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
居庸关,亦称军都关、蓟门关,明长城——内长城上的关隘。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域内。自秦代起为穿越界地的咽喉要道。是历史悠久、著名的长城名关之一,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明长城“内三关”。居庸关最初为塞,名“居庸塞”,北魏、北齐修筑长城与关城连接,成为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
居庸关东依燕山山脉军都山,西接太行山,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军事必争之地。明代居庸关设军镇、筑城堡、立卫所、建关隘、置墩台,派兵驻守,是居庸关修建的鼎盛时期。民国以前,该关皆有驻军把守。
北魏杜洛周起义、契丹阿保机进攻幽州、金太祖攻辽、元太祖时蒙古军攻金、明代蒙古俺答部进攻北京、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北京城、清军抵京攻打李自成、抗日战争初期皆有重大战事发生在居庸关。
古代,北京与关外地区来往的交通要道军都陉从此经过。现代,京张铁路、八达岭公路、京藏高速等交通要道跨关而过。自秦以来,居庸关皆设邮亭、驿站,备有驿马、传车、驿夫,以接力递送公文军令等。
清以后居庸关失去军事作用,年久失修,建筑日渐残坏。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居庸关·云台(居庸关云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修缮。
1982年居庸关被列入八达岭一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3月,居庸关长城修缮开发,成为著名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2001年,居庸关长城被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
名称变迁
居庸关,亦称军都关、蓟门关,自秦代起为穿越界地的咽喉要道。是历史悠久、著名的长城名关之一,与紫荆关、倒马关合称明长城“内三关”。
居庸关得名,始自秦代,相传秦始皇修筑长城时,将囚犯、士卒和强征来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吕氏春秋·有始览》记“山有九塞”,居庸为其中之一。汉代沿称居庸关(1971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发现《居庸关图》壁画,水门之下题“居庸关”三字),三国时代名西关,北齐时改纳款关,唐代有居庸关、蓟门关、军都关等名称,辽金时称居庸关。元代称居庸关为纳钵关。
地理位置
居庸关,位于距北京市区50余公里外的昌平区南口镇境内。包含以关沟为主的天然关隘,及居庸关防御体系。其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今属延庆区)、居庸外镇(今八达岭关城,又称北口关城)、上关城(旧居庸关城)、中关城(今居庸关城)和南口城(即下口关城)组成五道防御。其中居庸关城为指挥中心。现代一般意义上的居庸关关隘设施,包括居庸关城(中关城)及附属防御设施(含长城、敌楼、箭楼等)。
地貌特征
在地形上,居庸关地处温榆河上游河道——关沟中段,东依燕山山脉军都山,西接太行山,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军事必争之地。
山地
居庸关东侧为太行山山脉的高楼山,因山顶有长城敌楼,故名。属太行山山脉,海拔1439米,是昌平区域内最高山峰。主要岩石为侏罗系流纹岩、凝灰岩、石英斑岩,岩层中含铜、钼、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及石棉、硫磺、石英石等矿产。山岭呈北东向延伸,西南与青灰岭、黄崖夹一脉相连。地下水丰富,东侧坡麓有5处泉水向东流汇白羊沟。山区植被以绣线菊灌丛为主,顶部及阴坡有大片椴树、杨树林。
