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Nanluogu Lan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境内,交道口地区中轴线东侧,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呈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长787米,宽8米。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锣锅巷。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属镶黄旗,称南锣鼓巷。“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
南锣鼓巷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巷,也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仍然完整保留着元代胡同院落的独特肌理,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级最高且资源最为丰富的传统棋盘式民居区域。南锣鼓巷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俯瞰整个街区犹如蜈蚣,又称蜈蚣街。南锣鼓巷的形成可追溯至元朝大都城的兴建时期。在清代的乾隆年间,此地为镶黄旗的驻扎地;而到了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又被划归为内左三区;进入民国时期,则变成了内五区的一部分。南锣鼓巷曾经汇聚了众多高官显要与文化名流,不仅完好保存了众多历史悠久的胡同与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还因名人故居而沉积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2022年3月,南锣鼓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历史沿革
元朝时期,以锣锅巷为轴线,东侧地区属昭回坊,西侧地区属靖恭坊。
明朝时期,锣锅巷属昭回靖恭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锣锅巷属镶黄旗,改称南锣鼓巷。
清光绪末年至清宣统年间,锣鼓巷属内左三区。
民国时期,锣鼓巷属内五区。
2012年7月,南锣鼓巷联合工会成立。
2013年10月4日,南锣鼓巷WiFi系统正式开通。
2016年4月25日,南锣鼓巷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取消国家AAA级景区资质。同年10月到12月,南锣鼓巷主街进行封街改造。同年12月20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导则执行,重点恢复居住功能。
2019年7月1日,南锣鼓巷不再允许停放车辆。
2023年8月,据南锣鼓巷管委会和东城区交道口街道消息,南锣鼓巷从2023年8月29日开始进行街区业态提升,166家商户将全面取消从窗口售卖餐食的方式,羊肉串、面筋、酸奶一类的小吃售卖,将全部搬到室内。
街道格局
南锣鼓巷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西边是地安门外大街,东边是交道口南大街,长787米,宽8米,南北走向,东西两面共有16条胡同整齐排列,呈鱼骨状。
从南向北,西面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南下洼子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边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
主要建筑
万庆当铺旧址
万庆当铺旧址位于蓑衣胡同1号,临南锣鼓巷一侧。万庆当铺是清末民初京城五大当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万庆当铺衰败关闭。2006年整修时,“万庆”二字重现天日。
水准点石碑
水准点石位于南锣鼓巷与前圆恩寺胡同西口路北墙角,碑高1米,宽0.2米,汉白玉制成,一面镌刻“测北京水平”,另一面镌刻“都市政公所”。石碑是民国时期所立,标注的是老北京内城的最高点,海拔49米。
石文化展示区
石文化展示区位于南锣鼓巷与菊儿胡同西口,旧时石碑、石墩、上马石下马石等均在此展出。
中国拉卜楞民俗文化体验馆
中国拉卜楞民俗文化体验馆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在北京设立的“甘南窗口”,通过临摹、喷绘、雕塑、投影等方式将甘南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情还原,展示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
文化活动
2019年11月27日至29日,南锣鼓巷举办“歌华有线杯”·2019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纸艺创意赛区“敬人纸语入围作品展”。
2019年12月3日,南锣鼓巷举办主题为“垃圾分类有你有我,志愿服务扮靓南锣”宣传活动。
所获荣誉
1990年,南锣鼓巷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2022年3月,南锣鼓巷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
南锣鼓巷十大必去景点
原文:南锣鼓巷十大必去景点
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魅力街区
南锣鼓巷,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散发着现代的活力与魅力。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之中。
南锣鼓巷是开放式的胡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无需预约,随时开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这里是古巷与现代元素完美结合的典范,古老的胡同格局与现代的时尚气息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魅力。
