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老北京的五顶八庙

原文:寻迹老北京的五顶八庙

五顶庙

五顶庙是北京最著名的五座泰山神庙,亦称碧霞元君庙,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中顶。

东顶,在东直门外,俗呼东顶。因庙侧有一株数百年的老榆树,顺义、通县一带人又称为孤榆树庙,位于东城区东直门外今华都饭店南,现已无存寻无迹。

南顶,位于丰台区大红门外南顶村,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民国年间倾记,现已无存寻无迹。

西顶也称广仁宫,位于海淀区四季青镇蓝靛厂,旧址为明正德朝创建的嘉祥观。

北顶娘娘庙

北顶娘娘庙,现在已经是北京北城一个重要的地标性建筑,在北京人眼里,它的重要性和神秘性,甚至超过了旁边的水立方和鸟巢。这是因为在北京建设水立方时,曾经发生了著名的“北顶娘娘庙”事件,此事件涉及的神秘力量之大,堪称百年之最。此事件一出,震惊中外,使得此庙重修之后,引来众多海外人士前来朝拜,甚至成为了北京奥运之后,接待外国人参观最多的庙宇之一。而北顶娘娘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民俗神、道教神,确实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中国的民俗信仰中,五岳分别由五位山神掌管,其中掌管五岳之首泰山的,被称作是“北顶娘娘碧霞元君”,也被称作是“泰山娘娘”,别看她只是个民俗神中的山神,在传统文化的“神国世界”中,不过是个“处级干部”。但据说她可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东岳大帝”在北京东岳庙里有供奉,是掌管阴阳两界的道教神,地位非常之高,不是一般的神明可以达到的。现代人“拼爹”,神仙也一样,有一个这么地位高的老爹罩着,自然也是得到万人敬仰。所以,在北京的民俗信仰中,北顶娘娘有着很高的地位,人称“老娘娘”,是北京“五顶”中,地位最高的,其庙宇建于明朝,是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

自建庙之后,香火一直很旺,清朝乾隆年间得以重修扩建,占地近万平米。建国后,北顶娘娘庙被改为北顶小学,后来又被大屯铸造厂占用。1986年,北顶娘娘庙作为古建,由北京文物局接管。后来北京申奥成功,计划几个重要的奥运设施和场馆,都在北中轴线一带,其中著名的“水立方”最早的选址,就在北顶娘庙的位置。事件发生在2004年8月27日下午3点,在未得到“老娘娘”许可的情况下,水立方施工方,开始对北顶娘娘庙实施拆除,结果刚刚卸下庙门,便遭遇了“神秘力量”。登时乌云遮日,天昏地暗,一阵狂风顿时刮起,而且居然刮成了平地龙卷风,要知道,在城市里,在没有任何预兆,平地起龙卷风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

一阵龙卷风之后,刮出了北京乃至全国拆迁史上,“第一钉子户”的威名。据可靠消息透露,北顶娘娘庙门前的龙卷风,造成四十四名工人受伤,两名工人死亡。工地施工现场被夷为平地,所有设施毁于一旦。但蹊跷的是,北顶娘娘庙无一砖一瓦的损失。工程当即叫停,上报有关部门等待进一步指示。在北京久了,遇到“神秘力量”已经有些见怪不怪了,相关部门立即请来北京著名的“民俗专家”,希望能够给出建议。“民俗专家”次日到达现场后,叫工人在北顶娘娘庙前挖坑,结果挖出一个明朝的大鼎,说这是北京城重要的镇物之一,要埋回去,此地不能动。又讲明了北顶娘娘的地位和重要性,建议不要拆除北顶娘娘庙。相关部门听取了“民俗专家”的建议,并上报有关部门部门,在得到批准后,决定修改整个施工方案。原址恢复北顶娘娘庙,水立方后撤三百米建造……自此之后,北顶娘娘庙的香火更加繁盛,曾经去朝拜过的,有头有脸的人,多的不胜枚举。

中顶普济宫

中顶在右安门外十里草桥,乾隆三十五年曾修缮,民国时又重修,现存有山门、大殿以及石狮和前人书写的篆字匾额、撰文石碑。

八庙

八庙是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

太庙,在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内,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兴建,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供奉祖先的场所,即皇帝家庙。

奉先殿,在故宫内,殿内原安有神龛,以祭祀皇帝的先祖。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缮。

传心殿,位于故宫文华殿东侧,原为供奉帝王、先师牌位的地方。

寿皇殿,在景山公园内北侧,是供奉清代帝后、祖先神像之处,同时也是帝后死后葬前的停灵之所。

雍和宫,原为清雍正皇帝胤祯即位前的府邸,乾隆皇帝出生于此,后改为喇嘛教的庙宇。该庙建筑豪华,文物极丰,为北京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文庙,又称孔庙,在雍和宫西侧的国子监街内(成贤街),建于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夫子的地方,现为首都博物馆。

历代帝王庙,坐落于阜内大街,明嘉靖十年(1531年)兴建,主要祭祀我国历代的11龛供历代帝王牌位和79位历代贤相名将的牌位。其中,关羽单独建庙,成为奇特的庙中庙。。

堂子

堂子,位于南河沿南口路北、北京饭店贵宾楼所在地。堂子始建于1644年。原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即台基厂大街北口路西一带。堂子为满洲神庙的称呼。供奉清入关前战死的4位祖先的遗物,清朝廷建立政权后,凡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就在庙内举行祭把、誓师,当时称"谒庙"。入关后,乾隆时期将"谒庙"改成"谒堂子"。

堂子的主要建筑有祭神殿、圜殿及尚神殿。圜殿前有一个皇帝致祭时的神杆石座。"堂子祭天"被列为清王朝的吉礼之一。在堂子举行的祭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大事,诸如元旦拜天、出征、凯旋等;另一种是属于一般的祭祀如月祭、浴佛祭、马祭等。在元旦祭祀和出征祭祀时,一般都是皇帝亲自前往,但也有特殊情况派有关官吏代祭的。堂子内神殿供的是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及关帝。

圜殿为祭主神的地方,主神是纽欢台吉和武笃本贝子。每次祭祀行礼前,皇帝先朝东坐在享殿檐下的两间坐褥上,各王公贝勒按职位依次坐于丹陛上下。由内监弹奏三弦琵琶,满洲神巫"萨吗"献酒,并擎神刀祷祝,赞礼者一边拍板,一边唱满洲神歌。皇帝和王公贝勒一起拍板抚掌唱。然后进享殿、圆殿分别行礼。礼毕,皇帝坐在西间正中,面朝南,王公等各就原处列坐,吃祭品炸糕,喝完茶后各散。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于《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堂子也在使馆区范围内。清帝碍于面子,不得已,将堂子移建于南河沿。祭堂子的习俗一直到博仪逊位才结束。南河沿处的堂子已拆除。