居庸关西侧为军都山。军都山是昌平区北部山峰统称,属燕山山脉。因汉置军都县于山南,故名,又名北山、居庸山。是约1亿年前燕山运动形成的断块山地。山体大致呈东南向延伸,主要山峰海拔在1000米左右。南半部多低山、丘陵,山前有洪积冲积扇,多经济林。矿藏有铁、钼、锌、铜等。天寿山:位于昌平城北12公里。原名黄土山,明长陵建在此山下后,改此名。属军都山南麓的侵蚀低山,海拔513米。山体上部为中元古界蓟县系白云岩,下部出露大面积燕山期石英正长岩侵人体。植被以荆条、绣线菊等灌丛为主,南麓多林果树。
水系(沟道)
居庸关城(中关城),建在关沟之内,关沟为温榆河上游河源。关沟古道(军都陉)即是沿河开辟的道路。温榆河昌平境内主要河流,属北运河水系。《汉书·地理志》称温余水,《水经注》称湿余水,辽代称温榆河,元代称榆河、富河,明、清以后称温榆河。主流源于八达岭主峰下的关沟,经居庸关城,东南流出关沟与西山诸水汇合后称北沙河。东流至沙河镇与东沙河、南沙河汇合后称温榆河。东流纳孟祖河、蔺沟河至鲁疃村出境,经顺义区在通州区注入北运河。河道全长47.5公里,流域面积2480平方公里。1980年实地观测枯水季流量为4立方米/秒至6立方米/秒。
防御设施
居庸关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今属延庆区)、居庸外镇(今八达岭关城,又称北口关城)、上关城(旧居庸关城)、中关城(今居庸关城)和南口城(即下口关城)组成五道防御,居庸关城为指挥中心。隆庆五年(1571年),设蓟镇昌平敌台1200座,万历元年(1573年),又增敌台200座,形成密集的城堡、哨墙、敌墙、铺房、烽墩等军事设施。是时,北部隘口有67处,其中居庸关南路隘口12处、居庸关中路隘口12处、居庸关东路隘口14处、居庸关西路隘口10处,长峪城隘口有16处,镇边城隘口有3处(怀来县域内横岭隘口14处、镇边城隘口20处和居庸关北路隘口6处除外)。居庸关南路隘口12处有大枯将口、小枯将口、黑浙涧口(今流村乡)、鹿角湾口、苏林口、小峪口、檀峪口、长水峪口、水峪口(今桃洼乡)、汤峪口、大峪口(今土楼乡)、晏磨峪口(今南口镇)。
交通设施
古道
关沟古道(军都陉),春秋战国时期经昌平区境关沟至上谷郡治所道路已通行车马,后经历代拓修成为长城内外往来的主要交通道路。元代关沟段劈山扩道后称京开御道,明代初期起成为驿站干路。天寿山建皇陵后,德胜门至十三陵成为京陵御道。明景泰三年(1452年)冬修居庸关南北道路。清光绪八年至二十年(1882年一1894年)居庸关至响水铺20公里山路连续3次整修为较平整道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巴黎至北京世界汽车拉力赛从关沟路段通过。
军都陉是太行八陉中随时代变迁变化最大的一条。这条陉道连通塞外与中原,自古就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条古陉道依旧是北京与关外乃至西北高原很多地区来往的交通要道。这条古道也被称为“关沟”,地理位置处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正是两条山脉的分界线。关沟以东属燕山山脉,以西属太行山脉,古道南起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北至延庆区的八达岭长城,全长大约20公里。
现代道路
居庸关今为北京通往西北交通要道,京张铁路和北京至八达岭公路(原为北京至银川(110国道))穿关通过。
铁路
京包铁路,昌平境段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称京张铁路)全长201公里,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月二日开始修建。詹天佑任总工程师、沈琪为副总工程师。清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二十五日建成通车,十月二日在南口举行全线通车典礼。昌平区境段南起回龙观村西南,经回龙观、史各庄、沙河、马池口、亭子庄、南口等村入延庆区境,长43公里,设沙河、昌平、南口、东园、居庸关车站5个。1958年,修建昌平火车站至龙凤山砂石厂运输砂石专用铁路支线长7.2公里,1981年停用,1993年、1994年分两次拆除。1960年,京包铁路南口至康庄段修复线。1972年9月,北京市区东北环线铁路在沙河火车站南与京包铁路相接。1979年底,京通铁路在昌平火车站与京包铁路相接。1983年,北京市区西北环线铁路在沙河火车站与京包铁路相接。
京包铁路铁路居庸关段,隧道2条:居庸关一号隧道在京包铁路东园站至居庸关站之间,长367.6米,线路半径21米,坡度3.27%,现为京包铁路复线下行线使用;1960年增铺京包铁路复线时修筑的居庸关二号隧道长344米,现为复线的上行线使用。京通铁路2条:一号隧道位于昌平站与昌平北站之间昌平城西北部,长301米;二号隧道位于昌平北站东昌平城东北部,长370米。大秦铁路有隧道23条。
