古代小说里常常用“锤”做武器,代表力量和勇猛,就像超级英雄的“大招”!你最喜欢哪个用锤的英雄呢?

秋水亭

位置与外观

秋水亭位于颐和园长廊上,是长廊中的第三个观景亭,北与云松巢相对,从佛香阁排云门往西走大约150米就能看到它。它是一座重檐八角亭,有八根红漆立柱,两层屋檐,看起来非常精致。 

名字由来

秋水亭的名字来源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秋天的时候,昆明湖的水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倒映着天空和远处的山峦,就像诗里描写的那样美。

文化特色

  • 匾额:秋水亭北檐上有“秋水亭”和“三秀分荣”两块匾额,都是清漪园时期乾隆皇帝留下的旧物。“三秀分荣”中的“三秀”指的是灵芝,传说灵芝一年开花三次,这里用来形容颐和园里的奇花异草繁茂,充满祥瑞之气。
  • 彩绘:亭内有两幅苏式彩绘,一幅是“岳飞枪挑小梁王”,描绘了岳飞英勇战斗的场景;另一幅是“竹林七贤”,展现了古代七位文人雅士在竹林中聚会的情景。

石丈亭

基本概况

石丈亭在颐和园长廊最西头的北侧,临近古石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亭子,从外面看是敞轩,里面则是坐西朝东的小四合院。

历史故事

石丈亭建于乾隆年间,后来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烧毁,光绪年间又重新修建。

名字由来

石丈亭之名取自宋人米芾拜石为丈的典故。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他爱石成魔,深得宋徽宗宠幸,有米癫之称。

北宋书法家米芾在安徽任官时,见到一块奇特石头,整理帽冠,手捧笏板跪拜,尊石为“石丈”“岳丈”,留下“元章拜石”故事。乾隆南巡时,从扬州“九峰园”选了两块太湖石运回京城,一块放圆明园,一块放在清漪园的石丈亭院子里。因这块南太湖石从门外远望犹如伟岸丈人,乾隆便将小庭院命名为“石丈亭”。

庭院特色

  • 建筑布局:庭院平面呈“门”字型,有15间房间,两面临水,东面与长廊相接。
  • 珍贵奇石:院子里的南太湖石高约4米,宽1.5米,色调浅灰,是“京华传世名石”独峰之冠。它充分体现了太湖石“瘦、皱、透、漏”的特色,洞穴奇秀,叠嶂凝翠,涡洞相套,褶皱相迭,剔透玲珑。

养云轩

从邀月门进入长廊后,长廊北面有一葫芦状的水塘,名为葫芦河。葫芦谐音福禄,多籽象征子孙昌盛。

葫芦桥北是养云轩,为清漪园的原有建筑。养云轩门为八角形,顶上有一奖杯式的装饰,类似当年法国钟表的设计图案。清漪园时称钟式门,堪称中西文化的和谐结合。

山色湖光共一楼

鱼藻轩的北面有一段短廊,通过长廊,连接一座八面三层的楼阁式建筑:山色湖光共一楼。楼阁之名为乾隆御笔,木匾悬挂在二层檐上。

长廊在鱼藻轩这一部位,随湖岸的形态更加弯曲,鱼藻轩与“山色湖光共一楼”通过短廊与长廊直接相连,形成戗脊,长得长廊更加稳固。

山色湖光共一楼之西,建有14间的爬山廊与听鹂馆连接,方便风雨中去听鹂馆。

基本概况

  • 位置:山色湖光共一楼位于颐和园长廊的北侧、听鹂馆的东边,与长廊相接,从鱼藻轩向北对面望去就能看到,它背靠万寿山,面向昆明湖。
  • 外观:楼阁是朱红色的柱子,黄色的琉璃瓦,八面两层三重檐的建筑造型,因为楼座是八边形,所以也被叫做“八方阁”。楼阁的第二层有雕栏环绕,站在这里可以凭栏眺望周围的山色湖光。 

历史渊源

这座楼阁原本是清漪园时期的建筑,后来在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进行了重修。楼额上“山色湖光共一楼”这七个大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亲书,这块匾是“一块玉黑漆阴文金字匾”,是颐和园中不多见的乾隆时期的匾额。