南锣鼓巷街区呈南北走向、鱼骨状布局,东西两面共有 16 条胡同整齐排列,俯瞰整个街区犹如一只蜈蚣,因此又被称为蜈蚣街。这些胡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每一条胡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特色。从南向北,西面的胡同有福祥胡同、蓑衣胡同等;东边的胡同有炒豆胡同、板厂胡同等。胡同里保留着众多古宅院,不少曾是名人富商的府邸,如万庆当铺旧址、冯国璋旧宅、齐白石旧居、矛盾故居等,它们见证了南锣鼓巷的繁华与沧桑。
除了古宅院,这里还有如玉河故道遗址、时间博物馆、非遗博物馆等深度体验老北京文化的宝地。玉河故道遗址诉说着古老的运河故事,时间博物馆让人们感受时光的流转,非遗博物馆则展示了老北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锣鼓巷也是年轻人尤其是文艺青年必去的地方。这里汇集了很多文艺的特色小店,店中出售各种充满创意的商品。有些店光看名字就觉得颇具趣味,比如卖衣服的肚脐眼。还有创可贴 8,出售印着搪瓷红脸盆、老铁皮玩具等代表老北京市井文化图案的 T 恤。
同时,南锣鼓巷的美食也不容错过。文宇奶酪店的原味奶酪、双皮奶和酸梅汤是特色;过客和咂摸的创意风味披萨,如过客的羊肉串披萨,咂摸的宫保鸡丁披萨、北京烤鸭披萨都很棒。此外,还有这儿没玉米汁儿卖的浓浓的玉米汁。
总的来说,南锣鼓巷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景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现代感和艺术氛围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体验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二、独特的街区布局与胡同风情
(一)鱼骨状布局
南锣鼓巷的街区布局宛如一条灵动的鱼骨,南北走向的主巷贯穿其中,东西两面的 16 条胡同整齐排列,好似鱼骨上的鱼刺,错落有致。这种独特的布局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俯瞰整个街区,犹如一只巨大的蜈蚣,因此得名 “蜈蚣街”。这种布局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见证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变迁。
(二)特色胡同风貌
从南向北,西边的 8 条胡同各具特色。福祥胡同宁静古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彰显着老北京的韵味。蓑衣胡同曾是古代手工艺人的聚居地,如今仍能感受到那份传统技艺的传承。雨儿胡同不仅有齐白石旧居等历史遗迹,还有现代化的便民设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帽儿胡同曾是达官贵人的府邸所在地,如今依然能从那些古老的建筑中感受到昔日的辉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故事和风貌。
东边的 8 条胡同同样精彩纷呈。炒豆胡同以其传统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板厂胡同里隐藏着许多特色小店。东棉花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更是为这里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北兵马司胡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也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气息。此外,还有一条隐藏的小菊儿胡同,虽不在传统的 16 条胡同之列,但也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以普通的平房为主,修缮完整,古风古韵十足,深处还有很多特色店铺,吸引着南锣鼓巷的游客前来光顾。
三、名人故居与历史遗迹
(一)古宅院的辉煌
南锣鼓巷两侧的古宅院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万庆当铺旧址,作为清末京城五大当铺之一,始建于清末。店主人是旗人,掌管大清皇家金库,居住在南锣鼓巷西侧的蓑衣胡同 8―14 号,附近居民称其为 “金王家”。当时南锣鼓巷的东侧和西侧共有 17 条胡同,住着 17 位清末的大官或显贵,这个当铺的客户基本上就是这 17 家。万庆当铺于民国时期衰败关闭,在店前盖小房遮住 “万庆” 二字,并将店铺出租。2006 年整修时,“万庆” 二字重现天日,向人们透露着南锣鼓巷昔日的繁华盛景。
冯国璋旧宅位于西城区帽儿胡同 13 号,是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大宅院。冯国璋一生爱财,喜欢持有各地的房产、土地。这座宅邸目前市值至少 20 个亿,虽看上去屋顶长草,破破烂烂,但稍加修缮,就会焕然一新。现在这座院子大门紧闭,属于国家管理之中。冯国璋住在北京帽儿胡同这栋宅子时,过得并不开心,与段祺瑞明争暗斗。1919 年 12 月 28 日,冯国璋在帽儿胡同的宅院里病逝,院子后来做了政府的办公用地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二)文化宝地
玉河故道遗址诉说着古老的运河故事。作为元、明、清的都城,北京与京杭大运河携手走过了 800 多年的时光。玉河曾是元代通惠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近 8 公里,被人们称作 “胡同里的运河”。在玉河故道上,还有一座元代古桥 —— 东不压桥,它是澄清中闸的所在地,也是漕船行至什刹海的必经之路。京杭大运河修通后,从江南运来的粮食物资经水路直达京城,北京出现了很多以粮仓命名的地名。
时间博物馆让人们感受时光的流转,虽未详细介绍其内部构造,但从名字便能让人联想到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非遗博物馆位于东城区雨儿胡同 2 号或崇文门外大街东城区第二文化馆 4 层。这里展示了老北京的工艺产品,如毛猴、风筝等手工技艺,还有象牙雕刻、景泰蓝制作技艺、雕漆技艺、花丝镶嵌技艺等数十个非遗项目的展品。一层展示与南锣鼓巷相关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介绍南锣的历史以及曾居住在此的名人故事;二层是 “非遗博物馆体验厅”,有老北京小吃和字画、剪纸等工艺品。市民还可以提前预约,来这里体验拆装榫卯结构,自己动手制作小件木家具。这些文化宝地为人们深度体验老北京文化提供了绝佳的场所。
四、美食天堂
(一)特色小吃
文宇奶酪店🧀作为老字号网红打卡地,其原味奶酪口感细腻绵密,奶香味十足,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轻盈的舞蹈。双皮奶更是丝滑如绸,入口即化,让人回味无穷。酸梅汤酸甜可口,是解腻消暑的佳品。每天都有许多食客排队等候,只为品尝这一口地道的老北京味道。