公路
京银公路(编号110国道)昌平境段,起自北京城德胜门,经张家口、呼和浩特至银川市。北京段自德胜门经海淀区、昌平区至延庆区下营村出境,通称京张公路,长98.82公里。昌平区境段由西三旗至延庆区西三岔村,长39.34公里。京张公路是北京通往西北的国家级干线公路。
101国道昌平段原为关沟道,民国初期后经多次整修,到1934年建成简易公路。日伪时期,关沟段河滩道路行车晴通雨阻,日军征用民夫将河滩路移至西南山坡,路面宽至5米。1953年,北京市建设局和河北省交通厅共同铺筑德胜门至昌平区城路段为沥青路面、全长34.1公里,其中昌平境路段长22公里、路面宽5.5米。1961年6月,由北京市一、二市政工程公司改建西三旗至昌平区城路段为混凝土路面,沙河镇南大桥以南路面宽14米、以北路面宽12米。1979年10月,昌平城西关路口段改线,新线长1.45公里,快车道宽16.6米,两侧慢车道各宽6米,隔离带各宽2米。1980年3月,修建京张公路复线过境公路段,自昌平区城西关外起经德胜口、果庄村人延庆区境西三岔村与京张公路相接,二级公路标准,路面宽9米至12米,长38.4公里,比经居庸关线路段缩短5.23公里,1982年10月建成,昌平区境段长19公里;原京张公路昌平区城经南口、居庸关、三堡村至八达岭公路段,改称八达岭公路。1982年11月,建成西三旗至昌平区城段慢车道,长17.5公里,快、慢车分道行驶。1984年3月,扩建沙河镇巩华城大街路段长2.14公里,快车道宽25米、两侧慢车道各宽6米,快慢车道隔离带各宽2米。1985年3月,拓宽修建西三旗至昌平区城段快车道长17.4公里,路面加宽至16.5米,增建港湾式停车站,两侧隔离带各宽1.7米至2米。
八达岭公路,昌平区境段昌平区城西关环岛起至四桥子村,全长18.88公里,其中山区段长11.6公里,平原段长7.28公里。1955年10月至1956年9月整修,加宽昌平区城西关至八达岭路段,宽5.2米至5.5米,沥青路面。1971年7月加宽昌平区城西关至居庸关段,长10.1公里,路面宽7.9米。1982年6月至1985年9月,修建与山区路段并行的八达岭公路新线,全长11.6公里,路面宽8米,山区二级公路。1986年5月至10月20日,改建昌平区城至南口镇路段全长6.19公里,一级公路,快车道宽16.6米,两侧慢车道各宽6米,总投资566.9万元。
八达岭公路昌平区境段副线,南口镇环岛起至四桥子村,全长12.22公里,山区四级公路。1985年八达岭公路新线建成后,副线为到八达岭长城旅游的车辆单行线,年平均交通流量每昼夜3214辆,高峰时4500辆。
京藏高速(G6)(八达岭高速)公路,北京~拉萨,经北京、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的北京、张家口、集宁、呼和浩特、包头、临河、乌海、银川、中宁、白银、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1998年11月9日,八达岭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这条高速公路起自北京三环路马甸立交桥,经过清河、沙河、昌平南口至居庸关大桥。
军事机构
居庸关最初为塞,名“居庸塞”,北魏、北齐修筑长城与关城连接,成为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居庸关东依燕山山脉军都山,西接太行山,两侧高山对峙,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军事必争之地。明代居庸关设军镇、筑城堡、立卫所、建关隘、置墩台,派兵驻守,是居庸关修建的鼎盛时期。
北魏至元代驻军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都督元谭率兵守军都关。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五月,丁子峪侍卫军万人驻昌平屯田;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枢密院调兵600人守居庸关南北口,各设千户所;至大四年(1311年),改千户所为万户府,统领六卫、军兵3000人,并南北口、大和岭旧隘汉军693人,屯驻居庸关东西43处,立10个千户所,昌平域内有南口、白羊口、黄花镇、芦花岭4个千户所,由隆镇卫万户府统领;元皇元年(1312年),改为隆镇卫亲军,设都指挥使统管。
明代驻军