文化寓意

  • 观景体验:正如它的名字一样,登上这座楼阁,眼前的景色美不胜收,昆明湖的湖水碧波荡漾,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湖边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就像一幅展开的美丽画卷,让人感觉仿佛把所有的湖光山色都聚集在了一起,真的是得天独厚。
  • 象征意义:乾隆皇帝题写的这个名字,不仅描绘了这里美丽的景色,同时也隐喻了大清王朝的万里江山尽在心中,表达了皇家的威严和气度。

听鹂馆

历史故事

听鹂馆始建于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修建的,当时是园内供帝后娱乐的场所。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92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建。

名字由来

“听鹂馆”这个名字很有诗意哦,是借黄鹂鸟的叫声来比喻戏曲、音乐的优美动听,就好像在这里能听到黄鹂鸟唱歌一样美妙。

建筑特色

听鹂馆坐落在万寿山南麓,前隔长廊,面临昆明湖,背靠“画中游”,四周翠竹掩映,景色美极了。走进听鹂馆,里面雕梁画栋,宫灯高挂,摆放着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满满的皇家气派。 

功能用途

  • 娱乐场所:以前,慈禧太后经常在这里和她的宠臣、妃嫔们一起看戏、听音乐、举办宴会,是皇家娱乐的重要场所。
  • 餐饮名店:现在,听鹂馆是著名的宫廷风味饭庄,以经营正宗的宫廷风味菜肴、满汉全席、宫廷御膳等闻名。

特色菜品

听鹂馆的厨师们以精湛的烹饪技艺,制作出了许多美味又精致的菜肴,像宫门奉鱼、红娘自配、生片鱼锅等,每一道菜都选料严格、制作精细。

画中游

清晏舫(石舫)

历史故事

清晏舫始建于1755年,是乾隆皇帝建造的。一开始它叫石舫,舫上是中式舱楼,后来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把舱楼烧毁了,只留下了石基底座。到了1893年,慈禧太后让人把它重建了,还把舱楼改成了西洋楼式,并且改名为“清晏舫”。

建筑特色

  • 外观造型:清晏舫的船体是用汉白玉巨石雕刻而成的,非常坚固,长36米,重逾200吨。船头雕着龙头,船尾是西洋蒸汽轮船的造型,看起来很独特。
  • 内部装饰:舱内是花砖铺地,窗户上镶嵌着五色玻璃,顶部还有精美的砖雕装饰,非常华丽。
  • 排水设计:它有一个很巧妙的内排水设计,雨水会通过舱楼角落的四根空心柱,从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到湖里去。 

文化寓意

  • 治国理念:乾隆皇帝建造石舫,是想借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提醒后人要顺应民意,让吏治清明,也象征着清王朝坚如磐石。
  • 美好愿望:“清晏”取自“河清海晏”,意思是希望国家太平,天下安宁。

排云殿

明朝弘治年间在瓮山前山修建有圆静寺。

乾隆十五年,在万寿山前山中轴线上建大报恩延寿寺。

排云门

云辉玉宇牌楼是昆明湖排云门码头的标志。北面题玉辉玉宇,南面题星拱瑶枢,都是慈禧太后的题字。

玉辉玉宇牌楼建成后,从畅春园移来十二块太湖石,形成奇石排衙。

位置与作用

排云门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山中部,在颐和园长廊的中心点,是排云殿的大门,也是登万寿山进佛香阁的必经之路。 

历史渊源

排云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最初这里是大报恩延寿寺。后来在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焚毁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也被烧毁了。到了1887年,光绪皇帝为了给慈禧太后做寿,在原址改建为排云殿建筑群,排云门也就成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

建筑特色

  • 琉璃牌坊:排云门前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叫“云辉玉宇”牌楼,顶覆黄色琉璃瓦,上绘金龙和玺彩画,非常尊贵高雅。牌楼的南面匾额上书写“星拱瑶枢”,寓意着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 
  • 铜狮:排云门前左右分立两只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的铜狮,左雄右雌,威武凶猛。它们可是从畅春园废墟上挪来的,耗用黄铜34378斤,通体高2.43米,宽1.76米,长2.27米,铜狮底座高约0.80米。 
  • 太湖石:排云门两侧各有三对太湖石,一共十二个,据说代表十二生肖,这些太湖石形状各异,为排云门增添了几分自然之美。

文化意义

排云门的名字来源于晋代郭璞的诗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寓意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也象征着皇家的尊贵和威严。