这儿没玉米汁儿🥤,名字独特却名副其实。这里的玉米汁味道浓郁,充满了大自然的香甜。与其他饮料相比,玉米汁更加健康,是游客们在南锣鼓巷游玩时的清爽选择。
(二)创意披萨
过客(南锣鼓巷 108 号)的羊肉串披萨独具特色。用料实在,满满的羊肉串散发着浓郁的孜然味,与披萨的面饼完美结合。一口下去,既能品尝到羊肉的鲜美,又能感受到披萨的丰富口感。据统计,过客的羊肉串披萨自推出的八年时间里,几乎被所有中外客人推崇。
咂摸(南锣鼓巷 106 号)的宫保鸡丁披萨也毫不逊色。将传统的中式菜肴宫保鸡丁与西式披萨相结合,创意十足。披萨饼厚实,搭配着鸡肉、黄瓜丝、青椒等食材,淋上鲜咸美味的烤鸭酱,吃一口就惊艳到飙泪。此外,咂摸的北京烤鸭披萨也让人回味无穷。烤鸭的香味与披萨的口感相得益彰,是中西合璧的美味代表。
南锣鼓巷的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美食相互碰撞,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独特的美食盛宴。
五、特色小店
(一)创可贴 8
创可贴 8(南锣鼓巷 61 号)可谓是南锣鼓巷必逛的特色小店之一。店中出售的 T 恤印着搪瓷红脸盆、老铁皮玩具等代表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图案,创意和趣味性十足。老板是《职来职往》里幽默风趣的英国人江森海,他在北京生活了 14 年,把自己对北京的热爱都印在了 T 恤上。“三元地铁票”“宫爆鸡丁” 这些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事物,在老外的眼里可是独具魅力的北京文化符号。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 09:30 - 23:00,电话有 13488848855、8613683394452。走进创可贴 8,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上世纪 80 年代的北京。红色搪瓷脸盆、老铁皮玩具、儿童三轮车等老物件,勾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老板最得意的作品是一件上面画有北京 2 号地铁线的 T 恤衫,这件 T 恤不仅展现了北京的交通发展,更是老北京文化的一种独特呈现。
(二)肚脐眼
肚脐眼(南锣鼓巷 53 号)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新奇有趣。这家卖衣服的小店以其独特的商品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店内的服装充满个性,设计独特,与传统的服装店大不相同。有的服装款式大胆创新,色彩鲜艳,展现出年轻人的活力与时尚态度。在这里,你可以找到那些与众不同的服饰,无论是作为日常穿着还是作为一种时尚的表达,都能满足你的需求。肚脐眼小店就像南锣鼓巷中的一颗独特的星星,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为游客们带来别样的购物体验。
六、僧格林沁王府
(一)王府位置
僧格林沁王府位于南锣鼓巷南口东面的第一条胡同 —— 炒豆胡同。原僧王府规模宏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纵跨两个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其中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现在的炒豆胡同 71 号至 77 号(单号),板厂胡同 30 号至 34 号(双号),都是原王府的范围。炒豆胡同西口不远 77 号门旁,标有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上写 “僧王府”。
(二)历史意义
僧格林沁是晚清重臣,能征善战,却也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道光五年(1825 年)袭封科尔沁郡王,咸丰五年(1855 年)因在山东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有功晋封亲王。咸丰九年(1859 年)在大沽口中他督军奋战,大败英法联军。然而,咸丰十年(1860 年),因失守大沽口、放弃天津,被革去王爵。此后又受命剿捻,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捻军。同治四年(1865 年)5 月,率部在山东曹州与捻军激战中阵亡。死后配享太庙,享有世袭罔替的待遇,堪称蒙古王爷中的 “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王府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见证了晚清的风云变幻,从辉煌到衰落。王府正门外有大影壁,门旁有上马石,内有枪架子。院内还有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水池等。室内为冬季取暖均设地炕,房间与房间之间以地下火道相连。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的中式建筑与蒙古族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僧格林沁的养母是埋在北京公主坟里的两位公主之一 —— 庄敬和硕公主,琼瑶就是由公主坟受到启发,创作了《还珠格格》,这也为僧格林沁王府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民国后,府第被亲王的后代逐渐拍卖,被分成了许多院落。炒豆胡同西口,是僧格林沁家的祠堂,也是一组很大的建筑。现在这里被改建为 “侣松园宾馆”,像这样幽静秀雅、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宾馆,在北京也是不多见的。
僧格林沁王府作为南锣鼓巷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七、靳云鹏旧宅
(一)建筑风格
靳云鹏旧宅位于南锣鼓巷东边的第三条胡同 —— 东棉花胡同。这里原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靳云鹏在买下此院后,拆除了部分房屋,建起了几处西式楼房。如今这里是中央戏剧学院,校园内既有传统的中式建筑元素,又融合了西式建筑的风格。校园中的西式楼房造型独特,线条流畅,充满了现代感。而中式建筑部分则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建筑遗产。
(二)历史价值