镇守军明洪武九年(1376年),北平各卫分兵守平北关隘,居庸关为主要关隘之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设边卫控守要害,有黄花镇、灰岭口、锥石口、德胜口、虎峪口、居庸关、苏林口、自羊口、柏峪口、高崖口、常峪口、长城岭等数十处;永乐十三年(1415年),居庸关以北潭峪等多处山口每口以10人守卫,关外隘口16处以军士千人守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镇守居庸关都指挥同知赵政、守备居庸关少监潘成、右副都御史罗通、署都督佥事杨俊,领军约2万至3万人;景泰元年(1450年)九月,定五军神机营军15000人调往居庸关;成化五年(1469年)一月,长、献、景陵三卫官军年份二班调往黄花镇守备,每班500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四月,从长陵等三卫官军3000人中选1500人常驻黄花镇守御;弘治九年(1496年)三月,选长陵三卫官军1000人和中都留守司、河南、山东、大宁三都司官军各2000人,春秋分班守卫黄花镇;弘治十一年(1498年),白羊口千户所驻军士兵1100人防守;正德十一年(1516年)六月,都督佥事张椿领团营官军1000人防守居庸关。蒙古小王子部复攻白羊口,左都督刘晖为总兵官,太监张忠监督军务领西官厅官军1000人、东官厅官军500人,都指挥张安领团营官军1000人驰赴白羊口防守;正德十五年(1520年)八月,兵部发义营1000人守白羊口;正德十六年(1521年)五月,居庸关西路灰岭口(现镇边城)、上常峪(现长峪城)地方所辖11处隘口添设城堡,筑灰岭口城,调堡军1000人屯守灰岭口,300人守长峪城,改设守御千户所。
嘉靖十五年(1536年),设昌平兵备道,驻官军14295人,受蓟镇巡抚节制。三月,在沙河筑巩华城建行宫,设分守公署、奠靖所、建营房500间,驻军戍守。九月,宣化府报警,兵部遣东西官厅总兵李凤鸣、江恒各领马步官军3000人分布居庸关东西防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白羊口、高崖口、镇边城等处报警之后,增设昌平城提督兼署都督佥事,专管八卫边兵防守,东至蓟州,西至紫荆关。昌平城置新标营、左骑营、两翼营、右骑营、健左营、中营、健右营、左车营、右车营、火攻营。黄花路辖慕田峪、黄花镇,居庸关路辖八达岭、石峡峪、龙岭口,镇边路辖横岭城、长峪城、白羊城。巩华城及其附近10多个村驻军防守。同年,设副总兵专管驻永安城官军4000人护卫陵寝。时昌平地区驻军33000人,其中配参将13人、守备18人、千总21人、把总43人、马步兵29000人,配马、驼8800匹。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置昌平镇,设提督、都督、总兵官各1员,率兵防守各关隘,副总兵加镇守名目,节制守卫天寿山、巩华城、黄花镇、居庸关等处。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设昌平镇守,兼署都督佥事,管辖黄花、居庸、镇边三路,下设参将3员、游击4员、坐营1员、守备5员,管领永安城属兵马二支,统领巩华、昌平、白羊城游兵三支各3000人,黄花路主兵3500人,居庸、镇边路主兵各4000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北部关隘墙子岭设总兵及营统兵、游击各1员,增兵3000人。翌年春,总兵属下增坐营中军官1员,巩华城设巩华营和守备官,又改设游击,领兵3000人。隆庆元年(1567年),昌平复设兵备道,屯游兵3万多人。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复设居庸关巡视御史2员,镇边城至山海关,14路长2017里,昌平镇3路,长460里,属总兵杨四畏镇守。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兵攻打德胜口,河南巡抚范景文率部8000人移守昌平;崇祯三年(1630年)十一月,昌平镇驻军7700人,设提督太监、通判、副总兵、参将各1员,游击、都司各3员,守备9员,操守3员,旗鼓1员,旗牌官20员,中军18员,千总20员,传令官1员,把总45员,地方官2员。
清代驻军
清顺治初年(1644年),驻昌平城内昌平营设参将1员兼辖居庸路(含镇边路)、巩华城、怀柔城(含黄花路)、汤泉4营,统辖地域:东至怀柔城属北务岭,长125里;西至居庸路桂枝庵,长140里;南至巩华城属清河村,长50里;北至大边关外,长140里。驻居庸关城内居庸路设都司1员、巩华城设守备1员、怀柔城内怀柔营设都司1员、小汤山村汤泉营设守备1员。顺治二年(1645年),设正黄旗驻防营,驻昌平城南门内南营子。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后,归密云县副都统管辖。
