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

概况

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在北京市区的正中心,是15世纪初在元朝大都宫殿基址上建造起来的,是世界上现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历史沿革

朱元璋灭元之后,定都在南京,封四子朱棣为燕王,镇守北平。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将北平更名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下诏营建北京宫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奉天殿接受朝贺,紫禁城皇宫正式启用。

三个月零七天以后,即四月初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遭雷火被焚。

正统元年(1436年)十月,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正统五年(1440年)二月,至次年九月,三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二宫(乾清宫、坤宁宫)完成。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申刻,雷雨大作。戌刻,火光骤起,由奉天殿延烧华盖、谨身二殿,文武二楼,左顺右顺二门,午门及午门外左右廊房尽毁。经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殿等完工。更名奉天殿为皇极殿,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文楼为文昭楼,武楼为武成阁。奉天门改名为大朝门,又改为皇极门。改左顺门为会极门,右顺门为归极门,东角门为弘政门,西角门为宣治门。

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上年三月延烧之乾清、坤宁二宫及交泰殿修复工程尚未完工,又火起归极门,延烧至皇极、中极、建极等殿,文昭、武成二阁及周围庑房。又搁置了28年,至天启五年(1625年)始动工修建,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重建完成。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农民军占领明宫。四月二十九日,仓皇称帝于武英殿后,随即焚毁宫殿撤出北京。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皇极、中极、建极三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位育宫后,才开始对此三殿进行修建。顺治三年(1646年)元旦,太和殿先修完。十月三十日,修建太和、中和等殿,体仁等阁(即文昭等阁),太和等门正式完工。十一月二十二日位育宫成。

康熙十八年(1679年),太和殿因不戒于火,又遭焚毁。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二月开始重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完工。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是清朝盛世的高峰,也是紫禁城宫殿建设的高潮,其造园艺术、修建技术均达到帝制社会的最高峰。

从1420年紫禁城启用,到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491年间有14位明朝皇帝、10位清朝皇帝在紫禁城生活、执政。

1961年,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筑特点

紫禁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7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墙四角建有重檐多脊(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四面显山的角楼,周围绕以52米宽的护城河。

城内建筑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核心,前朝听政、举行大典。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核心,是帝后的生活区。

五门三朝

明初建的承天门 、端门,是按 《周礼》营建王城的设计思想中,经汉儒阐释为“五门”、“三朝”的载体。五门,汉儒的解释是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与现存的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相对应。三朝,《周礼》注释为治朝在路门之外,燕朝在路寝之庭,外朝在库门外。“雉门为中门,雉门设两观”,雉门相当于明清设两观的午门。

左祖右社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是对宫廷全面安排的设计思想,是古代宫廷遗产的完整概念,也是历代宫廷都以不同方式遵循的理念。

紫禁城外皇城以内,正中御道左方完整地保存着明清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即明清皇帝祖宗的神庙,道右有较完整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左方还有保存皇家档案的皇史宬,礼佛的普度寺。右方宫廷园苑内还有“一山三海”,北面有明代堆砌的、可俯视全城的景山,以及道观大高玄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