靳云鹏作为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风云人物,其旧宅见证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在当时,这里不仅是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吸引了众多社会名流的到访。如今,中央戏剧学院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演艺人才,如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章子怡等,他们从这里走向了世界舞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靳云鹏旧宅也因此成为了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承载着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使命。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
八、齐白石故居
(一)位置与特色
齐白石故居位于南锣鼓巷西侧的雨儿胡同 13 号院,院门旁挂着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 的牌子。这里原是清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文化部拨款购买提供给齐白石居住。院子很宽敞,保护得很完好,院中央还摆着大鱼缸,没有重新粉刷,透出老宅门的原汁原味。
(二)艺术氛围
齐白石故居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蔟翠绿翠绿的竹子,一尊历经风雨洗刷的岩石和一坛水浑然一体。正庭院落没什么奇花异草,但有一棵石榴树和养鱼虾的蓄水池。院子正中央,立着一座齐白石先生的雕像,栩栩如生地伫立院中。院内南、北、东、西各有三间房屋,北面的三间正房,分别是齐白石生前的画室、卧室和饭厅。北房檐下至今悬挂有齐白石篆刻的 “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横匾。这里陈列着齐白石的生平、作品,有他生前的影像资料。游客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师当年的创作氛围,仿佛能看到齐白石老人专注作画的身影。故居内的展览用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还有实物,让齐白石先生可以立体地呈现在来此观览的游客面前。齐白石旧居纪念馆还重新设计开辟为白石天趣 —— 齐白石文创产品店,推广基于齐白石作品设计的文创衍生品,如以齐白石原画稿为基础设计的黄色呆萌小鸟 “趣儿” 为核心元素的文创品有 “我爱工作证”、登机牌等,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还有白石老人 80 多岁时所画的虾做成的冰箱贴,蔬果题材作品被设计成丝带、胸针、帆布包、抱枕等,以及印有 “发财图” 的红包封面,充满了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这里不仅是一座故居,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大师的艺术魅力。
九、茅盾故居
(一)历史背景
茅盾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 13 号,靠近著名的南锣鼓巷。1974 年,茅盾先生从原文化部宿舍迁入此地,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六年多时光。这座民国时期的两进四合院,占地面积约 800 平方米,曾是文学巨匠茅盾晚年的居住和工作之地。
(二)建筑特色
茅盾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东南侧有如意门,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以及倒座房。西厢房曾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房,东厢房为饭厅。院子中有一尊茅盾先生的半身汉白玉像。庭园内有葡萄藤和藤萝架,与园中的鲜花相映成趣,架下还有一个小秋千,是茅盾为陪孙女玩耍而做的。
(三)文化内涵
1985 年 3 月 27 日,茅盾故居正式作为纪念馆向公众开放。故居内部保持了茅盾生前的原状,包括他的起居室、会客室、书房等。前院陈列室中设有《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 茅盾》展览,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现了茅盾的生平和贡献。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他最后的作品 —— 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故居不仅是纪念茅盾先生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运动的重要遗产,对研究茅盾的生平和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历史学者前来参观,成为了了解茅盾及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宝贵窗口。
(四)参观信息
茅盾故居的门票每人五元。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 08:00 - 17:00。公交可乘坐 113 路至交道口南下车步行 375 米即可到达。周边有和敬公主府、文天祥祠、孙中山逝世纪念地、欧阳予倩故居、孔庙、国子监,可一起游玩。鉴于博物馆可能基于修缮、布展、改扩建等原因短期闭馆,建议在参观前先拨打咨询电话了解开放情况。
十、蒋介石行辕
(一)历史沿革
蒋介石行辕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 7 号,旧称 “恩园”,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大型四合院。这里在清代是庆亲王奕劻次子载旉(fū)的府邸,载旉是当时京城有名的纨绔子弟,传说他为讨名妓 “小红宝” 的欢心,特意兴建了此处。然而,房子建成没多久,就因赌博输给了别人,后来为一法国人所购,用于公司办公。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蒋介石的行辕。1945 年 12 月,蒋介石以 “抗战领袖” 的身份来北平,慰问北方同胞;1948 年 9 月又来北平应对 “辽沈战役”,两次均下榻于此。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办公地,后来又改成友好宾馆。
(二)建筑特色