民国初期驻军
1924年,冯玉祥国民军驻防南口。1926年,奉军张学良第三军驻防昌平。1931年,北平宪兵(原东北边防军张学良部宪兵改编)分驻防南口地区一个宪兵大队,辖四个中队:两个中队驻南口,一个中队驻高崖口,大队部带一个中队驻白羊城。1933年由东北边防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三军第一一○师、独立第七旅及骑兵第六旅,分别驻防昌平、清河和南口;国民党政府军傅作义第五十九军驻防小汤山、高丽营地区。1935年,国民党政府军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一部进驻昌平地区,分驻防南口、昌平、小汤山、沙河镇等地。
抗日战争时期驻军
1937年7月,北平沦陷后,国民党政府军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奉命率部抢防南口,在南口、德胜口、横岭城地域组织防御。14日~9月3日,中国守军与日军激战18天。
驿传机构
秦代,经昌平区域居庸关、龙虎台村等地驰道沿途设有邮亭。唐代昌平域内设居庸驿、榆河驿。元代昌平域内设驿站,备有驿马、传车、驿夫,以接力递送公文军令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三月,驿馆处另设递运所(递铺),隘口设铺舍、军站;驿馆负责递送人员食宿供应,递铺负责传递军情、公文、转运军需。
历史战事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人杜洛周在上谷聚众起义,率农民军南下攻破居庸关,在昌平区域打败魏兵。翌年一月,杜洛周联合其他起义军攻占军都关。五月,北魏燕州(治所昌平)刺史崔秉弃城而逃。
契丹神册二年(917年)三月,契丹阿保机率部30万人南下进攻幽州,后唐幽州节度使周德威率兵扼守居庸关被契丹军战败。阿保机率部直逼幽州城。四月,后唐将李嗣源率兵救幽州。八月,契丹阿保机军战败退兵。
金太祖天辅六年(1122年)一月,金军攻占居庸关,十二月,金太祖率军攻入居庸关、德胜口,辽将耶律大石弃燕京逃走。金太宗三年(1125年),金出兵两路进攻燕京,东路由宗望率军主攻,西路由宗翰率军助攻,占易州后出奇兵袭取昌平,内外夹击攻占居庸关。
元太祖五年(1210年)九月,蒙古军骑兵进攻燕京。翌年九月,蒙古军攻居庸关,金守将完颜福寿弃关败走。元太祖八年(1213年)七月,居庸关守军冶铁铸关门、布铁蒺藜百余里,派精锐军士守城,蒙古军取道紫荆口攻居庸关大败金军,至中都燕京城下。元泰定五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内乱起。八月,调兵守居庸关。九月,元将雅克特穆尔率部与上都王禅部战于昌平域内横桥村一带。同月,雅克特穆尔率部迎战王禅军于榆河(温榆河),王禅军战败,后集散兵复战于白浮村西一带,被雅克特穆尔率部战败,王禅军败走,被杀数千人。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蒙古俺答部进攻北京,入昌平域后与明军激战于昌平城、白羊口、高崖口等地,双方死伤1000多人。二十一日,俺答军兵临北京城下;二十八日,取道古北口、高崖口退走。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后金军破墙入塞,攻打昌平内关隘德胜口。河南巡抚范景文奉帝命率部8000人镇守昌平。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后金兵由天寿山后灰岭口、贤庄口、锥石口等处攻入昌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居庸关,十六日攻占昌平城,乘夜经沙河镇南进包围北京城。十九日破京城。四月初,李自成率军征讨吴三桂失利,返回北京城。明军密云副将张减率军乘隙攻打昌平城,在城内孙繁祉等人内应下攻入昌平城。李自成农民军战死100多入,被俘120多入。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抵京攻打李自成农民军,京北和居庸关守军降清。六月,昌平内红山口等地民众起兵抗清。多尔衮派兵平息,抗清民众死伤多人。清军占昌平城。