排云殿

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始在天王殿遗址上建排云门,在大雄宝殿遗址上建排云殿,在钟楼、鼓楼、碑亭基址上建了四个配殿。在慈福楼、五百罗汉堂的基址上建介寿堂和清华轩。

原来天王殿前的一对青白石狮子移至好万寿山后山,从畅春园搬过来一对青铜巨狮。

第一进院落从排云门至二宫门。

两个方形荷花池及汉白玉石桥(均清漪园原物),类似紫禁城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河、内金水桥。东西配殿云锦殿、玉华殿为王公大臣们参加庆典时的休息之处。

第二进院落由二宫门至排云殿。

排云殿建在汉白玉月台上,月台如太和殿的须弥座。

排去殿为重檐歇山顶,平面呈十字结构。

历史渊源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母亲60寿辰建的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来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作为她过生日接受朝拜的地方。

建筑特色

  • 整体布局:排云殿建筑群以排云殿为中心,由排云门、玉华殿、云锦殿、二宫门、芳辉殿、紫霄殿、德辉殿及连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组成。从远处看,它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层层升高的直线,气势恢宏。
  • 主体建筑:排云殿建在高台上,重檐歇山,前后由21间房屋构成。屋顶铺着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殿内有宝座、围屏、鼎炉、宫扇等陈设,平台下对称排列着四口大铜缸,用来防火盛水,俗称“门海”。 

文化意义

  • 名字由来:“排云”二字出自晋代郭璞的“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寓意这里是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神仙即将露面,也显示了皇家的尊贵威严,仿佛慈禧太后就是那神仙一般。
  • 陈设文化:殿内的宝座和摆设都遵循皇家宫殿礼制,体现封建等级。光绪二十年慈禧60寿庆时,宝座改为九龙宝座,陈设以寿字为主题。据光绪二十八年清单,殿内曾有310项1505件陈设,有花梨、紫檀等家具,铜器、玉器、瓷器等,还有各国的洋瓷物品,是园内陈设最多的殿堂。

德晖殿

佛香阁

佛香阁

历史故事

佛香阁始建于乾隆十六年,乾隆本来想建一座九层的延寿塔给母亲祝寿,结果建到第八层时,他改变了主意,拆除后改建为佛香阁。后来在1860年,佛香阁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又花费巨资在原址上重建。

建筑特色

  • 外观宏伟:佛香阁建在万寿山前山20米高的方形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从远处看非常壮观。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朱红的梁柱显得特别有皇家气派。 
  • 结构精巧:阁内有8根巨大的铁梨木擎天柱,直贯顶部,支撑着整个建筑,结构复杂又稳固,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品。

文化内涵

  • 宗教意义:佛香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以前皇室会在这里烧香礼佛,祈求平安和福气。
  • 名字由来:“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代表着对佛的尊敬和赞美。
  • 匾额含义:阁上层榜曰“式延风教”,意思是用佛教来教化世间的民俗;中层榜曰“气象昭回”,象征着佛法像星辰般光辉灿烂;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预示着佛法的香气能波及到宇宙。

观景体验

站在佛香阁上,就像站在一个超级观景台上,周围数十里的景色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往南看,昆明湖的湖水就像一块巨大的翡翠,十七孔桥横跨在上面,就像一道彩虹;往北能看到智慧海;往东往西看,是颐和园里其他漂亮的建筑和园林景观,就像一幅巨大的美丽画卷。

琉璃牌坊

智慧海

宝云阁和铜亭

转轮藏

后山景区

四大部洲

乾隆皇帝喇嘛说

苏州街

昆明湖景区

西湖和颐和园的堤

西湖的堤

  • 苏堤: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主持修建的,所以叫苏堤。它纵贯西湖西部,全长2.8公里,从北向南,北岸连着保俶山,南岸连着雷峰塔和净寺。堤上有映波、跨桥等6座古朴美观的桥,两侧种了很多花木,春天的时候桃红柳绿,“苏堤春晓”可是“西湖十景”之首呢。 
  • 白堤:原名叫白沙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位于西湖的北部,连接湖岸与孤山,长约1公里,像一条纽带把杭州市区和西湖风景区连起来。白堤东头是断桥,西头是西泠桥,“断桥残雪”的美景就在这里。 
  • 杨公堤:由明代杭州郡守杨孟瑛主持修建,位于西湖西岸,现名叫环湖西路,与苏堤平行,也有6座桥,和苏堤的6桥合称为“西湖12桥”。这里比较寂静隐秀,能看到西线湖水与栖霞岭、丁家山相环绕。 