蒋介石行辕既有四合院,又有西洋楼房,还有很大的花园。园中有西式拱形圆亭、喷泉,又有来自圆明园的刻石,同样是中西合璧。这座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式传统与西方现代元素,彰显出独特的历史韵味。
(三)如今面貌
如今,蒋介石行辕作为友好宾馆,貌似不对外营业了。这里大门紧闭,保持着一种神秘感。虽然不能进入内部参观,但从外面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宏大与豪华。相比其他故居,蒋介石行辕显得更加气派,有凉亭等建筑,让人不禁遥想当年的繁华景象。蒋介石行辕早在 1984 年就被列入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有人说这里将要整修开放,这也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如果有一天这里开放了,相信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南锣鼓巷必去十大景点
原文:南锣鼓巷必去十大景点
南锣鼓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散发着现代的活力与魅力。作为北京的一颗璀璨明珠,南锣鼓巷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还有丰富的名人故居和特色小店,是一个集历史、文化、艺术和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以下是南锣鼓巷必去的十大景点,带您领略这片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
1. 僧格林沁王府
位于炒豆胡同的僧格林沁王府是清代名将僧格林沁的府邸,是东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规模宏大,建筑精美。
如今,这里已改建为侣松园宾馆,幽静秀雅,古香古色,是游客感受清代王府文化的好去处。
2. 可园
可园位于帽儿胡同7号至15号院,是清末大学士文煜的住宅和花园,被认为是晚清北京私家园林中最有艺术价值的花园之一。
这里曾是中华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的住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清代私家园林的独特魅力。
3. 炒豆胡同
炒豆胡同是南锣鼓巷西侧的一条胡同,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形似驼背人,故原名罗锅巷。
这里曾是元大都的一条重要通衢,历史悠久。如今,炒豆胡同以其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热闹的商业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
4. 南锣鼓巷
主巷南锣鼓巷主巷是这条古老街区的核心,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787米,宽8米。
这里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更是达官显贵、文化名人聚居之地。如今,南锣鼓巷主巷已完全改造为步行街,是游客体验老北京风情和时尚文化的绝佳地点。
5. 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西侧,是著名的胡同之一。这里曾是达官贵人的府邸所在地,如今依然能从那些古老的建筑中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其中,帽儿胡同7号至15号院是可园的一部分,而35号、37号院则是末代皇帝宣统的皇后婉容的娘家——承恩公府。
6. 中央戏剧学院
中央戏剧学院位于东棉花胡同,是中国学习舞台和影视表演的顶级学府。这里曾是段祺瑞政府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旧宅,占地面积虽不大,但培养了中国一代代的话剧与影视明星,如陈宝国、陈道明、姜文、巩俐、章子怡等。
7.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这里曾是茅盾先生解放后的住所,他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7年的岁月。
故居内矗立着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周围的房间是茅盾生平展览,后院还按照先生生前的样子布置,是了解茅盾先生生平事迹的好去处。
8. 玉河故道遗址
玉河故道遗址位于南锣鼓巷附近,诉说着古老的运河故事。作为元、明、清的都城,北京与京杭大运河携手走过了800多年的时光。
玉河曾是元代通惠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近8公里,被人们称作“胡同里的运河”。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老运河的韵味。
9. 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故居位于雨儿胡同13号院,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住所。这里原是清内务府一个总管大臣的私宅,因建筑时私用了皇宫的料,建制又超越了等级,因而被参劾。
解放后,文化部买下了这里,由齐白石老先生居住。故居内保留了齐白石老先生用过的画案和被子,还有生平介绍和旧物展览,是了解齐白石艺术生涯的好去处。
10. 创可贴8
创可贴8是南锣鼓巷的一家特色小店,位于南锣鼓巷61号。这里出售的T恤印着搪瓷红脸盆、老铁皮玩具等代表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图案,创意和趣味性十足。走进创可贴8,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是游客体验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好去处。
南锣鼓巷不仅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景点,更是一个充满现代感和艺术氛围的地方。
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体验古老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魅力,感受老北京的风情和时尚文化的碰撞。无论是漫步在胡同中,还是走进名人故居和特色小店,都能让人流连忘返,留下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