1937年7月,北平沦陷后,国民党政府军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汤恩伯奉命率部抢防南口,在南口、德胜口、横岭城地域组织防御。14日夜,中国守军全力围歼占据南口、居庸关间的日军,血战通宵,击毙日军430多人。18日凌晨,日军2000多人迂回至青龙桥西南羊圈子地区,又增3000多人从居庸关阵地后方抄袭进攻八十九师二六七旅。中国守军经4小时激战夺回河西阵地,击毙日军630多人,守军伤亡800多人。第八十九师坚守居庸关,21日恶战日以继夜,伤亡团营长以下官兵约2500人,日军被歼约3003多人。24日,日军坂垣第5师团进攻居庸关、德胜口,中国守军浴血坚守。25日,日军飞机对怀来、居庸关、横岭地区轮番轰炸,步骑炮兵联合进攻,中国守军各防御要点孤立无援,陷于弹尽粮绝。26日凌晨1时,各部奉命按突击路线、集结地域,自行部署突围。8月27日,日军攻占居庸关。9月3日,南口抗战结束。中国军队南口抗日激战18天,伤亡16643人(负伤10698人),其中军官493人;日军死伤15000多人。中国守军第十三军八十九师五二九团——罗芳琏团被誉为抗日战争初期“四大名团”之一(其他三团为陈锡联团、吉星文团、谢晋元团)。
文物保护
文物遗存
居庸关(中关城),位于南口镇域,春秋战国时名为居庸塞。北朝时居庸关已成为关口。明代居庸关关城规制建筑达到最完备。其中居庸关关城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城垣东筑翠屏山、西筑金柜山,以石垒砌,周1287丈、高1.5丈,建有南北门及敌台12座、窝铺44间。明永乐二年(1404年)在关城北口4公里处居庸关旧址筑上关城,关城南口筑南口城。明正统十四年至景泰六年(1449年~1455年)六月修整中关城增其高厚。至明嘉靖年间,关城建筑规模为:高四丈二尺、厚二丈五尺,南北各设券城重门2座,城楼各5间,券城楼各3间,水门各2孔,南城东水门闸楼3间,四面敌楼15间,城楼共57间。关城外南北山筑有护城墩6座(东南、西南各1座,东北、西北各2座)、烽堠18座等建筑。关城相关的公廨、庙宇、学校、仓库、牌坊等附属设施建于关城城内或附近。清以后居庸关失去军事作用,年久失修,建筑日渐残坏。到民国初年,关城的城楼等木结构建筑和附属设施已基本无存,城垣建筑部分因修筑公路、铁路拆毁,东西两山城垣大多不同程度残坏。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居庸关·云台(居庸关云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台,位于居庸关关城内。元至正二年到至正五年(1342年~1345年)建。云台为梯形。下部面宽26.84米、进深17.57米,上顶面宽24.04米,进深14.73米,高9.8米。白色大理石垒砌。云台下部开有南北走向断面为半八角形券洞,洞宽6.32米,高7.27米。券壁及券面石上雕刻佛教图案。其中券洞顶部雕5个曼荼罗图案,两侧斜顶部雕刻十方佛图案(左右两壁各5尊佛像);曼荼罗与十方佛之间雕有小佛像,称为千佛。两侧垂直的石壁上雕有护法四天王像,北方多闻天王像刻于东壁北端,西方广目天王像刻于东壁南端,南方增长天王像刻于西壁南端,东方持国天王像刻于西壁北端;四天王像之间刻有汉、梵、藏、八思巴、维吾尔、西夏6种文字的《陀罗尼经咒》和除梵文外其他5种文字的《造塔功德记》;南北券面石上分别雕刻由大鹏、鲸鱼、龙子、童男骑怪兽和象组成的“六拿具”图案,券面石足部各雕“十”字相交的金刚杵图案。元代初建时,门券壁面的雕像曾有金饰装銮;现金饰已无,石刻风化较严重,但神像及刻文仍大部保存。云台顶部四面各有挑出的石平盘两层,雕饰如意云、兽面和璎珞垂珠;石平盘上安有石护栏一周,石栏望柱之下和台顶四角有排水石雕龙头。石栏之内元代建有白色喇嘛塔3座,元末明初之际相继毁坏,后云台之上改建为佛殿。明正统八年(1443年)春殿宇重建,正统十三年(1448年)落成,殿内供奉毗卢遮那与文殊、普贤菩萨等佛像,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月毁于火灾。
南口古城,位于道南镇南口村。关沟的南端称南口,北齐称“夏口”,北齐书载:“宣帝天保六年(555年)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新筑城称“南口城”。城跨东西两山,南北各开城门1个,题额“关南锁钥”,南北城门和楼台用砖,其他墙体为虎皮墙。城垣周长二百丈五尺(约合668米),设南北城门和城楼2座、敌楼1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1孔,有护城东山墩1座、西山墩3座、烽堠9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京张铁路(今京包铁路东段)沿南口城东侧穿堡而过。八达岭公路沿南口城门西侧穿堡而过。关城多次修缮,多次遭毁,大部分城墙已不存。仅存南城门城墙较完整,城墙高5米,上宽3.5米,下宽5米,东西长约300米。
