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
中国造1956式16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中国仿制苏联M-160式160毫米迫击炮,1956年批量生产,主要作为师属炮兵重型压制火器使用。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160毫米
- 高低射界:+50度至+80度
- 方向射界:78度(射角80度时)
- 初速:343米/秒
- 射速:3发/分
- 最大射程:8329米
- 全重:1290千克
中国造三三一式120毫米迫击炮
该门炮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国民党军的。
该型炮是1944年(民国33年)10月定型的三三式120毫米迫击炮的改进型。三三式中迫击炮是中国仿制法国布朗德迫击炮,时称“三三式迫击炮”或“国造十二公分重迫击炮”。不久,工厂将炮车轮距由1260毫米减至1080毫米,定名为“三三一式十二公分迫击炮”。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120毫米
- 高低射界:+2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4度
- 初速:256米/秒
- 射速:5发/分
- 最大射程:4925米
- 全重:213千克
中国造1964年式12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曲射压制火炮,1965年4月设计定型,同年10月生产定型。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120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0度
- 方向射界:左右各4度
- 初速:272米/秒
- 射速:6至15发/分
- 最大射程:5520米
- 全重: 174千克
中国造1971年式10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1971年射击定型,结构简单,重量较轻,操作使用方便,可人力携带随同步兵作战,必要时可平射摧毁地堡等火力点。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100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0度
- 方向射界:左右各4度
- 初速:250米/秒
- 射速:15至20发/分
- 最大射程:4700米
- 全重:74.5千克
(中)中国造1983年-1式82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为满足空降兵和特种部队要求而研制的轻型迫击炮,1985年设计定型后批量生产。主要零部件由钛合金制成,全跑体积小,重量轻,可分解后随身携带跳伞,具有良好的机动性。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2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0度
- 方向射界:左右各3.3度
- 初速:195米/秒
- 射速:25发/分
- 最大射程:2700米
- 全重:18.1千克
(右)中国造1967年式82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中国在1953年式82毫米迫击炮基础上改进研制的,减轻了重量并改善了操作性能。1968年设计定型,1971年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2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0度
- 方向射界:6度
- 初速:211米/秒
- 射速:25发/分
- 最大射程:3032米
- 全重:35千克
中国造1953年式82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中国仿制苏联M1941式82毫米迫击炮,1953年定型批量生产。具有构造简单、操作方便和造价低廉的特点。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2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6度
- 初速:211米/秒
- 射速:25发/分
- 最大射程:3040米
- 全重:53千克
(左)中国造75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山西地区兵工厂制造。
(右)中国造10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山东地区兵工厂制造,炮身有“乙G467187”的铭文。
中国造15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晋冀鲁豫军区军工所辖兵工厂在解放战争时期设计制造,命名为“边造重迫击炮”,是人民军工自力更生的见证。因原料、技术等原因,1947年至1949年仅生产19门。
中国造12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山西地区兵工厂制造。
中国造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仿制法国布朗德M1935式迫击炮。1941年开始仿制,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仿制完成,次年命名为“民国造卅一年式六公分迫击炮”或“六公分迫击炮”。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60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11度
- 初速:59至148米/秒
- 射速:16至32发/分
- 最大射程:1444米
- 全重:18千克
中国造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
这门炮1948年10月生产,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缴获国民党军的。
该型炮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仿制法国布朗德M1935式迫击炮。1941年开始仿制,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仿制完成,次年命名为“民国造卅一年式六公分迫击炮”或“六公分迫击炮”。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60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11度
- 初速:59至148米/秒
- 射速:18至32发/分
- 最大射程:1444米
- 全重:18千克
中国造6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山东地区兵工厂1948年9月生产,炮身有“乙F1948.9”和“10093”的铭文。
中国造60毫米迫击炮
该型迫击炮是中国东北解放区地方军工厂1947年起生产的曲射压制火炮,由东北军区军工部参照美国造M2式60毫米迫击炮设计,主要用于伴随步兵提供一线火力支援。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60.5毫米
- 高低射界:+40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左右各7度
- 初速:69至158米/秒
- 射速:30至35发/分
- 最大射程:1814米
- 全重:19千克
中国造1963年式6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迫击炮,1963年设计定型,1964年生产定型。结构简单,重量较轻,操作使用方便。全炮可分解为3大部件,便于行军携带。炮身上装有握把,便于火炮做短途阵地转移时使用。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60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0度
- 方向射界:8.5度
- 初速:134米/秒
- 射速:30至35发/分
- 最大射程:1410米
- 全重:12.5千克
中国造68毫米迫击炮
这门炮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国民党军的。