颐和园的堤

  • 西堤:在颐和园昆明湖的西部,是乾隆皇帝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从北向南依次建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6座风格各异的桥亭,在柳桥和练桥之间还有景明楼。西堤景色很美,种了桃树和柳树,春天柳绿桃红,就像“北国江南”。而且西堤是蜿蜒曲折的,能把园外玉泉山秀丽的西山山形与玉峰塔、妙高塔等景色都引入园中,让园内外的景色浑然一体。 
  • 东堤:是由康熙时为防卫畅春园修筑的“西堤”,在昆明湖往东拓展后加固、改造而成的湖东岸大堤。东堤的北段建了二孔水闸“二龙闸”,可以控制昆明湖往东流泄的水量,让堤以东、畅春园西墙以西的低洼地能得到灌溉,开辟成水田。

廓如亭

颐和园里的廓如亭,还有个名字叫“八方亭”。

历史故事

廓如亭修建于很久很久以前的乾隆十七年,也就是1752年,后来在光绪的时候又重新修过。那个时候呀,东堤还没有围墙,它就像一个守护者一样,守护着美丽的颐和园。

建筑特色

  • 巨大的八角形建筑:廓如亭是个八角形的亭子,有八个角,从上面看下去就像一个大大的八角星。它的建筑面积可有384.95平方米呢,是中国现存古亭中面积最大的亭式建筑,被称为“华夏第一亭”。 
  • 独特的屋顶:它的屋顶是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就像一个漂亮的大帽子盖在亭子上,而且还有十六吻兽装饰,看起来特别威风。
  • 坚固的结构:为了撑起这么大的亭子,设计师用了内外三圈共40根柱子来支撑,其中24根是圆柱形的柱子,16根是方形的柱子。

文化内涵

  • 观景作用:以前没有围墙的时候,站在廓如亭里,四面八方的景色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昆明湖的湖水、十七孔桥、南湖岛,还有远处的万寿山佛香阁,全都能收入眼中。
  • 守护寓意:它坐落在东堤上,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颐和园,保护着里面的美景和文物。
  • 牌匾文化:亭子里每面都有一块木匾,一共有8块,其中有两块是乾隆皇帝亲手写的诗句,另外六块是光绪时期的大臣们写的,内容摘自《文心雕龙》,都是用来赞美这里的景色和当时的国家政事的。

十七孔桥

基本概况

  • 十七孔桥位于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东侧水域,它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水面上。
  • 它建于乾隆年间,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全长有150多米。

建筑特色

  • 独特的桥洞设计:这座桥一共有17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桥中间的孔最大,从中间向两边的桥洞依次变小,排列得非常整齐对称。
  • 精美的雕刻艺术:桥两边的白石栏杆上,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一只石狮,一共有544只呢,比卢沟桥的狮子还多59只。这些狮子形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特别可爱。 

文化意义

  • 象征意义:在古代,数字“9”被看作是极阳数,是皇帝喜欢的吉利数字。十七孔桥从两边数中间都是第9个桥洞,正好迎合了皇帝对“9”的喜爱。
  • 交通意义:它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把昆明湖东边的陆地和南湖岛连接了起来,让人们可以方便地走到南湖岛上游玩。

神奇景观

每年冬至前后的下午4点左右,如果天气好,站在南湖岛那边朝东南方向看十七孔桥,会看到神奇的“金光穿洞”景象。这时夕阳的光会正好照进桥洞,每个桥洞都好像被金色填满,特别壮观。

南湖岛

基本概况

南湖岛位于颐和园昆明湖的东南侧,在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整个岛屿是圆形的,占地一公顷多。它四面环水,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昆明湖上,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还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岸相连。 

历史由来

南湖岛是乾隆时期扩建清漪园时建造的,乾隆皇帝仿照神话中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的布局,把南湖岛设计成了象征蓬莱的仙岛。咸丰十年,岛上建筑在大火中焚毁殆尽,光绪年间又按原样恢复了全部建筑。