上关城,位于南口镇居庸关城北4公里,上关城址曾为居庸关旧址,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修。关城建筑跨东西两山,“城周一百八十五丈”,设有南北城门和城楼2座,敌楼1座,偏左为东西水门各1孔,东西山护城墩各2座,烽堠12座。修京张铁路和京张公路时城门和东城墙拆除。存西山坡石垒砌城墙30米,实心台2座。
岔道城(属延庆区),位于关沟古道的沟口,为居庸关门户、八达岭藩篱,作为沟通南北的关键节点,以其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区位优势成就其军城定位,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各朝均派重兵在此把守。明人王士翘在《居庸关论》中记述:“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是岭,关山最高者。凭高以拒下,其险在我,失此不能守,是无关矣。逾岭数百步,即岔道堡,实关北藩篱。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关也。”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也评论:“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关(居庸关)。”岔道城与八达岭构成军事防御掎角之势,来犯之敌要占八达岭,首先必须攻占岔道城。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二十八年(1549年),鞑靼俺答汗连续大举侵掠妫川。嘉靖三十年(1551年),北方入侵的警报仍然不断传来。为此,朝廷专门讨论护关防守的方法。众臣一致认为要坚守八达岭,必须加强岔道城的防护力量。朝廷拨出专门经费,开始对岔道原有土城进行加固修葺,并随后在外面包砖。维修后的岔道城“周二里一百一十一丈,高三丈,西南北三门”(一说岔道城“周二里一十三步,高三丈五尺,辟东西二门”)。岔道城为舟形,东西一条大街,长一里一十三步。岔道城加上两侧的边墙、联墩、壕堑、烽燧,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正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燕东参将高延龄在岔道黑龙潭览胜碑记中所描述:“南山重设险,环抱巩京畿”。在通往南山的各个隘口都被层层设防,而岔道城防守的则是这些通道中最重要的居庸关大道。
明朝为增强防守力量,特令岔道城设守备1员,把总1员,驻军180余人。遇警报时,还可临时从蓟镇、昌镇调兵到岔道城驻防。明万历六年(1578年),岔道城置守备、把总、巡捕等官员,驻有众多军丁,“以备御焉”。教场在西门外,有点将台、演武场。岔道城上设垛口、望口,南城墙有烽火台。岔道城内房屋均按兵营设计建造,一条东西主街较长,南北数条胡同较短,似“非”字形,便于兵员紧急集结。城内官家驻地、衙署、驿站均为能睡二三十人的大通屋、大通铺,有利军事行动。岔道城兵强马壮,城坚墙固,屹立八达岭关前。
清初,进一步加强岔道防御,设岔道营,把总1员,归永宁路参将管辖,后改由宣化镇总兵统辖,怀来路兼辖。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守备1员,千总1员,把总、外委各3员(原设把总改归守备管辖),额外外委1人;同时扩大岔道城的管辖范围。顺治六年(1649年),战事减少,开始裁减驻兵数量。之后,由于战事更少,岔道城的防御规模进一步缩减。虽然岔道城的兵员减少,但岔道城的战略地位丝毫没有降低。北方遇有战事,朝廷及各位大臣,必将亲临岔道城察看布防。
保护修复
保护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居庸关·云台(居庸关云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首批获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2020年,明长城居庸关段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修复