中国造82毫米迫击炮
中国造81毫米迫击炮
日本造九七式81毫米迫击炮
这型炮是日本1937年(日本神武纪年2597年)装备试用,1939年1月正式定型,命名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日军把口径90毫米以下的迫击炮称曲射步兵炮),构造与法国布朗德M1927式81毫米迫击炮大致相同。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1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5.6度
- 初速:196米/秒
- 最大射程:2850米
- 重:67千克
日本造九四式90毫米轻迫击炮
这门炮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奉天军械厂制造,是侵华日军对中国实施化学战的物证。该型炮是日本1932年开始研制,1935年8月定型生产,命名为“九四式轻迫击炮”。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90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5.6度
- 初速:227.4米/秒
- 最大射程:3800米
- 重:169千克
中国造二十年式82毫米迫击炮
这门炮是中国仿制法国布朗德M1927式81毫米迫击炮,1931年(民国20年)由南京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次年5月装备。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2.55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8度至22度
- 初速:196米/秒
- 射速:8至9发/分
- 最大射程:2850米
- 重:69千克
法国造布朗德M1927/31式81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法国20世纪30年代初在布朗德M1927式81毫米迫击炮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M1927式81毫米迫击炮是法国设计师埃德加威廉布朗德以英国斯托克斯迫击炮为基础研制,是第一种具备现代迫击炮基本特征的火炮。其设计革新之处在于将炮身和炮架的刚性连接改为缓冲连接,世界上口径80毫米左右轻迫击炮的设计多以此为蓝本。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1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9度至13.4度
- 初速:208米/秒
- 射速:18至30发/分
- 最大射程:3120米
- 重:58千克
美国造M1式81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仿制法国布朗德同口径迫击炮。主要用于杀伤有生力量,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也提供战场施放烟雾和夜间照明灯保障。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1毫米
- 高低射界:+40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左右各5度
- 初速:213米/秒
- 射速:18发/分
- 最大射程:3008米
- 重:62千克
美国造M2式106毫米化学迫击炮
这门炮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国民党军的。
该型炮是美国为化学战部队设计的,兼射榴弹,构造简单,装药量大,但底板笨重易损,射程短,每次发射须取下瞄准镜。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106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60度
- 方向射界:14度
- 初速:255米/秒
- 射速:5发/分
- 最大射程:4002米
- 重:151千克
美国造MkI式81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美国仿制英国斯托克斯MKII式3英寸迫击炮。实际口径为3.2英寸,约合81毫米。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1.3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75度
- 方向射界:左右各6度
- 射速:10发至30发/分
- 最大射程:2423米
- 重:52千克
美国造T62式81毫米迫击炮
这门炮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国民党军的。
(左)30毫米迫击炮
(右)法国造M1937式5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法国20世纪30年代末研制的小口径迫击炮。
越南造60毫米迫击炮
这门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缴获的。
中国造1963式60毫米迫击炮
这门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缴获越军的。该型炮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迫击炮,1963年设计定型,1964年生产定型。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60毫米
- 高低射界:+45度至+80度
- 方向射界:8.5度
- 初速:134米/秒
- 射速:30发至35发/分
- 最大射程:1410米
- 重:55千克
越南造60毫米迫击炮
这门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缴获越军的。
美国造M2式6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参照法国同口径迫击炮研制,1938年装备。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60毫米
- 高低射界:+40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14度
- 初速:157.9米/秒
- 射速:30发/分
- 最大射程:1840米
- 重:19.7千克
中国造三一式60毫米迫击炮
该型炮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仿制法国布朗德M1935式迫击。或1941年开始仿制,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仿制完成,次年命名为“民国造卅一年式六公分迫击炮”或“六公分迫击炮”。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60毫米
- 高低射界:+40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11度
- 初速:59至148米/秒
- 射速:18至32发/分
- 最大射程:1444米
- 重:18千克
日本造九八式50毫米投掷器
该投掷器式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国民党军的。
该型投掷器是日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研制,1938年(日本神武纪年2598年)生产装备,简称“九八式炸药投掷器”。因弹药非受迫击发,故称“投掷器”,实战中也可用作迫击炮。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60毫米
- 身管长:650毫米
- 高低投掷角:+40度
- 最大射程:416米
- 重:22.4千克
(左)日本造九九式81毫米小迫击炮
该型炮是日本1938年以“试制小迫击炮”名称进行研制,1939年(日本神武纪年2599年)试制成功并进行试验改进,次年正式定型装备。其特点是结构紧凑、重量轻,可分拆后由两名士兵背负。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 口径:81毫米
- 初速:82米/秒
- 高低射界:+45度至+85度
- 方向射界:6.2度
- 最大射程:650米
- 重:24.8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