主要景点

  • 涵虚堂:它是岛中的主体建筑,前身为乾隆年间的望蟾阁,嘉庆时改建为涵虚堂。这是一座两卷殿,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站在这里可以很好地欣赏昆明湖和万寿山的美景。 
  • 龙王庙:又叫广润祠,原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这里是皇家祈雨的地方,里面供奉着西海龙王。 
  • 南湖庭院:位于广润灵雨祠以西,主要由鉴远堂、澹会轩、云香阁、月波楼以及西尽院组成。鉴远堂是皇帝用膳或处理政事以及祭祀龙王后休憩之所;澹会轩则体现了乾隆皇帝认为水中蕴涵动、静、物、理的四者合一的理念。 
  • 十七孔桥:岛东南处的十七孔桥非常有名,它像一条长虹卧波,桥栏上雕刻着544只形态各异的石狮,是中国古典桥梁艺术的杰作。

铜牛

  • 基本信息:颐和园铜牛也叫金牛,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它铸造于1755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年,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啦。铜牛是用青铜铸造的,高1.14米,长1.75米,宽0.84米,卧伏在雕花石座上,牛头微微向右,双耳竖起,眼睛望着昆明湖水,就像真牛一样,特别逼真。 
  • 文化寓意:传说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水患,就铸造一头铁牛沉入河底,因为牛识水性,可以防止河水泛滥。后来到了唐朝,人们就不再把铁牛沉到水里了,而是放在河岸边用来镇水。乾隆皇帝就是根据这个传说,让人铸造了颐和园的铜牛,希望它能“永镇悠水”,让昆明湖的水不会泛滥成灾,给周围的百姓带来福气。
  • 神话传说:乾隆皇帝把昆明湖比作天河,在湖的东西两侧分别建造了象征牛郎和织女的建筑,东侧的铜牛象征“牛郎”,西侧的耕织图象征“织女”,它们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就像天上的牛郎织女一样。
  • 艺术价值:这只铜牛采用了写实的雕刻手法,把牛的神态、肌肉等都刻画得非常细致,仿佛下一秒它就会站起来走动一样,充分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古代铜牛之一。
  • 历史故事: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些侵略者听说昆明湖东岸有只金牛,就想来把它抢走。他们费了好大的力气也没能抬起铜牛,有个士兵就用刺刀砍向铜牛,结果发现铜牛不是金子做的,才骂骂咧咧地走了,铜牛这才躲过了一劫。还有,在同治元年的时候,有个内务府的人把铜牛的尾巴割掉拿去卖废铜了,后来到了1888年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才把尾巴接上。

金牛铭

夏禹治河,铁牛传颂。

义重安澜,后人景从。

制寓刚戊,象取厚坤。

蛟龙远避,讵数鼍鼋。

潫此昆明,潴流万顷。

金写神牛,用镇悠永。

巴邱淮水,共贯同条。

人称汉武,我慕唐尧。

瑞应之符,逮于西海。

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昆仑石碑

二龙闸

  • 基本概况:二龙闸位于颐和园东堤北端,文昌阁南约100多米处,也被称为“二孔闸”,因有两个出水闸口而得名。它原在颐和园东大墙之外,1984年颐和园东墙外移,此桥被圈在了墙里。 
  • 历史渊源:二龙闸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帝将畅春园的西堤改为昆明湖东堤,为了将西山诸泉之水引入海淀、万泉河灌溉粮田,沿堤设置了十来座水闸,二龙闸便是其中之一。
  • 建筑特色:闸上是桥,方便颐和园内的通行。桥洞东边还有座南北走向的石桥。新砌的园墙将原有的两尊石雕龙头按原样放在墙基处,龙首向东俯视水面,张口做吐水状,而园墙外的拱形水门两侧也有新雕的龙头,拱门上写有“荷花池”三字。
  • 功能作用:二龙闸是昆明湖东堤上唯一的一座泄水闸,主要用于调节昆明湖东部地区的用水,可用于泄洪、调节水位,还能灌溉园外农田,接济圆明园、畅春园等园林用水。

文昌阁

历史渊源

文昌阁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来是清漪园的园门之一,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又进行了重建。

建筑特色

文昌阁是一座城关式建筑,也是颐和园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城基上原本是三层楼阁,光绪时期改建为二层。城头四隅角廊平呈“人”字形,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气势磅礴。 

文化内涵

  • 供奉神像:文昌阁内供奉着文昌帝君铜像,还有两个小侍童铜像和一匹铜骡。文昌帝君是道教中主掌功名利禄、文运的神,在古代,读书人都很尊崇他,希望能得到他的庇佑,考取功名。
  • 象征意义:颐和园西边的宿云檐城关供奉着武圣关羽,东边的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形成了“文东武西”的格局,象征着文武辅政,共同保卫皇家园林。