1982年12月至1983年,国家文物局拨款35万元,修缮居庸关南瓮城。1992年起,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共投资1.2亿元对居庸关进行修复。1994年4月4日成立居庸关修复工程指挥部,有人员78人。城垣修复全长4142米,其中西金柜山上长2100米,东侧翠屏山上长1500米,南关河道长城324.米,建水门2孔,北关河道长城218米,建有跨河道的公路桥。
城垣长城遗址修建
敌楼15座:1号楼为空心砖拱,坐落在北关河道桥东侧台上,楼顶有砖木结构铺房3间;敌楼边长10.1米,一层西侧、北侧各开3孔箭窗,南侧和东侧各开1门2窗。2号楼为空心砖拱结构,坐落在1号楼东侧,南侧各开1门2窗,西、北侧各开3孔箭窗。3号楼为单檐歇山砖木结构,坐落在翠屏山北侧山顶,上下两层,二层面南一侧安置木窗,北、东、西开箭窗。4号楼为空心砖拱结构,坐落在翠屏山长城向东突出部分的结合部,南北两道主拱,东、西侧开1门1窗,北侧1门4窗,南为5窗。5号楼坐落在翠屏山中部长城上,南北设1门1窗,东、西各设2窗。6号楼为空心砖拱结构,坐落在翠屏山最南端,北、西侧设1门2窗,东、南侧设3孔箭窗,有木结构铺房3间,西侧长城与南关水门相连。7号楼为砖木结构,坐落在南关城楼西侧,为“十”字脊梁,上下两层,北侧开1门。8号楼为空心正方形结构,坐落在7号楼西侧,东、西设1门1窗,南、北设3孔箭窗,楼顶建砖结构铺房1座。9号楼坐落在8号楼西侧,一层东、西设1门1窗,南、北设2窗,楼顶设踏跺房。10号楼称西山角楼,为双层歇山砖木结构,东、西侧为1门1窗,南、北各设3窗,北侧开有1门;室内上下两层,南、西、东三面开箭窗。11号楼为空心敌楼,西、北侧开1门4窗,南、东侧开1门2窗。12号楼在10号楼北,东侧开1门1窗、南侧开4窗、西侧开2窗、北侧开1门1窗,建砖仿木结构铺房1座。13号楼为空心敌楼,位于金柜山山顶,楼顶有踏跺房。14号楼为空心敌楼,东侧设5窗、北侧2窗,西、南侧各设1门1窗。15号楼位于北券城西侧,东侧开2窗,南、西、北侧各开门窗。
烽燧:位于关城南侧马神庙西山上,主体石砌体,石砌体上建铺房。
南北券城遗址修建
南券城为半圆形,西侧有券门洞一孔,上有券城楼3间;东侧有登城通道,南侧封闭,北侧有通向关城内门洞1孔;门洞上城台建关楼,为南北向歇山三重檐砖木结构,面阔5间(宽22.08米)、进深2间(9.92米)。北券城为长方形,券城东西封闭,南北各建1门洞;北门洞有“千斤闸”,上有闸楼3间,两侧为石闸槽,门洞外侧上方有由11块拱形石块组成石券门额,“居庸关”石匾一通,此匾与南券城石匾文字相同,题记“景泰伍年拾月吉日立”;南门洞上方城台建城楼1座,城楼形制与南券城城楼相同。
按旧规制新建庙祠有:城隍庙建筑规制为正殿、寝殿、庙门、戏台(勾连搭形式)各3间,东、西配殿各3间;山神庙、土地庙各1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38平方米;吕祖庙建筑面积31.7平方米;真武庙建筑规制为正殿、东西配殿、庙门砖木结构各3间,建筑面积228.4平方米;关帝庙位于居庸关西山北侧,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2.7平方米,正殿3间、左右配殿各3间、庙门1间;关王庙共3间,建筑面积77.5平方米;马神庙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97.8平方米,正殿3间、南北配殿各3间、庙门3间;表忠祠建筑面积159平方米,正殿、左右配殿各3间,大门1座。新建其他附属建筑有居庸叠翠山石碑、迎恩坊、旌善亭、国计坊、静对亭、憩便亭、长短亭、凉亭、半山亭、居庸关古诗碑林、泮宫。
旅游开发
远在800年前的金代,居庸关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称为“居庸叠翠”。1982年居庸关被列入八达岭一十三陵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3年3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投资进行修缮开发居庸关长城,设居庸关长城管理处,主要游览居庸关长城、关城、云台以及附属建筑,居庸关开放后成为著名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2001年,居庸关长城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