知春岛

名字的由来

知春岛位于昆明湖东岸北端,靠近东宫门和文昌阁。这里地势开阔、阳光充足,而且有万寿山为它遮挡寒风,所以冬天过后,春天来临的时候,这里周围的湖水总是最先融化,岛上的柳树也比其他地方的树早发芽,就像它最先知道春天来了一样,所以叫知春岛。

有趣的历史故事

知春岛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原本是四面环水、与岸隔绝的。后来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知春亭时,为了方便慈禧太后上岛游览,特意在亭的东面添建了一座平桥,使湖心小岛与东岸相连。

美丽的风景和建筑

  • 知春亭:知春岛上坐落着一座漂亮的重檐四角攒尖顶的彩绘木构方亭,叫知春亭。它建筑通高11.273米,建筑面积76.5平方米,绘有苏式彩画,井字牡丹天花。从知春亭向远处看,北面是郁郁葱葱的万寿山和雄伟的佛香阁,西面能看到长堤以及玉泉山、西山,南面则是龙王庙和十七孔桥。
  • 周边景色:岛上种满了柳树,春天的时候,柳树发芽,嫩绿的柳枝随风飘动,搭配着波光粼粼的湖水,还有在水中嬉戏的野鸭,风景美极了。而且这里还是摄影爱好者拍摄落日和晚霞的好地方,每到傍晚,太阳慢慢落下,晚霞把天空染成了橙红色,和湖面上的倒影相互映衬,就像一幅美丽的画。

昆仑石

昆仑石,全称为昆仑石碑,是一种刻石。石碑由乾隆皇帝题字。昆仑石象征帝王追求蓬莱仙境,昆仑石顶部圆形,象征跃出海面的红日。据了解北京有7座昆仑石。

基本资料

英文名:Kunlun Monument

形似一座山的刻石,称“昆仑石”,也可视为刻石中的一种形式。

昆仑石为昆仑石碑的简称。昆仑石是一种特殊规制的石碑,碑高2米左右,宽1米左右,梯形圆顶,有2.5米长、1米左右宽的长方形底座,底座上雕刻有粗犷线条水浪纹,象征海水江崖。碑身刻有御书文字、御制诗。

构成

昆仑石碑用汉白玉石制成,不是采用昆仑山之石制成,昆仑石象征传说中神仙居住的昆仑山而得名。清代皇家园林发源于中国古代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西部高原的神奇故事与东部大海传说相结合。昆仑石象征帝王追求蓬莱仙境,昆仑石顶部圆形,象征跃出海面的红日。北京昆仑石多数为清代乾隆年间的御碑,竖立在皇家园林里的风景区内。在清代以前未见有关昆仑石的记载。据了解北京有7座昆仑石:即北海昆仑石、南海昆仑石及人字柳诗碑、圆明园昆仑石、颐和园昆仑石及耕织图石碑、南苑昆仑石。

相关历史

昆仑石位于北京北海公园琼岛南坡的引胜亭北与楞伽窟之间,因为此石连同“岳云石”均来自河南开封“艮岳园”,两石奇特峻峭。昆仑石正面刻“昆仑”二字,背刻律诗,均为乾隆皇帝御题。

乾隆十七年(1752)立有一名石为“昆仑石”。这块峻峭的奇石是“艮岳御园”的旧物。此石与众多名石的形态不同,它是圆头矩方体,高1.7米,宽不足l米,厚不足0.5米,实际是一块字碑。此石的下面刻有乾隆皇帝御书“昆仑”二字,背面和东、西面分别刻有乾隆御制诗二首。

石背刻诗曰:“飞阁流丹切颢空,登临送目兴无穷,北凭太液平铺镜,南接金鳖侧饮虹;冬已半时梅馥馥,春将回处日融融,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后署:悦心殿即景作,御笔。

昆仑石为清代乾隆时期北京独有的一种御碑,未见文字报道国内其他省市有这种石碑。乾隆时期处于清朝鼎盛时期。国库充裕,乾隆本人爱好游玩,有较高的风景建筑知识,爱好书法和诗文,所以他创造了昆仑石新碑型,用昆仑石丰富皇家园林的内容,表现他的诗文和书法,昆仑石上均雕刻有乾隆御书的诗词,有的刻有御书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